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幻狸貓
-
2 # 無上
古代當然有春節,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習俗,一直傳承到現在。
春節的起源
根據史記的記載,春節起源於周朝一年一度慶祝豐收儀式,這個儀式是在農曆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把這個作為新年習俗的起源。後來漢武帝登基,決定重修曆法,讓其統一,我們現在使用的春節就是從漢武帝開始,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古人春節的習俗
1. 祭灶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人們都開始忙碌起來祭灶,“臘月二十三,灶王姥爺上西天”,古人供奉灶王爺,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古人祭灶要準備關東糖,清水,草糧,祭灶時不許婦女參加。有一種說法是灶王爺吃了關東糖,上天只說甜話好話,清水和草糧是給灶王爺的馬準備的。
2.守歲熬年
魏晉時期有記載,除夕守歲是重要的年俗。這裡就不介紹“年”的故事了。除夕之夜,一家老小,熬夜守歲,歡聚暢飲,共享天倫,帶著美好的願望進入下一年。
3.大年初一
又稱“元旦”,“三元”,初一早上開門大吉,燃放鞭炮,伴隨各家各戶的炮聲,遍地豔紅,稱為“滿堂彩”,象徵著日子紅紅火火。
在這一天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拜年。漢代就有記載,唐宋時期更加盛行,有的也可不必親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賀。明朝後,許多人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被稱為“門薄”。
此外在大年初一這一天不能動掃帚,不能潑水,傳說這一天是掃帚生日,動了就會掃走運氣和財運,引來掃把星,帶來黴運。
4.大年初二
回孃家,大年初二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女方母親則要準備糖果和餅乾分散給鄉鄰,長輩還要給晚輩壓歲錢。
在這一天還要祭拜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品要用“五大供”,既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
5.大年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不能殺羊,宋朝又稱“天慶節”,官員放假五日,這一天,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這一天還有個重要活動就是送年,一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走諸神和祖先回天。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其他的節日習俗,隨著年代的更迭也發生了很多改變,但是這些傳統習俗不僅蘊含著中華文化的智慧,也體現了我們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珍惜,願這一切美好都能伴隨我們傳承下去。
-
3 # 視通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人們過春節代表了朋友對收穫的肯定和新年的喜悅。這也是家庭崇拜祖先——以加深感情的機會。也是國家人文內涵——價值追求的精神內涵。縱觀世界,春節相關的一系列習俗是推動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表現。
在古代,新年不是現在的初一,而是以立春為第一天,夏朝是1月的第一天為首,商代改變了第一個月到12月,到了周朝,11月初是新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10月被定為正月。強大的漢朝成立後,又改到了跟現現在一樣的正月初一。
春節不是某一天,而是一年的結束至次年的年頭的一段時間內,都叫春節,中國農曆新年,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到第一個月十五日,許多習俗圍繞著春節舉行,人們喜氣洋洋,興高采烈。大部分圍繞四個部分:吃、穿、住行等。
吃的方面,古人互春節都紛紛殺豬割肉。古代,只有過年時,才會捨得殺豬吃肉,因此,過年得到的肉,稱為年肉。古人出門採購年貨,由此各種集市也應運而生。吃年夜飯,十分講究禮儀。除夕,全家老少務必到齊。因故未到者,必須留一個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圓滿之意。
回覆列表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華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古代人吃年夜飯嗎?
按華人的習慣,每年一到陰曆十二月(俗稱臘月),就到了準備過年的時候了,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
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初一之後,幾乎每天都有相應的節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續。比如,正月初二這天(北方地區為正月初四),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北方在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古人春節習俗有哪些?
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獨立的節俗,如送窮、開市等等。春節期間,古人還祭灶天、寫對聯、做豆腐、割年肉、磕頭、耍球、跳猴等活動。當代許多華人已經習慣了在除夕晚看春節聯歡晚會,其實古代也有春節聯歡晚會,只不過沒有電視直播。古代,在春節期間,大街上會出現遊行的隊伍,且各朝代各地區都不一樣:有的會演社戲,有的會舞龍舞獅,當戲曲逐漸佔據人們主要的娛樂
古代春節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而元宵佳節,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賞燈之會,猜燈謎、百戲雜陳,普天同慶。這些充滿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風俗,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總之,古代人雖然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可他們一樣也得坐著馬車、走著路、騎著驢兒回家過年、走親訪友,這其實也是一場小規模的春運。從中可以看到,古人過春節的熱情。中國古人從臘月準備開始,等到正月十五鬧了花燈,年才算過完。在其樂融融的團圓氣氛中,人們獲得了身心的愉悅,重溫著家庭的親情,協調著人際關係,不正是祥和歡樂的體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