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元的天下
-
2 # 蔡員外1979
袁闊成的三國,目前能聽到的只有電臺版,但是這一版的《三國演義》在評論上,個人感覺是很差強人意的,大多都是一帶而過,一表而過,評書,評書,重頭在於評,而且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劇情上的開拓,要講得跟書上面不完全一樣,哪怕你圍繞書的基本劇情自己編幾個小劇情,以增強戲劇性和趣味性,哪怕最後圓得差強人意,那也是一種成功。
所以很多人捧這一版的《三國演義》,原因無非是當年的娛樂生活匱乏,能在匣子裡聽聽評書就已經是一種享受。再一個是很少有人在電臺講過三國,或者在現場聽過其他人的三國。所以,根本就沒的比較。
袁三國見功力的地方是學的各種人言和口技,而且吐字清晰,普通話標準,個人形象又比較正面,濃眉大眼,鼻直口正。所以,袁先生比起劉利福,李鑫荃,陳蔭榮來,都要火。
話說回來,電臺講評書,很多地方會受限,首先是時間,一個回目多少時間,總的只能有多少回目,這個一限制,演員就很難有發揮空間。再一個節目是面向公眾的,有些個內容就不能做過多的個人解讀,以免引來爭議。所以,我要說的是,電臺版的《三國演義》並不能體現出袁闊成先生的真實水平來,以此來肯定袁的藝術水準,未必科學全面,以此來否定袁的藝術成就,更是不客觀的。
另外,提到評書《三國演義》,有兩個人是不應該被遺忘的,一個是連闊如先生,一個是李鑫荃先生。
連先生,個人的文化程度較高,又會寫書,又會綜合各家之長,說書細理,把各種批本上內容擺出來,一一評點,是不是有點百家講壇的意思?所以,連闊如以“坐談三國”,享譽早年的書壇。
李鑫荃,用青年評書演員王玥波的話來講,鑫荃老人的三國是業內人士公認最好的,在點評上往往會有獨到的見解,而且還把道理給你講得很細緻。如白馬坡刺顏良,為什麼是“刺”,評書中的關羽明明使的是青龍大刀,怎麼用槍招來形容?講得是不是客觀事實或者真理,暫且不論,起碼是一家之言,這就很難能可貴了。
所以,現在大家單方面的捧袁闊成的電臺版《三國演義》,那是沒吃過好的,真的,尤其是這些位名家的現場錄音,要還能保留到現在的話,你去對比一下,也許就能得到更加客觀的認識,要強調的是,袁闊成本人的現場,也一定要比現在的刪改版錄音要強上幾倍!
-
3 # 午後陽光4951
袁老的評書三國演義可稱得上是經典之作,第一次聽是當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說連續播講節目,那時還沒看過三國演義原著,袁老的精彩演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難忘
-
4 # 踢出個晴天
袁闊成老先生講的三國演義和西楚霸王堪稱評書界的巔峰之作。單老以作品數量多著稱,內容也很經典。但三國演義還是要高處一些。
-
5 # gclmxz
不惑之年聽袁老的三國演義才品出其中滋味,的確經典,對於原著《三國演義》是爛熟於胸,才能播講如此瀟灑、順暢、隨心,不簡單,真乃評書界的一等高手。
回覆列表
老一輩的評書大師,袁闊成《三國演義》和單田芳《白眉大俠》等都很有名。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小廣播裡每天都有半個小時的評書節目。
對說評書的,可以說很多人都不識其人,只聞其聲。比如王剛的名字,最早也是隨著廣播劇式的評書,《夜幕下的哈爾濱》出名的。另兩部印象深刻的《康熙王朝》和《白馬飛飛》要晚一些了。
每天中午聽評書的時間,正好趕上吃飯,一家子坐一起,桌上只有空心菜和鹹菜的日子,就指望著袁闊成的評書下飯,聽得是津津有味。他講到激戰時繪聲繪色,三英戰呂布大戰三百回合,夏侯惇拔矢啖睛尤其印象深刻。精彩處元元和哥姐們,往往都忘了吃飯……
評書相對於小說更口語化,也相似於小說與劇本的關係,更利於表演。加入了許多生活語言和動作細節描述,另外一點呢有不少象聲詞,如打鼓的"咚咚咚",馬蹄"的的的”,刀劍槍"咣咣咣”的,能讓聽眾身臨其境有代入感。比起朗讀者自然要生動形象有感情的多。
話說關雲長帶領五百校刀手,非止一曰來在長沙城外,找個依山傍水之地是:安營紮寨,埋鍋造飯,鋤草餵馬,立營門,栽大杆,扯纛旗,關雲長升帳辦公,撒出探馬,打探軍情,"報一一",″將事報上!"........後面更為精彩,下次再說,這就是評書,三國演義中一定沒有。但是娛樂表演性也削弱了文學性,發揮用的不好便,或添油加醋過度,如同注水加長的電視劇,冗長雍腫令人發睏。記得有本小說裡,寫了個四川小軍閥愛聽評書(川人叫懷書),部隊受令開拔,正好茶館聽到《半生緣》中孟麗君脫靴,捨不得走。誰知說書的講了三個鐘頭,靴子也沒脫下來,急得拿槍抵了說書人的頭,"快說,到底脫還是未脫?!”…
而今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評書戲曲相聲等傳統藝術,都遇到觀(聽)眾減少,市場萎縮的問題。除了懷舊再聽聽,如何多渠道多媒體地發揚光大,培育年青一代的愛好者,的確不是一人一日之功可成的問題。
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發行,能讓更多人欣賞,對於評書的推廣,也有著長遠的意義的。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魚兒,期待您的關注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