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昂首高歌散淡人

    以銅為鏡,可證衣冠,以史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鏡可曉榮辱。常讀名人專記,瞭解他們在逆境爭扎過程中的精神財富,在風聲水起時,安靜做人,不驕不燥的做事作風,使自已多次人生經歷,從而提升自身,使自我更加強大,更加完善!

  • 2 # 皛舒

    十七八歲的時候,我非常痴迷名人傳記,把它們作為人生的啟迪。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發現名人傳記只能讀讀開心而已。根本無法複製,一輩子都難企及根本做不到。

    所以,讀讀名人傳記僅僅是瞭解名人的歷史軌跡而已,與自己的人生沒有毛關係。名人之所以為名人,都是天時地利人和與自己的心智造成的。普通的常人的時空和他們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層面上。所以,啟迪心智可以,千萬不能效仿。

  • 3 # 丹晨2020

    “聰明的人往往會從別人的錯誤行為中總結經驗”,這話道出讀人物傳記的價值。現在坊間都說,成功要趁早。如果不學點智慧,少走點彎路,怎麼能趁早呢?讀人物傳記就是一條路。

    那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效仿成功人物的一些行為或思考的方式呢?是的,但也不全是。比如瘋狂英語的李陽,天天早晨在湖邊扯著嗓子喊英語,後來成功了,創辦了瘋狂英語。我也是特別崇拜啊,下了決心每天去村的小溪邊喊英語,沒想到喊一個星期,喉嚨發炎,打點滴去了,兩個星期後才好,然後就不記得喊英語這檔事了。

    其實李陽的成功,不是表面的喊,是天天的堅持,天天的開口,“喊”只是一種形式。當然,這裡大聲朗讀對大腦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喊兩天就病了,不適合模仿了。我們更多的是效仿他的堅持,他的“開口”。

    因此,讀傳記,要帶著自己的腦袋,適當取捨,找到真智慧,讓自己少走點彎路,多點收穫。

  • 4 # 北方的天空偉

    看名人傳記,能從別人的視角微調自己的人生,興許可以多經歷和體驗一回人生。

    人屬於高階靈長類,區別於其它動物,在心理、情感上的需求極為豐富。不管是喜歡熱鬧還是樂於獨處的人,對獲取認同、得到慰籍的需求是共性的。

    逢失意、挫折來襲時,往往情緒鬱結在自己個體身上,難以自拔。如果抽身出來,閱讀名人傳記,會發現偉人彼時所遭遇的打擊更加不堪。

    元朝名人黃公望,45歲時僅僅是個小小書吏,受領導犯案連累入監,從獄中釋放時已經50歲。他算不算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黃公望自己不這樣認為,年齡不是問題,人生還可所為,開始學畫畫。79歲動手,84歲完成傳世作品《富春山居圖》。

    我們承受的這點不公算什麼?瞭解到苦難是其他人、每個人,包括名人都繞不過去的事實,是不是心理平衡和坦然許多? 讓此時的苦悶煙消雲散吧。

    我們讀名人傳記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心靈上的種種共情,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能獲得啟發和指引。

    日本45歲才獲芥川獎成名的松本清張,在自傳《半生記》中對前半生往事作了回顧。家庭困苦,提早進入社會,掙扎之苦,生存之澀。

    生活為他關上了一道門,卻又為他打開了一扇窗。這些人生經歷反而給了松本清張寫作的大量素材,啟發了對社會的思考和認知,並潛移默化地指引他文學創作的方向。

    在松本清張看來,人浮於世大半卑微,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節點,若不主動選擇,被社會、家庭所左右,理想將漸行漸遠。

    時過境遷,時代、境遇不同,名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們無法親身經歷。但人類共情的東西一定讓我們感受慰籍,說服自己進行小處的修正,這樣的人生也不至枉過。在傳記中名人的感悟,未嘗不可給我們多經歷和體驗一回人生的可能。

  • 5 # 明月馨荷

    #泛文化寫作營#

    不能!讀名人傳記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汲取其豐富的人生經驗,用來增長知識和閱歷,但每個人的人生是無法重複或複製的。讀名人傳記,是增加智慧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我們可以從讀名人傳記中,學習他們面對苦難逆境時,千百次跌倒,卻能再次爬起的精神和智慧。

  • 6 # 阿尚青子自由寫作人

    看名人傳記,真的能從別人的視角過一生,多經歷體驗一回人生嗎?(原問題)

    看名人傳記,真的能從別人的視角過一生,多經歷體驗一回人生嗎?

    粗看此問題,著實有些粗陋幼稚的成分,後來又一想,確實不少人是抱著這樣的心理看名人傳記的。讀富蘭克林,就體驗富蘭克林的一生,看彼得大帝,就能用彼得大帝的視角嗎?真不盡然。

    對於讀書的結果,一方面取決於書籍本身,看你讀的是怎樣的書?什麼內容,什麼文筆,關鍵是用什麼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寫的書。另一方面呢,更為重要的是,看讀者是誰了。一個讀者的成長環境、個性氣質、價值取向、審美和思維、所受教育和接受能力,都能直接影響到讀書的效果。

    即使再激進聰穎的讀者,都不會讀什麼體驗什麼,讀關於誰的名人傳記從而有了此名人的天賦秉性呢。(wm197049)

    如果說,讀名人傳記的結果,無非能增加些知識閱歷罷了。對於思想深邃、領悟能力強的人,或許才會有體驗當時此名人生活的可能,但是更多結果是經過批判和辨析所導致的。

    時代不同了,即使同一時代,人和人的處境、教養、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同的。更別說不同時代的人之間的相互感染能力了,縱使傳記作者一方描繪的是個名人——他只屬於當時的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名人。

    所以,你可以捫心自醒下,你長這麼大,有哪本名人傳記確實曾經影響過你,也就如題所說的:你從他的視角審視過人生,從他的經歷體驗過人生。

    固然“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也可以問下看文字的你——曾經的中學生,或者大學生,又有誰不曾讀過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呢?

    但是產生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又是如何?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大多時候,讀書的態度本身就孕育了讀書的結果,做事的出發點就導致了事件的終了。

    同樣一個事件經歷多年以後,再次提及時,有的人會泛泛而談,有的人卻會銘心刻骨,還有些人甚至會不起來。同樣是《名人傳記》,有人偏好軍事家,有人又偏愛讀歷史類的,有人對科學家情有獨鍾。但是有的人,雖則一輩子沒讀什麼書,反而能對某一本名人傳記深藏心中,每每提及也能對其中情節和人物朗朗上口呢。

    讀書,最重要的還是看讀書人本身,還有讀書人的出發點了。沒有沒用的書籍,也沒有不可借鑑的“名人”。知行不合一,是讀書人的通病,那就只當休閒吧,總比不讀書強,儘管大多人讀《名人傳記》只是抱著消遣的心理,落個茶餘飯後充談資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JO廚說Dio在月下三兄貴面前就是一個小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