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水華章

    榮幸應邀作答。

    小時的年和現在的年是一樣,也不一樣。說是一樣,是因為年的精神(年俗)是一樣的,千百年來,從我們的先人發明了過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生生不息,而且還將繼續傳承下去,是我當代人的責任和義務,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榮幸之至。

    說不一樣。年(過年)與其它任何事情一樣,我們一代一代的先人,都在繼承年的精神的同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今天的年與古時年雖一脈相承,也有些沿革。如鞭,古時用竹,故稱爆竹。我小時的年距今己半個世紀了,小時的年和現在的確有些不一樣。

    一是心情不同。那時盼著過年,盼著吃肉,盼著穿新衣,盼著有熱閈儷埸景。大人操勞,我們只想好玩。還有過年不捱打罵(過年不能打小孩,打了不肯長),即便做錯了,也不會捱打,大家只是說,過了年再說,這也是年俗之一吧。俗話說,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

    二是辦年主體不同。小時是父母為我們姊妹辦年貨。現在我為後人辦年貨。

    三是環境不同。人不同,小時與舊時人父母過年。現在與新人(女兒,女婿,外孫,外孫女)過年。與年輕人過年。社會環境,小時相對現在落後不少,吃的,穿的,用的,行的(交通工具,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是年俗表現形式不同。看方過之地演大戲守歲,小時連電燈都沒有。年夜飯到餐館辦,寬埸氣派,小時只有八仙桌,四條長凳。拜年不走跑,我的腳力都是小拜年練出來的。

    五是年俗內容更充實,手法更新穎。有揚有棄,春晚契合了守歲傳統,允實了內容,豐富了生活。禁鞭限鞭(儘管我贊限反禁)是過年移風易俗的典範,值得推廣,值得跟進研究探討。使之達成,不減年味,不汙環境,確保安全(限時,限地,重在限量),有序燃放的效果。

    一句話,小時年具有原生態,現在的年具有現代氣息。無論是小時年,還是現代年,都是與時俱進的新年。

    過去年與現在年相比,儘管落後,但它與它前的年相比也是進步了的年呢。

  • 2 # 喉子小青

    一直說現在年味沒有以前濃,我們來做個對比。

    一、吃以前

    過年吃的,肯定是很好的。平時一年辛苦,省吃儉用,到了過年肯定要鋪張浪費一下。捨不得吃的,放開了吃。雞,鴨,魚,豬,牛(那時牛肉還是少),羊這些變著花樣的上桌。年夜飯肯定要吃得肚子脹脹的,才捨得放筷子。

    而那時候吃的源材料也是集中在方圓50裡內的,很少有外來的東西,正符合那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除了年夜飯以外。其他的小零食也是暢開了供應。花生爪子,糖果(芝麻糖,花生糖),炒包穀等等。大部分都是當地小作坊生產,要提前好久去準備。

    吃湯圓也很重要,那時湯圓的餡是做,做湯圓的糯米粉也要自家做。糯米泡一兩天,拿到磨坊去磨細後,用大簸箕在太陽下曬,每天曬收,反覆好久。要提前很久做(具體時間)不記得了。那時,糯米麵做好了,做成團(我們叫實心湯圓)煮好了蘸白糖吃,也是一樁幸事。

    那時殺雞,殺鴨什麼的,都是自己殺,不夠現在。市場裡從買到殺再剁好,一條龍。還有很多都是隻有過年才能放開吃的。

    現在

    現在,大部分地方物資都是豐富的,只要願意,每天都可以吃得象過年似的。以前是見識少,很多東西沒見過,更沒吃過。現在是就算沒吃過,但起碼見識過。

    現在,大多數吃的,都可以透過網路購買。人們對於吃已經從以前吃飽飯,吃上肉的基礎上發展到吃別人沒吃過的,吃聽說過但沒吃過的,吃貴的,吃精的,吃鮮的這個層次上。簡單的說,現在一年365天,過年吃的並不是最好最豐盛的一頓。

    二、穿以前

    買了新衣服(褲子,鞋子),不能馬上穿,放在衣櫃裡,過年時才能穿,經常偷偷把衣服拿出來,看了又看,最後又放回去。

    就盼過年,可以上新衣服出門。

    現在

    現場買,現場穿,平時穿什麼樣,過年就穿什麼樣。

    三、玩以前

    以前過年吃完飯基本就沒事了,一個縣城,70,80年代也別指望有路燈,彩燈,霓虹燈這些,掛燈籠的都少。

    那時電視是奢侈品,幾十個人看1臺14寸的黑白電視,只要有聲,有人,有圖象,什麼都看。

    所以年夜飯以後,大人們就吹牛打牌或接著喝酒會玩得晚一些。小孩出去放幾串鞭炮(不是一人幾串,總共就幾串,放鞭炮得排隊),耐不住疲倦也就要睡了。但只要家裡有長輩說晚上(0點左右)要吃湯圓,也會想方設法的睜著眼等湯圓吃。

    再後來,家裡有了電視,但也就能收3個臺(中央1臺,2臺,省辦臺)。看春晚就是必選節目了,看著電視,吃著東西。等到12點放鞭炮。

    現在

    手機,電視,電腦,酒吧,KTV花樣繁多。春晚也不太想看,而且每個省都有自己的春晚,節目也不差。

    基本是吃飯,喝酒,打麻將,打牌,打遊戲,打別的。

    還有就是帶著孩子放煙花。

    四、團聚以前

    通訊條件差,書信,電報,奢侈點的打電話。長期在外面工作的人,真的只有過年才能遇到。加上那是物流也不發達,回來就真是大包小包,各種新奇的吃的玩的用的,琳琅滿目。而分別很久的親人的見面也是帶著此許的激動與兩眼的發紅。

    現在

    電話、簡訊、微信、影片、網路,可以說,只要有時間,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聯絡,非常方便。就算從遠方回來,也不用大包小包帶很多,直接買了打包發物流或快遞寄回來就行了。而一些不同地方的特產,基本上都能透過網路購買,對於一些外來物品,已經不象當年那樣,覺得外面的東西好稀奇。

    在科技、物質、交通、通訊高速發達的今天,人們的交流更順暢、往來更方便、吃穿更豐富。但還是有人在回味過去的那種濃濃的年味。

    正因為以前的不發達,不方便,才形成了久別重逢的喜悅與感動,在更久遠的過去,人們可能萍水相逢後就此別過,此生不再相見,所以才了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千古名句。

  • 3 # 浪跡天涯陪你走一生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就望著過年有的吃,有新衣服穿。還放鞭炮。很熱鬧。現在就是過年不能放鞭炮。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歐洲中世紀能發展出巨炮而宋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