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文紅寶書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其它學科知識的前提是你要擁有足夠廣博的知識,尤其是相關度小的學科知識,比如理化生知識、數學和程式設計知識、音樂和美術知識等。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其它學科知識可以即興發揮,但更多的是要精心設計,做好相關準備,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講文言詞“為”的用法,可以將“為”和英語中的do、have聯絡起來,其共同特點是:用法特別靈活,組合方式不同,意義也隨之改變。又如所字短語,和英語中的動名詞比較相似。這一些作即興發揮當然沒有問題。又比如學生容易將“蛇鱔”之“鱔”寫成蟲字旁,原因就是學生不明白鱔魚是魚,而魚都是用鱔呼吸的。教師講清魚的生物學概念,有助於學生記住“鱔”的寫法。

    如果技術含量比較高,就要提前設計。比如講《再別康橋》的旋律美,第一節就像輕柔的夜曲,第二三四節就像如歌的行板,第五節就像激昂的交響,而第六節就像低迴的哀樂,第七節又回到開頭的舒緩的夜曲。詩人的情緒流動、起伏、變化、迴環,就造成動人的旋律。那麼什麼是“行板”?這些樂調又具有什麼特徵?老師先要弄明白才可以給學生講清楚,並且可以播放不同的樂曲讓學生直觀感受。又比如,講屬種概念,可以舉例平行四邊形是四邊形的屬概念,它們是包含關係等。又比如講孔子的仁愛和墨子的兼愛的差別,可以引入費孝通《鄉土中國》中的“差序格局”這一社會學概念。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其它學科知識,是打破學科分割實現知識融合的重要手段,也是活化師生思維的重要憑藉,對於語文教師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值得嘗試。

  • 2 # 我很忙0923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體現在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其他學科的學習需要語文知識,語文科的學習同樣需要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因此,為了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要注重學生跨學科的學習,要開闊學生的視野,要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我們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要滲透其他學科知識,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效率。那麼,究竟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呢?本文談幾點筆者的教學實踐體會,期望與同行們共商。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歷史知識

      語文教學不單是一種語言文字的教學,它更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質的重任。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歷史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內容涉及到歷史知識,如《南京大屠殺》、《火燒圓明園》內容涉及到中國現代史上一段受屈辱的歷史,在對這兩篇課文進行教學時,筆者沒有隻以文為本,而非常注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激起他們深入瞭解這些歷史的慾望。這篇課文所提到的 “南京大屠殺”、“火燒圓明園”歷史事件,只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而要全面地瞭解這些歷史,就必須超越課文有限的幾段文字,從歷史學科、電視中去尋找更多的資料。由此可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歷史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地理知識

      《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提到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筆者在教學時和學生探討了以下問題:為什麼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影響物候現象?這幾大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互換?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必須聯絡到有關的地理知識:“地形對氣候、植被的影響,山地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情況下,在對流層裡,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5℃-0.6℃。),植被相應呈垂直變化”。古詩文教學中,對詩句的理解、欣賞,我們也需要一些相關的自然地理知識。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諺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些句子都說明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還有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的說明物件“板塊構造”理論,《被壓扁的沙子》中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也需要聯絡到相關的地理知識。以上所舉的例子都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地理知識。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物理知識

      文言文《山市》,它所涉及的問題是自然現象,與“海市蜃樓”相似,屬於物理學的範疇,然而本文有關物理知識的內容非常有限,而學生還沒有接觸有關物理知識,因些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透過想象,去把握山市的生成、變化到消失經過的同時,還要講述想關的物理知識(山市是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當空氣各層的密度有較大的差距時,遠處的光線透過密度不同的空氣層就會發生折射或全反射,這時可以看見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物體的影像。這種現象多在夏天出現在沿海一帶或沙漠地方),讓學生科學理解“山市”這中自然現象。否則學生是很難理解山市的生成、變化到消失的原因。《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裡提到的萬有引力學生很感興趣,可引導學生去《十萬個為什麼》裡找答案。

      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音樂知識

      語言文字與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二者在情感的表達功能上是相通的。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滲透音樂作品的欣賞,透過二者的結合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讓學生在藝術感受中學會和掌握記憶方法,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將心比心》、《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背影》、《三峽》。《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將心比心》裡所表現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境界,在教學中播放《愛的奉獻》這首歌,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領悟為別人付出的樂趣。《背影》這篇課文,字裡行間蘊含著孩子對父親濃濃的愛,當講到文中“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援,作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課堂教學中筆者播放《懂你》這首歌曲,悠揚、真摯、深情的樂曲來地打動著學生的心,讓學生在誦讀課文的同時找到了那份多年來想傾吐而無法說明白的情感。《三峽》是一篇寫景散文,本文依次寫出了山的高峻美、夏水的奔放美、春冬的清幽美、秋景季的寂靜和悽婉美。全文氣勢跌宕起伏,筆者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種氣勢,筆者範讀課文的時配上旋律同樣跌宕起伏的古典音樂《高山流水》,讓時而急促,時而舒緩的音樂旋律伴隨著學生感受三峽風景的各種美,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 3 # 大唐小築

    語文科中最容易與其他學科融合。比如音樂的融入,從匯入新課到配音欣賞、朗讀,到輕音樂背景下寫作等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美術知識進語文課堂,應是有語文課堂就開始了,小詩意境畫成畫。文意畫簡圖等。其他學科也可在適合之處融入,貴在自然,不可牽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伏羲、炎帝、神農一直是爭議不短,他們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多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