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69680715264

    詩的前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作者透過聽覺,描繪出了一幅充滿活力的春景圖。詩的三、四句是作者的聯想,一句“花落知多少”,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使讀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情趣,沉迷於大自然的美景中無法自拔。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裡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曉描寫的是什麼季節 春曉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

  • 2 # 富貴小叮噹

    後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這首詩,不僅朗朗上口,而且詩意悠長,是很多孩子的一首啟蒙唐詩。

    全詩總共四句。

    前兩句描寫愛春之情,因為春天睡覺舒服,溫度適宜,沒有蚊蟲,而且醒來之後,還有悅耳的鳥鳴,讓人心情舒暢。

    後兩句抒發惜春之情,因為春光雖美,卻稍縱即逝,就好像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似乎,這首詩的含義無外於此。然而,細細品讀,還是能夠在詩句之間,體會到愛春惜春之外的感覺。

    一、惜春之情,來自於詩人的焦灼之感

    《春曉》前兩句,充滿了春日的慵懶;但是後兩句,卻流露出詩人的忐忑。

    而詩人之所以忐忑,就是因為他知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春日的韶華,總會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風吹雨打,就此無影無蹤。

    所以,春天越美好,詩人越害怕失去它,而越害怕失去它,就越能體會到春天的美好,從而陷入了一種焦灼的輪迴狀態。

    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春夏秋冬的四季輪迴,本是自然規律,不會因為詩人的惜春,多停留片刻;也不會因為春日的美好,讓它常駐人間。

    記得泰戈爾有句話: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將錯過群星。

    對於春天也是如此,當我們為失去它而感到恐懼時,我們正在把它失去。

    我們其實經常如此。歡聚之時,恐懼於離別;得到之時,又恐懼於失去。

    而我們之所以恐懼,之所以焦灼,只是因為我們在乎。

    《春曉》,所傳達出的,便是這種焦灼感。

    不過,孟浩然的焦灼,卻不僅僅因為春天。

    二、焦灼之感,來自於詩人的出世之心

    《春曉》這首詩,是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的詩作。

    孟浩然隱居鹿門山,在時間上有兩個說法:一說與張子容共同隱居,那時23歲;一說是孟浩然40多歲時,在仕途無望後,慕龐德公之名,開始在鹿門山隱居。

    當然,也可能兩種說法都是真的,孟浩然在鹿門山置辦了一處房產,閒餘時間便過去住住。

    關於古人的隱居,向來有“終南捷徑”之稱。很多人隱居終南山,以此博取聲名,最終出世為官。

    孟浩然隱居,雖然不知道是不是也想走終南捷徑,但他的出世之心,卻是人所共知的。

    他自幼讀書學劍,學得了文武藝,自然想賣與帝王家,只是,在仕途之上,卻步履維艱。

    他干謁公卿名流,難逢良機;參加科舉考試,也慘遭落第。

    而且,曾經有過一次親見唐玄宗的機會,卻吟了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惹得玄宗不滿,對孟浩然說:“卿不求朕,朕豈棄卿?”

    所以,孟浩然一直擁有出世之心,可是造化弄人,到最後連個副科都沒提。

    辭官歸隱,是一種心境;求官不得,則是另外一種心境。

    因此,即使可以睡到自然醒,即使可以聽到悅耳的鳥鳴,孟浩然還是難以靜下心來,在這愜意的春天清晨,所想到的,卻是昨夜窗外的風雨,以及遍地無情的落花。

    當然,這風雨、這落花,也許更像他壯志難酬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年級介紹自己一天作息時間的英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