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79194218648
-
2 # 使用者288221678204
運河船工號子是縴夫們為了在拉縴中步調一致、提高勞動效率而自然創作的一種傳統民歌。屬於河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隊近日在位於京杭大運河畔的滄州市滄縣捷地鄉,發現了7名大運河船工號子的傳承人,並對號子進行了搶救性記錄和整理。這是河北省第一次發現並記錄大運河船工號子。
據參與普查的河北省滄縣文化館館長王建國介紹,滄縣捷地鄉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北通天津,南接山東,為運河上的咽喉。自隋末大運河通行,滄縣捷地就出現了拉縴船伕。運河船工號子
運河船工號子
基本特徵
船工號子是縴夫們為了在拉縴中步調一致、提高勞動效率而自然創作的一種民歌。這次記錄的滄縣船工號子有起錨號、搖櫓號、拉縴號等十餘種。除起錨號子是大家齊聲唱外,其餘的號子都是一人領唱眾人和。船工號子節奏急促,領、和呼應緊湊,為呼喊性音調,聲調高亢、激昂,多為上下句結構和比較簡單的咳、哎、嗨、喲、嗖等呼和詞。
據介紹,滄縣船工號子何時出現仍無確切資料記載。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滄州成立船運社開始使用機帆船,不再人力拉縴,船工號子在運河上也隨之消失。這次普查中,工作人員偶爾發現了一名老人仍會唱船工號子,隨即進行了記錄。
元、明兩代為了開挖大運河,役使大量河工,使用十分原始的勞動工具,經過曠日持久的奮戰,終於完成了這一舉世公認的人間奇蹟。廣大河工在戰天鬥地的勞動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勞動歌謠,其中以夯歌、硪號子、縴夫謠等最具代表性。這些歌謠生動地反映了運河兩岸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當時的生產、生活狀況,再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