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5歲被很多人戲稱為職場人的“更年期”,因為這個年齡的職場人面臨太多的壓力和恐懼:
· 很多企業和招考單位公開將35-40歲列為招聘的年齡上限;
· 這個年齡如果還沒坐上管理崗位就意味著“高不成低不就”,職場前景堪憂;加之網際網路公司一堆30歲都不到的總監,90後都開始感嘆過完童年就到中年,進一步加劇了我們這些80後奔四族的焦慮;
· 這個年齡如果結婚成家,除了職場的壓力,還有來自家庭平衡、角色分配的牽制,所以很多人這時考慮跳槽或轉行往往患得患失,不敢堅定地邁出關鍵的一步。
過了35歲,真的就找不到心儀的工作了嗎?這個年齡沒坐上去職業發展的道路就只剩下向下了嗎?
我看未必。
第一,“35歲危機”可能是你的思維定勢
· 對年齡認知的定勢, 事實上,“35歲危機”有其歷史成因,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開始用人年輕化之風,當時就將基層年輕幹部的劃分界定在35歲以下,從那以後,人們普遍接受了用35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勢。
· 職場發展路徑定勢,我見過一個很好的形容職業的比喻,它說,職業不是階梯,而是立方格攀登架(就是兒童遊樂場裡孩子玩的那種)。所以我們的職業生涯應該努力尋找機會,追隨成長,力求影響力,發現願景。路徑除了向上升職外,可以平調,降級,甚至換新的領域,過程中我們要培養技能,而不光是填充簡歷,要根據我們做的事來評判工作,而不僅僅是得到的職位。
第二,你是否清楚30歲以後的跳槽看重的能力?
企業對人才錄用的規律大致如下:
· 20-30歲,主要看通用技能,除了個別崗位,專業性要求不太高;
· 30-40歲,專業性要求高,至少有某個行業或崗位5-8年經驗,或管理經驗;
· 40-50歲,基本專家級別,或者某行業高階管理者,崗位很少出現在招聘網站上。
所以對於30-40歲的職場人,企業要求的是來了就能用的專業人士,不用接受太多的培訓就能獨當一面。所以如果想在30歲之後挑戰一個全新的領域,你需要計算的進入這個崗位能達到獨擋一面程度所需的時間,提前做準備,這點下面詳說。
沒弄清這點,30歲之前沒有培養好的通用能力,又不能快速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年過35歲的跳槽才將是一場苦戰。
所以如果期待在35歲跳槽還能大有收穫的,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一. 具備各個行業通用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1) 專業構建能力:
這裡的專業能力不是簡單的專業技術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只要從事相應領域的工作自然而然就能掌握。但你會發現如果只知道在自己的工作上埋頭苦幹(或傻幹)的人往往是尋求變化中最恐慌的一群人,因為他們不知道專業構建能力其實是給自己一個專業定位,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下定決心,選定自己喜愛的專業並立志磨練。
專業構建能力裡最為關鍵的兩點:
· 構建本領域知識結構的能力,意味著做事時要學會跳脫具體操作層面,將看待問題的思維和眼光變得更系統、更全面;
· 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學會向這個領域和行業裡最優秀的人看齊,以他們為目標,作為自己修煉成長的榜樣,一步步去彌補我們之間的差距。
2) 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指那些能夠獨立自主地定義自己該做的事,併為此學習必要知識的能力。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開放思維、養成學習習慣,不斷更新學習方法的能力或許將變成職場甚至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
3) 人際技能:
很多人的職場瓶頸其實來自於人際技能的匱乏,比如:不得領導賞識,同級夥伴不支援,不知道如何拓展公司外人脈圈…… 職場中我們往往會重視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但大部分人會忽視依靠人際能力去獲取“資源”的重要性。有些小夥伴甚至對此充滿誤解,認為善於人際的人搞關係、耍嘴皮不是真本事,因此不屑……
凡是有類似想法的小夥伴都該更新下自己的認知。這個時代,懂得經營人際、獲取資源是職場成功必不可少的技能,還抱有“擅長人際的去走管理線,不善交際的去做專家”過時言論的態度獨自清高的,今後很難有大的發展和成就。
除了以上三個能力外,有意識地積累作為領導者的經驗和技巧也很關鍵,35歲以後的錄用體現在一般職位和管理職位的差別上,對於能以管理者身份得到團隊成員信任的人才來說,年齡將不再是問題,甚至達到一定年齡,積累了大量的業務經驗反而更好,就像23歲的馬克·扎克伯格會去聘用39歲桑德伯格作為Facebook的COO一樣。
稍微總結一下,如果你不甘於自己的職場之路到了某一階段就開始原地踏步、停滯不前,甚至想讓自己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實現大的發展,就應該從進入職場之處就好好著手修煉和積累專業構建能力、學習能力和人際技能。
二、不要自我設限
“35歲危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思維定勢的結果,因為這個年齡界限可能很快會被顛覆。
《百歲人生》的作者認為人類已經進入長壽時代,我們這代人活到100歲將是大機率事件,華大基因的汪健甚至說:我們這一代人活不到120歲都對不起科技的發展(除非容顏不老,否則想想還是很怕怕)。作者描繪的圖景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看看我們周圍:
· 過去30而立,如今30多歲還在投簡歷、找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 過去40不惑,現在40歲週末上課充電的人不要太多;
· 過去50知天命;現在50歲的企業人年富力強、正當之年,很多可能還會跨界創業,重頭來過;
· 過去20歲的姑娘都兩孩兒媽了,現在城市裡30好幾單身的瀟灑姑娘隨處都是;
…….
在這種時間維度下,傳統的三段式(前20年讀書,中間20年工作,後20年養老)即將消亡,多段式人生(你可能35歲在一個領域做到頂峰,辭職去學習,畢業後選擇一個新的領域重新開始)將會開啟,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隨時自我更新以便適應更多選擇和更多流動性的人生節奏。
如果用這種全新的時間維度來審視我們的人生, 35歲將不再是尋求改變的年齡上限。
好的人生,不能自我設限,而要不斷成長。
1
35歲被很多人戲稱為職場人的“更年期”,因為這個年齡的職場人面臨太多的壓力和恐懼:
· 很多企業和招考單位公開將35-40歲列為招聘的年齡上限;
· 這個年齡如果還沒坐上管理崗位就意味著“高不成低不就”,職場前景堪憂;加之網際網路公司一堆30歲都不到的總監,90後都開始感嘆過完童年就到中年,進一步加劇了我們這些80後奔四族的焦慮;
· 這個年齡如果結婚成家,除了職場的壓力,還有來自家庭平衡、角色分配的牽制,所以很多人這時考慮跳槽或轉行往往患得患失,不敢堅定地邁出關鍵的一步。
過了35歲,真的就找不到心儀的工作了嗎?這個年齡沒坐上去職業發展的道路就只剩下向下了嗎?
我看未必。
2第一,“35歲危機”可能是你的思維定勢
· 對年齡認知的定勢, 事實上,“35歲危機”有其歷史成因,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開始用人年輕化之風,當時就將基層年輕幹部的劃分界定在35歲以下,從那以後,人們普遍接受了用35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勢。
· 職場發展路徑定勢,我見過一個很好的形容職業的比喻,它說,職業不是階梯,而是立方格攀登架(就是兒童遊樂場裡孩子玩的那種)。所以我們的職業生涯應該努力尋找機會,追隨成長,力求影響力,發現願景。路徑除了向上升職外,可以平調,降級,甚至換新的領域,過程中我們要培養技能,而不光是填充簡歷,要根據我們做的事來評判工作,而不僅僅是得到的職位。
第二,你是否清楚30歲以後的跳槽看重的能力?
企業對人才錄用的規律大致如下:
· 20-30歲,主要看通用技能,除了個別崗位,專業性要求不太高;
· 30-40歲,專業性要求高,至少有某個行業或崗位5-8年經驗,或管理經驗;
· 40-50歲,基本專家級別,或者某行業高階管理者,崗位很少出現在招聘網站上。
所以對於30-40歲的職場人,企業要求的是來了就能用的專業人士,不用接受太多的培訓就能獨當一面。所以如果想在30歲之後挑戰一個全新的領域,你需要計算的進入這個崗位能達到獨擋一面程度所需的時間,提前做準備,這點下面詳說。
沒弄清這點,30歲之前沒有培養好的通用能力,又不能快速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年過35歲的跳槽才將是一場苦戰。
3所以如果期待在35歲跳槽還能大有收穫的,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一. 具備各個行業通用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1) 專業構建能力:
這裡的專業能力不是簡單的專業技術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只要從事相應領域的工作自然而然就能掌握。但你會發現如果只知道在自己的工作上埋頭苦幹(或傻幹)的人往往是尋求變化中最恐慌的一群人,因為他們不知道專業構建能力其實是給自己一個專業定位,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下定決心,選定自己喜愛的專業並立志磨練。
專業構建能力裡最為關鍵的兩點:
· 構建本領域知識結構的能力,意味著做事時要學會跳脫具體操作層面,將看待問題的思維和眼光變得更系統、更全面;
· 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學會向這個領域和行業裡最優秀的人看齊,以他們為目標,作為自己修煉成長的榜樣,一步步去彌補我們之間的差距。
2) 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指那些能夠獨立自主地定義自己該做的事,併為此學習必要知識的能力。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開放思維、養成學習習慣,不斷更新學習方法的能力或許將變成職場甚至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
3) 人際技能:
很多人的職場瓶頸其實來自於人際技能的匱乏,比如:不得領導賞識,同級夥伴不支援,不知道如何拓展公司外人脈圈…… 職場中我們往往會重視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但大部分人會忽視依靠人際能力去獲取“資源”的重要性。有些小夥伴甚至對此充滿誤解,認為善於人際的人搞關係、耍嘴皮不是真本事,因此不屑……
凡是有類似想法的小夥伴都該更新下自己的認知。這個時代,懂得經營人際、獲取資源是職場成功必不可少的技能,還抱有“擅長人際的去走管理線,不善交際的去做專家”過時言論的態度獨自清高的,今後很難有大的發展和成就。
除了以上三個能力外,有意識地積累作為領導者的經驗和技巧也很關鍵,35歲以後的錄用體現在一般職位和管理職位的差別上,對於能以管理者身份得到團隊成員信任的人才來說,年齡將不再是問題,甚至達到一定年齡,積累了大量的業務經驗反而更好,就像23歲的馬克·扎克伯格會去聘用39歲桑德伯格作為Facebook的COO一樣。
稍微總結一下,如果你不甘於自己的職場之路到了某一階段就開始原地踏步、停滯不前,甚至想讓自己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實現大的發展,就應該從進入職場之處就好好著手修煉和積累專業構建能力、學習能力和人際技能。
二、不要自我設限
“35歲危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思維定勢的結果,因為這個年齡界限可能很快會被顛覆。
《百歲人生》的作者認為人類已經進入長壽時代,我們這代人活到100歲將是大機率事件,華大基因的汪健甚至說:我們這一代人活不到120歲都對不起科技的發展(除非容顏不老,否則想想還是很怕怕)。作者描繪的圖景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看看我們周圍:
· 過去30而立,如今30多歲還在投簡歷、找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 過去40不惑,現在40歲週末上課充電的人不要太多;
· 過去50知天命;現在50歲的企業人年富力強、正當之年,很多可能還會跨界創業,重頭來過;
· 過去20歲的姑娘都兩孩兒媽了,現在城市裡30好幾單身的瀟灑姑娘隨處都是;
…….
在這種時間維度下,傳統的三段式(前20年讀書,中間20年工作,後20年養老)即將消亡,多段式人生(你可能35歲在一個領域做到頂峰,辭職去學習,畢業後選擇一個新的領域重新開始)將會開啟,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隨時自我更新以便適應更多選擇和更多流動性的人生節奏。
如果用這種全新的時間維度來審視我們的人生, 35歲將不再是尋求改變的年齡上限。
好的人生,不能自我設限,而要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