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4629721

    見過英軍、法軍的排隊槍斃嗎?法軍到60米左右開槍,英軍可以到25米左右開槍,沒有過硬的心理和軍事素質是做不到的。用毛主席的話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不是一兩件先進武器。這個可以解釋明軍有先進武器但打不過清軍。

  • 2 # 春秋正義

    1.火器不如弓箭?

    努爾哈赤建後金反明,歷經薩爾滸之戰、廣寧之戰,殲滅明軍近十萬餘人,短短兩年間,大明經營了兩百年的遼東全部淪陷,將山海關暴露在後金面前,在人數、火器裝備、後勤都佔優的情況下,明軍的慘敗不禁讓人深思:明軍賴以自豪的火器,為何在野戰中不敵完全冷兵器的女真人?

    2.明代火器的弱點

    第一,射程近,穿透性弱

    明末,明軍主要裝備三眼火銃和小型佛郎機炮,其中火銃裝藥量為三錢,射程在百米左右,但有效殺傷距離僅在50米左右(穿透性及初速原因),而佛郎機炮射程較遠,並配有子母銃,可在短時間內快速裝填實現連發,最大射程可達1500米,但由於炮膛密閉性不足削弱火力,有效射程應當在500米以內。

    而後金軍以重甲步兵和重甲騎兵為主,參考金代鐵浮屠全身重甲覆蓋,努爾哈赤甚至針對明軍火器裝備專門配備了牛皮製作的楯車和3-4寸的厚木板,使得明軍火器的傷害大大降低了。此外,在康熙以前八旗戰弓的拉力為8力以上,按1力14斤計,即112斤以上,射程精度大概在100米左右,因此後金軍需要以騎兵衝鋒、楯車防禦,為弓箭手接近明軍火槍陣贏得時間,500米以內騎兵衝鋒時間當在9秒左右,恐怕明軍只能一輪齊射便交代了。(電影《投名狀》中對此有生動的演繹)

    第二,防禦低下,訓練不足

    戚繼光:鳥銃固優於矢,但銃精則勝於用矢。銃具不如式,習之不精,反不如矢,而讓敵以長技矣。

    既然火器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為何明軍還大量裝備呢?原因很簡單,對於招募而來的昨天還拿著農具勞作計程車兵,教會他們用火銃,比學會用弓箭更快更管用。然而就是這樣低的要求,明代的火器仍然不可靠。

    首先來自豬隊友。

    薩爾滸之戰中,楊鎬祭出“分路合擊”的戰術,在三百里長的荒郊野嶺分兵四路,互不呼應,企圖讓努爾哈赤無所適從。可惜努爾哈赤天才般的軍事天賦,集中全力逐個擊破。於是無論杜松、馬林還是劉綎部,面對的都是自身兩到三倍的後金軍分割包圍,一旦後路被斷,彈藥耗盡、全軍覆沒只是時間問題。尤其杜松部拋下車營淄重率騎兵偷襲,反被包圍,火器車營失去騎兵的保護,完全暴露在野外,只有被屠殺的命運。

    其次是自身的原因。

    薩爾滸之戰集結了全國各處的精兵,然而互不熟悉,各自為戰,訓練水平也不一,最關鍵的是,明朝的腐敗導致火器粗製濫造,明軍的火器並不一定可靠。典型的是援朝抗倭戰爭中,蔚山戰役明軍即將獲勝之際,由於大將軍炮炸膛,瞬間慘敗,失去了陸上聚殲日軍的機會。

    車營以戚繼光對付韃靼人首創,為了解決火槍手在野外作戰防禦的問題,特將行軍的木製板車改造為可直立的簡易防禦工事,完整的疊陣應當是兩三層排列的火器,間隙穿插騎兵,車營中央配以手持長刀、狼筅的步兵。戚繼光治軍極嚴,曾令士兵在大雨中站立一日而絲毫不動。可是,其他明軍有此訓練水平就不多了。後金在攻明過程中,有意專門消滅類似戚家軍這樣的明軍精銳,因此明軍能打之軍隊愈來愈少,戰鬥力愈來愈弱。在廣寧之戰中,戚家軍、白杆軍的覆滅,意味著關外能有效反制後金騎兵的軍隊損失殆盡。

    第三,戰略失誤,攻守易勢

    在廣寧之戰前,包括萬曆皇帝在內的明朝君臣,皆以為女真部落不足為懼,戰略上強調積極進攻,畢竟大明國威,豈容跳樑小醜挑釁!在萬曆三大徵中,無一不是明軍主攻,即便傷亡慘重、耗響巨大,也要為了天朝秩序進攻。這一點在廣寧之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文官統兵的王化貞,不顧熊廷弼的勸告,一意將明軍主力出城迎戰,結果中後金內應,導致遼東數十座城池、堡壘全部丟失。

    寧遠之戰後,明軍改變了一味進攻的軍事策略,改為依堅城防守,此時引進的西方新銳火炮——紅衣大炮,發揮巨大作用。這種火炮炮身在3米左右,110—130mm大口徑,有效射程達1公里,採用前裝滑膛設計,威力十足。史載“電光石火之間,城下人仰馬翻,“火星所及,無不糜爛”。最關鍵的是,紅衣大炮與明朝以往的火炮不同,明代火炮主要利用火炮噴射鉛塊、石塊,往往需直接命中才能造成有效殺傷,而紅衣大炮採用開花彈作為炮彈,“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使得6萬後金軍竟拿不下不到1萬人防守的寧遠城,並且數個八旗將領遭受重創,死傷慘重。

    後金軍在寧錦防線碰壁,也正說明了明代火器革新的巨大作用。在訓練、工藝、彈藥都有充分保障的情況下,後金不得不繞過寧錦防線,透過攻入內地進行殺掠。 同時,後金也在利用繳獲的明軍火器和降服的北韓炮手,一意打造大清炮隊。而“吳橋兵變”,孔有德將明代最有價值的一次武器革新全部送給了後金,從此後金攻堅變得輕而易舉,這也間接導致了松錦大戰明軍的又一次慘敗。

    4.小評:17世紀的火器發展與晚明的腐敗疊加,導致了明軍在面對以冷兵器為主的清軍,毫無還手之力。

    明朝軍隊裝備的火器數量和質量,都還未發展到完全衝出冷兵器時代。火器的運用,畢竟還有不少缺陷,正如明人劉燾在論及火器實戰得失時所云:“火器之為利也,迅如雷霆疚知閃電,利莫利焉者也,然必須有火線、火繩、火袋、錘屑、炮子諸器俱備,而後所長得逞。或者天時之陰雨,風氣之拂逆,徒有負載之勞,俱置於無用之地,則鈍莫鈍焉者也。五百步之外,固可以傷人,使敵入百步之內,則點火不及,當人馬縱橫之時,則開放不便。”所以當時的火器部隊臨陣,如果沒有步騎兵的配合與保護,還不足以穩操勝算。

    火器運用是一個綜合性的作戰,需要嚴格的訓練、充足的保障和緊密的協同配合,然而疲於奔命於鎮壓農民起義和後金入侵的明軍顯然沒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他們的更多人或犧牲,或投降,伴隨著清兵入關的屠戮,中國古代火器發展停滯於明清之際。

    直到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裝備最新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這種射程、精度、殺傷遠在滑膛槍之上的武器,在八里橋之戰中給了滿、蒙騎兵以深刻的教訓: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戰爭打的不僅僅是武器,還是綜合國力和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燒好的豬皮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