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道有品

    首先,“偷摸”是我們評價孩子行為的一種標籤,並不是孩子真實的行為反應;其次,孩子的真實行為就是拿了東西,我們要搞清楚孩子拿東西的真實感受,也許另有原因,這需要積極傾聽的技巧!

    你可以在孩子和你都沒有問題的時候積極傾聽孩子:

    你可以說:你在具體的時間,地點,看到孩子拿了具體的什麼東西,(只描述事實,不要貼任何標籤,說成你偷了什麼的),你的真實感受是什麼,你很生氣,很擔心,等等,影響到你什麼了(比如:讓自己感到很沒面子,要給別人道歉,對你是時間,金錢和精力等方面的影響,不是對孩子的影響),你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孩子可能會說是喜歡某某東西,你從來沒給買過,也可能是一種報復,也可能是拿東西給父母的禮物,等等,總之真實的原因,不是我們貼的標籤是“偷摸”,針對孩子的答案你在認真聽,直到聽到真實的為止,然後再和孩子探討解決辦法!希望有用,可以關注我,我後面會講一些父母效能訓練方面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2 # 魯冰花育兒達人

    首先較小的孩子沒有形成是非觀,不懂得判斷事情對錯,所以當孩子出現偷摸行為時,作為家長需要及時引導,帶孩子迴歸正途。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如不立刻改正,可能會導致孩子長大後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家長首先要告訴孩子,偷東西是不對的,然後告訴孩子偷東西后帶來的後果,如會遭到失主的批評責罵,嚴重的可能會遭遇失主的傷害、報復,甚至是報警。所以,讓孩子意識到偷東西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並讓孩子保證以後不能再犯錯,否則家長會批評,讓孩子改正行為。

  • 3 # 芷行合一

    三四歲的孩子已經完全能分清我的和你的,別人的和自己的東西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要教育孩子,動別人東西要經過別人允許才能動。不能私自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即使在家也要要求孩子,家庭成員之間使用東西也要經過允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但發現孩子有偷摸拿了別人的東西,不管是什麼,我們都要孩子去還給別人,要跟孩子說私拿別人東西的危害。歸還時要引導孩子給人賠禮道歉,不能敷衍。跟孩子說不允許還有下次。

    有小偷小摸習慣的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後,壞習慣會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孩子的新習慣沒形成鞏固之前,發現有偷摸的機會,往往又會把教育拋一邊。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增強自制力,教育孩子做有自控能力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即使再好也不能拿。

    如果孩子拿了別人東西后被說成小偷,會嚴重的傷害孩子自尊心,孩子會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做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顧及孩子自尊心,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父母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 4 # 軒媽軒媽軒媽

    兩三歲的寶寶已經完全能夠分清我的和你的、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要教育寶寶,動用別人的東西時,要經過允許才可以。私拿別人的東西是很壞、很壞的行為。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對寶寶提出這樣的要求,家庭成員之間使用東西也要經過允許才行。

    一經發現自己的寶寶私拿了別人的東西,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是否貴重都要督促寶寶去歸還人家。要對寶寶講明私拿別人的東西的危害。必要時,父母要親自帶寶寶去歸還物品,並同時向人家賠禮道歉。切不要怕臉面不好看,而敷衍塞責過去。更不能搞什麼“下不為例”。因為這時寶寶完全在看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不堅決,甚至原諒、縱容,就會使寶寶的不良行為一發而不可收。有一次就有兩次、三次……這一點做父母的千萬不能心軟。豈不知,此時父母的寬容就等於把自己的寶寶往泥潭裡推!

    舊時期的成人把“窮死不乞討、餓死不求人”視為美德,而現代青少年對慾望的剋制力則差遠了。他們很少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體驗了。相反,滿足愈多,欲求愈強烈。從治本上講,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學會抗拒欲惑的能力,學會忍耐、剋制。這一條比泛泛的道德說教更有力。

    現代的生活方式、獨生子女的環境,強化了少年兒童本來就具有的“自我中心”意識。為防止孩子“偷竊”壞習慣,應及早培養他們對損人利己行為的厭惡、憎恨感情。與孩子一起看戲劇、電影電視、觀察社會現象時,要引發他們對壞行為的仇惡感情,體驗受害人的痛苦。感情是行為的基礎,良好的體驗愈深刻,對自身不規範行為就愈具有自責力、控制力。

    孩子偷竊,絕大多數是因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因此,對孩子進行矯治,必須先從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是非感開始。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孩子現有的實際水平出發,逐步提高,應讓孩子懂得偷竊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如果今日小偷小摸,就有可能在將來會大偷大摸,走上犯罪的歧途。透過反覆教育,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增強孩子改邪歸正的決心。

    一個犯錯誤的孩子,在經過教育之後,認識錯誤,並願意改正錯誤,稱之為醒悟。老師應為有偷竊行為的孩子提供醒悟的機會。你不能一棍子就將其定死,這樣不利於她的改變,更不利於她的成長,自尊心強的孩子從此就會走不出這個陰影。

    有的孩子存在小偷小摸的行為,但有時候很頑固,屬於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型別。那對於這樣的孩子可以必要時輔助一定的外力來幫助我們破案,促使“問題行為”得到轉變。作為教育者,我們可以多對學生進行道德法制教育,使學生知法懂理,自主去掉不良習慣,改正不良行為。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法規法律教育,以增強學生自我約束和防範能力,也是勢在必行。也可請專搞法制工作的人員來校作法制教育報告,亦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有頑固不化者,學校可以採用適當的懲戒措施,強制其轉變。或者藉助一些外力來幫助我們破案。警告他,如果再發現他偷拿別人的東西,包括家裡的錢,就告訴老師和同學。嚴重時就送派出所,請警察幫助管教。這樣警告他,可以給她拋下一個心錨,讓他對自己所放的錯能主動承認,主動改過,也讓她以後不敢輕舉妄動。

    當學生出現小偷小摸行為時,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絡,共同教育,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種壓力。多數孩子還是對家長有一定的威嚴,在做了錯事之後害怕家長。當然同時提醒家長注意教育方法,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其實可能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家長的教育有關係,我們可以透過相互溝通找到癥結的根源,好共同尋找教育其孩子改正小偷小摸的壞習慣。

    如何糾正孩子的偷摸行為?說到底還是要提到關於教育方法的問題,家長首先就要以身作則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我們說因為孩子小,所以犯錯誤很正常,但是不等於說我們可以不聞不問,早早糾正比什麼都好。另外家長要做好榜樣,在平時的生活中愛護公物啊,克己奉公等等。家長的言行一致,作為孩子也能從這良好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忠義戰場的經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