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182134720816
-
2 # 只想說點真話
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蔭氏始祖為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後裔分佈:河南、山東、河北、北京、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湖北、山西等地。蔭姓的記載最早見於《洪洞大槐樹百家姓》。
-
3 # 手機使用者22323264487
蔭姓據第四次人口普查及洪洞大槐樹祭祖堂登記薄統計,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有蔭姓,為大槐樹移民後裔。但不知姓源。
-
4 # 使用者2648728787820
得姓始祖:管修。陰姓出自西周王族分支系,陰氏大約有2300年的歷史,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陰姓是周穆王後裔管仲的後人,管仲是距今2600多年的歷史名人,他的第七代孫管修,跑到楚國去當了陰大夫的官,因此,子孫就以官為姓而姓了陰,望族居於南陽。河南是陰氏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陰氏家族在河南是一個大家族,後世子孫陸續向全國各地遷移,南北朝時,在甘肅的武威顯赫一時。故陰氏後人奉管修為陰姓的得姓始祖。
-
5 # 使用者9558111840010
一、蔭(蔭)yī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大同,陝西之韓城等地有分有。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亦收載;《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或音yìn,亦為姓。
二、蔭(蔭)yìn
《姓氏詞典》引《新編千家姓》收載並注此音(按:查《新編千家姓》則音yīn);《中國姓氏大全》亦收,其注云:“較常見姓(不念yīn),分佈較廣。”姑兼收以備考。
三、蔭(蔭)
綜合:
源出不詳。見《新編千家姓》。山西汾陽、臺灣彰化、安徽淮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
6 # 孫鴻強1
1、源於風姓
出自遠古女媧後代陰康氏,屬於以國名為氏。傳說,遠古時期的女媧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其後代曾建立過一個諸侯國,稱陰康國,故址在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蒲峪鄉一帶。
2、源於姬姓
出自遠古堯帝后裔,屬於以地貌特徵為氏。
古時,山巒向南的那一邊稱陽,向北的那一邊稱陰;河流北岸稱陽,南岸稱陰。“陰”這個地名由此地貌特徵而來。
堯帝開闢禪讓之制,傳位予舜。後人景仰堯帝,尊其子朱丹為帝朱丹。朱丹逝世後葬於蒼吾山之陰,其後世子孫遂就以地貌特徵稱謂為姓氏,稱陰氏,世代相傳至今。3、源於姬姓
出自戰國時期帝堯農官后稷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為齊桓公輔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後裔,管仲名姬夷吾,潁上人(潁水之濱),他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姜小白任為上卿,尊為“仲父”。
管仲下傳至七世孫名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驕二十二年(齊侯田剡五年,公元前380年)“田代姜齊”之後,管修為齊侯所逐,他自齊國逃到了楚國,被楚肅王熊臧封為陰邑大夫(今山東平陰),故又稱為陰大夫、陰修。
在陰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陰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陰氏正宗。陰氏族人多奉管修(陰修)為得姓始祖。
回覆列表
出自姬姓,源於春秋時期,是帝堯農官后稷的後代,以邑名為氏。春秋初年,齊國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為齊桓公輔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後裔。管仲名夷吾,潁上(潁水之濱)人,他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尊為“仲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