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胖金

    首先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先不要想著去改變孩子,而是去反思為什麼孩子喜歡動手打人,多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

    2、孩子打人是結果,真正的因往往是家長的榜樣示範、教養方式或家庭環境。

    4、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先從自己開始改變吧。

    5、多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而非暴力,比如說用語言,學會多讚美別人。

  • 2 # 嘻哈媽媽理想國

    兩歲左右的孩子,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是最強的時候。

    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尚未發展成熟,對於情緒的處理只能採取最直觀地辦法,也就是題主所說的脾氣暴躁、拳打腳踢、甚至滿地撒潑打滾,往往這些時候,也是最挑戰家長的時候。

    正視孩子的發展規律,拋開完美主義情節

    我有一個小侄子,在孩子兩歲左右,剛剛開始了生命最初的探索。每次孩子所到之處,必然是翻箱倒櫃,過往之處一片狼藉。

    把抽屜裡的東西全部抓出來

    把玩具箱裡的東西一股腦倒在地上

    把酸奶扔得滿地都是

    把自己拉出的粑粑抹到沙發上

    幫倒忙,把媽媽整理好的衣服一股腦弄亂

    每次妹妹都會非常惱怒,好不容易整理好的東西又弄亂了,分分鐘想把孩子塞回肚子裡。

    這些情況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也就是傳說中的“terrible two”,傷不起的兩歲孩子!

    其實,如果學過一點發展心理學,對幼兒的發展規律有所瞭解的話,就會明白這正式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媽媽們要拋開自己的完美主義情節。允許家裡亂一點,允許孩子探索是的玩耍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和適度自由的環境,不設限,讓他們充分享受自己能夠自主掌控的感覺。

    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大人的行為誤導孩子的發展

    面對小侄子的行為,妹妹的處理辦法也簡單粗暴。家裡隨時備著一根小棍子,一看到孩子要開始熊了,棍子就落到身上。

    孩子去外公外婆家,她也直接告訴他們:“這孩子就服棍子,給他一頓海揍就老實了。”一開始的時候,效果確實挺好,只要孩子一看到棍子來了,立馬老實了。

    等到三歲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反應孩子總是喜歡亂翻老師的櫃子,亂動老師東西。對老師發出的禁止口令也總是視而不見。最麻煩的是,總喜歡對其他孩子動手,邊動手還振振有詞:“叫你不聽話,叫你不乖!”

    妹妹這才意識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對孩子造成了影響。

    孩子是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表現中映照著父母的教育方式。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最初的生命體驗和情感體驗來自於家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孩子的外在表現。

    面對孩子的行為時,父母更需要冷靜地看待事情,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他們透過模仿父母的處事方法解決發生在自己周圍事情。所以當孩子出現脾氣暴躁、亂髮脾氣甚至打人行為的時候,父母需要適度的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造成了負面影響。

    緩解孩子情緒,從引導孩子認識情緒開始

    當孩子出現了“terrible two”的現象時,證明是時候開始教孩子如何識別情緒了。

    孩子最初的情緒體驗是從身邊的親人開始的,幼兒時期,孩子只需要被動的接受父母無條件的愛。可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會體驗各種情緒,比如焦慮、沮喪、傷心、難過等等。對於孩子而言,每一種情緒體驗都是新的,面對這些情緒,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時,就會表現出情緒暴躁不受控制、甚至攻擊別人等現象。

    如果家長這時候不能學會有效的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情緒問題,那麼未來還有“terrible three”、“terrible four”...在等著家長們。

    對待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允許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對於兩歲左右的孩子,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引導孩子緩解情緒。在孩子情緒穩定的時候,透過對情緒感受的描述讓孩子理解不良情緒。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透過遊戲認識情緒和學習處理矛盾的辦法。孩子們普遍都比較喜歡的遊戲有角色扮演、布偶遊戲、情緒表情識別等。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如升級打怪。學習一點發展心理學,瞭解孩子在各個時期不同的心理狀態和表現,有助於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能夠更理智的分析,幫助孩子建立更完善的人格體系。

  • 3 # 愛嘮叨的馬小媽

    兩歲多至三週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為什麼?馬小媽覺得主要有2點:

    1.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2.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

    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

    那麼,要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千萬不要用說教的方式禁止孩子打人

    因為當你說不要打人,孩子接觸到的就是“打人”兩個字,他不會接受,也分辨不了“不要”還是“要”,他只落在“打人”兩個字上。比如,你讓他不要扔東西,他所吸引的是“扔東西”三個字。

    因為當你不斷地去強調的時候,你的孩子會更進一步加深“打人”這個動作的印象,並且他會覺得非常好玩。

    因為打了人以後,家長也很憤怒,他會覺得這個表情非常有趣。家長的所作所為,他會覺得特別好玩,特別開心。因為他覺得對方有反應,所以就會做得很起勁。

    他的模仿能力特別強,你教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所以可以慢慢引導他做正確的行為。

    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

    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後幫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積木,他要不回來,就打小朋友。這時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禮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請他還回來。

    幫助寶寶合理地釋放壓力

    儘量透過調整週圍的環境、改變成人的情緒行為來幫助寶寶釋放壓力。另外,給寶寶準備一些適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帶寶寶做一些他喜歡的事來盡情釋放壓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2當前版本中有哪些比較強勢的3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