-
1 # 依是小小少年
-
2 # 人狠話不多兄
理財範圍太廣了,簡單點說就以下幾種
1.銀行理財,相對穩定,風險低,資金存活期可以買點理財,銀行普遍沒有高於8%的,所以相對幾乎沒什麼風險。而且銀行也成立了各種理財公司和私募基金,已經拿到金融許可證了,所以投食物鏈最頂端的風險還是比較小,一點風險都沒有就定期,收益相對少。
2.信託基金,投資公司的不推薦,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沒問題,現在這經濟形勢,就算你有一個億,我也勸你別碰,沒雷沒事,有雷完蛋3. p2p,比特幣,數字貨幣,其他型別的理財平臺,保本高息,月月返息那種,你要是願意投,那就投,理性點就遠離,我不認為數字貨幣具有革命性的顛覆功能,它只是一個架構演算法下的一種數字流通而已,沒有價值可言,當然貨幣你也可以說沒有價值,但是它背後是政府,是信用,現代金融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信用體系,除非你去非洲大草原或者撒哈拉沙漠,脫離人類社會,否則就老老實實的做政府允許的東西,遠離不允許的東西。
財富慢慢積累,不要暴富或者幻想暴富,要一步步腳踏實地的積累財富,細水長流,為什麼富人每年只要穩定安全的小幅收益就行了,努力吧!
-
3 # 財思思
我在金融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深耕理財方面的工作,以自己這些年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受,來講講怎樣去正確理財。
首先,理財新手要先給自己一份保障。或許很多人討厭保險營銷,但是保險意識是必不可少。
基本重疾險、意外險這些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奮力去拼搏事業。畢竟中國住房難、看病難、養老難、上學難是老百姓的三座大山。
手中有些閒錢,但不多。
可以選擇銀行理財,現在1萬都可以買,年化收益3-4%左右,銀行理財雖收益小,但畢竟保障本金最重要。
P2P可以投,但要投合規合法,而且不是自融的,有網際網路金融法規,建議投之前看看,再去甄別這P2P是否合規,是否一一對應借款企業或個人,那投多少金額呢?投資的金額是:假如萬一有風險,我能承受這損失嗎?這金額的損失對我現在生活有影響嗎?如果沒影響,就可以投這個金額。
定投,可以問問銀行理財經理,按照自己經濟狀況,每個月投多少,定投是要考驗耐心和積少成多的,定投有不同型別,有投股票型別或債券型別的,因人而異。
手裡錢多的,選擇比較多。
信託,100w起,年收益8-9%,有1年期限,2年居多,具體專案看具體風控,有地產類信託、工商企業類信託,地方政信類信託等。
私募基金,100w起,年收益在9-10%,私募基金分兩類:一種是股票型別,主要投向二級市場。一種是非股票型別,主要投資房地產或工商企業等。
港險,港險以美元計價,對沖人民幣貶值,有財富傳承、教育規劃、養老規劃的功能。
回覆列表
理財這個範圍太大了,具體不同產品坑不太一樣。我提供幾個角度供思考,有些比較宏觀抽象,有的比較具體,但是都是一些能啟發你思考的。
(1)理財要用閒錢。
我從儘量靠近本質上說一下原因。所有產品都有不確定性,都存在理論上的黑天鵝。面對這種情況,倉位管理是最好的風險控制方法。就是說直接控制參與投資理財的錢的規模就是了。哪怕這筆錢都虧光了也能承受的。所以給出了一種建議就是理財用閒錢,意思就是這筆錢是閒著沒有用的,虧光了,不會影響直接影響到字生活。但是對不同人閒錢的定義不同,有些人1w,有些人100w,所以很難量化,但是總體意思就是這筆錢虧光了,不會影響自己生活或者自己生命。
(2)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有點經濟常識的都是知道這個原理的。但是引申一點說還有就是不要把所有籃子放在同一車裡,不要在同一時間把所有籃子都拿出來。
所有這些話意思就是說,一定要研究透自己買理財產品參與的市場,從根本上看是相互獨立的,或者聯絡依賴要足夠的少。因為很多看似無關市場其實背後聯絡很多,類似多米諾骨牌,平時看不出聯絡一旦一個市場蹦容易帶崩其他市場。
(3)誠信是基石
信用、誠信,是這個社會和經濟中最重要概念之一。但是反過來說,有誠信,就有不誠信的存在(欺騙、違約等),而且是一定會有。理財產品同樣這個市場也是依靠信用在支撐和發展的。也就是意味著這行業混入了大量騙子、這個行業越是依靠信用在發展越是繁榮昌盛的額時候,滋生的騙子最多、虛假的東西最多的時候。所以作為新手小白,一定要先意識到這點,看好自己的錢袋子。一定要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不丟人,但是其他場合不適用這個結論。
(4)“二八規律”。
好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優質資源永遠是被少數人壟斷的,且這些少數人是有權有勢的人有獨特優勢的人。如果這一點是對的,那麼反過來就是說大多數普通人很難獲得優質資源,進一步說大多數普通人獲得的資源往往是普通的而非最優質的資源
這裡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自己是個小白,是個普通人,你憑什麼能買到好的產品,你有啥優勢能力讓你擁有能白賺錢的理財產品,要是有,銀行不就死了麼。如果你有獨特優勢,就不是我說的了,但是要是隻是普通購買理財產品,好好思考我說的話,因為你很容易買到很一般的產品甚至賠錢貨。
(5)虛假宣傳。由於理財這一行都是很多聰明人在參與,哪怕是騙子也是很高明的騙子。手法太多了,我只說一下普遍的,一種方式就是虛假宣傳。比如一個理財公司在銷售他們產品時候都會說過去一年或幾年收益率是多少,你網上查一下還真是,收益很可觀,實力確實如此啊。但是,注意了,但是,其實他們公司旗下很多產品。運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基本保證第二年大概有一隻產品是不錯的。但是其他幾隻產品賺的很少,甚至虧的慘不忍睹。然後他們主動忽略虧損的不讓客戶看到而是主動宣傳那幾只賺錢的產品。很多人問為啥有的虧有的賺,不都使用賺錢策略。答案是他們也不知道明年行情怎麼樣哪個策略會賺錢,哪個會賠錢,所以只能各個策略都使用一下。
綜上說,要從長週期看一家理財公司和一隻理財產品,而不是就一年。投資這行真正能長久活下去的,都是持續穩定不大虧的,不一定每年都大賺,但是基本上沒有大幅度回撤的產品。所以要把時間拉長來考察。
再舉一個例子吧,只是簡單說一下,很多公司宣傳時候使用的頭銜,類似什麼什麼冠軍,什什麼十佳之一類似的榮譽。這些榮譽記住了,大多數都是很水的,甚至是假的,有的都是花錢買的,甚至不同公司輪著來的,不細說了自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