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鎮的墨客
-
2 # 青年史學家
曾國藩是清朝政權的大功臣,在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中國南方的時候,如果沒有曾國藩的挺身而出,率先打起衛道保清的大旗,清王朝的命運肯定會被改寫。
曾國藩為什麼要維護清朝呢?這裡得分兩個層面來講。
首先,1854年,曾國藩釋出了《討粵匪檄》,在檄文中,曾國藩慷慨激昂,認定洪楊政權是毀道滅教的邪教,不僅僅是清王朝的敵人,更是全天下讀書人的敵人,所以全天下的讀書人一定要聯合起來打敗太平天國。曾國藩是儒臣出身,從他的一生的軌跡來看,有著強烈的儒生的印跡,因而他勢必會從衛道保教的層面去捍衛清王朝。
當然,曾國藩在平定了太平天國政權之後,實際上是有機會取代清王朝的,不少人包括其弟曾國荃都曾經或明或暗地勸曾國藩帝制自為,但是曾國藩在權衡了當時的環境和自身的實力後,還是放棄了這樣的想法,從後來的肅順的例子來看,曾國藩根本沒有能力在當時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所以,不管是從情感上,還是從現實的利益層面,曾國藩都會去保衛清朝。
-
3 # 靈芸
曾國藩一生以儒家理學作為自己立身處世之道,而他所信奉的理學實際上是為封建統治更為穩固所創立的,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也成就了他一生的榮辱得失。
曾家原本是湘鄉縣白楊坪一戶普通地主人家,一向以務農為主,曾家幾代人都不曾出過一個讀書人,直到一次曾家與一富戶相爭被搶奪的土地,才吃了沒文化的虧,富戶家裡兩個兒子都是秀才,曾家最後輸掉了官司,不僅損失了土地還要賠錢,從此以後曾家開始重視讀書,可惜曾家人確實沒有讀書的天分,苦心培養的曾麟書(曾國藩父親)卻屢試不中,最後考官見其多次赴考就給了個童生。
1811年11月26日隨著曾國藩的出生,曾家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麟書在曾國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重培養,後來曾國藩也不負眾望,23歲中了秀才,27歲高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而後一直受到道光帝賞識,此後他十年七遷,從七品的芝麻官連躍十級,最後成為二品大員。對於生長在深山,出身寒門的曾國藩來說,真可謂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此順達的官運,在晚清政壇上實屬罕見,連曾國藩自己也有些驚訝。
隨著太平天國起義,清軍節節敗退,清廷已經意識到經制之軍腐敗無能,已不堪大用,唯有依靠地方團練方可制敵,彼時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急需一支精銳之師可對抗太平軍,這時曾國藩與他操辦的湘軍進入了清統治者的視野,此後的戰爭中也說明了這支隊伍可堪大用,是一支精銳之師,也極受清朝統治階級的倚重,就這樣曾國藩帶領他的湘軍建立了他的不世功勳,名留青史。
無論是名是利,曾國藩皆已盡得,仕途上更是位極人臣,滿清政府能夠給予曾家兄弟的幾乎都給了,這也讓曾國藩由衷的感謝,他也完成了祖父與父親對他的厚望,而且他信奉一生的教條是忠君報國,他的所有機會與成就都是來自於滿清政府,對此他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報答。
回覆列表
1864年,湘軍攻破南京,太平天國覆滅。此時曾國藩指揮的軍隊(包括其弟曾國荃的五萬嫡系)高達十二萬,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且當時同治帝年幼,慈禧擅權,可謂起兵的絕佳時機。
傳聞曾國藩的部將水師統帥彭玉麟給他的一封密信中寫道:“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曾國藩嚇得直接將字條吞進了肚子裡;也有傳聞天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投降後,也勸曾國藩稱帝,還甘願做前鋒攻打北京。
但曾國藩最後也沒有自立為王,他又是為什麼不反,卻維護滿清?
第一、湘軍的性質。
曾國藩雖然手握精銳,但湘軍計程車兵只能叫“勇”,“兵”和“勇”一字之差卻有本質區別。 “兵”是清朝的正規軍,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 。
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漢人組成的漢兵,他們都歸大清,統一拿朝廷的俸祿,效忠於皇帝。 但後期清朝軍隊腐敗,這些八旗兵和綠營兵戰鬥力都不行。
所以戰時只能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仗打完了就解散。所以“勇”就是當地官用國家糧餉私募的武裝,即“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湘軍就是曾國藩私募團練出來的。
打仗首先靠的是什麼?錢啊!但仗一打起來,朝廷補貼的那點兒軍餉根本不夠。軍費得自己找,怎麼弄呢?大地主們捐點,還有守住路口設稅卡,收商稅,這些錢叫作“厘金”。這個也可以看《曾國藩家書》,他寫給弟弟的信中經常提到厘金。
所以弄明白了湘軍的性質後再對比,錢和軍隊補給上曾國藩和朝廷根本沒法比。雖然曾國藩當時是兩江總督,聽著管轄的地方挺富裕,但當時那一帶打了十幾年仗,靠商稅能收多少厘金。
另外湘軍的組織核心是湖南計程車紳階層,各家族勢力盤根錯節,原先農民軍來了士紳會先被殺,加上曾國藩“忠君愛國”的口號,那就加入跟著幹吧。但現在天平天國滅了,還搶了那麼多寶貝,老家良田土地啥都有,回家和老婆平平安安過日子多好,幹嘛還跟你一起幹造反這個成功率一直很低的事兒,況且輸了還可能滅九族。
第二、朝廷的防範
先不說朝廷在天京周圍布有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以防有變。光左宗棠和李鴻章這兩人,就不好處理,畢竟大家都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的,誰比誰能差多少。
1863年也就是攻破南京頭一年,左宗棠被破格提拔為閩浙總督,與曾國藩地位相等,並且不讓曾國藩節制浙江的軍事。
按說左爺原是曾公的人,但大家都位極人臣了,你要是反,那就得重新考慮了。跟你一起反,先不說勝的機率低,即使僥倖勝了,我現在官已經這麼大了,你能給我進多少,而且最後會不會來個飛鳥盡,良弓藏。另外左爺的性格也很是自負,會跟著你反嗎?
李鴻章雖然是曾國藩的學生,但也不是省油的燈,20歲就寫下了“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的詩句,可謂志向宏大,不甘久居曾國藩之下。
何況當初南京被圍的差不多時,朝廷也是讓李鴻章一起攻擊南京的,但曾國荃不想讓他插手,李鴻章也不想搶這個頭功。但關鍵時刻,誰保證不會反戈一擊?
第三、曾國藩個人
曾國藩這個人是典型的儒生,忠君愛國、匡扶社稷的思想根深蒂固,本性上也不是很想造反,何況現在已經功勳卓著,一不小心卻是功敗垂成。
曾國藩1811年生,1872年去世。攻破南京時已經53了,身體也不是很好。他兒子也都不是領兵的料,但曾國荃這個弟弟很是能打仗。
曾國藩也不得不思考,將來即便黃袍加身,會不會再來個斧聲燭影。
所以最後曾國藩以一副對聯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