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風度翩翩的都給我讓開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座城市——波昂。他的父親是宮廷樂團的男高音歌手,從4歲開始,父親就把貝多芬關在家裡學管風琴、提琴和鋼琴。父親常常半夜裡和一些朋友喝醉了酒回家,把哭哭啼啼的孩子從床上拉起來強迫他學琴。孩子沒有辦法,只能擦掉臉上的眼淚,像大人一樣嘆口氣,

    開始彈起琴來。8歲的貝多芬開了第一次獨奏會。

    他們家庭生活很困難。酗酒損壞了父親的嗓子,也毀了他家庭的前途。母親有肺病。貝多芬下面還有弟弟和妹妹,都張著嘴要吃飯。小貝多芬不得不從小就擔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他10歲就離開了學校,11歲進入樂團當助手,13歲在樂團獲得了正式的職位。17歲時,他的母親去世,他不得不把全家的經濟都管起來。

    在困難條件下的學習,更鍛鍊了貝多芬。

    他知道,要在音樂上有所成就,必須多看多聽,努力充實自己的知識。沒有機會上學,他就從閱讀中尋找力量。他讀了許多偉人傳記,向他們學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鼓舞自己堅持學習。他研究許多偉大作家的作品,許多精闢的思想印在他的腦海裡,後來逐漸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來。青年時期,他還到波昂大學旁聽哲學系的課程。

    貝多芬對自己的創作要求十分嚴格。他沒有因為自己年紀很輕就能作曲而驕傲,也不因為自己年輕幼稚而放鬆對自己作品的要求。22歲以前,他在波昂已經寫了一些鋼琴變奏曲、奏鳴曲、室內樂和其他作品。但是沒有一篇不是經過重大修改然後才發表的。而且,一直等到25歲以後,他才決定出版自己的作品。

    貝多芬很注意向民間的音樂學習,但是,他卻不能容忍那些隨著當時的風氣而流行的時髦音樂。他在維也納時,有一次,把一位時髦鋼琴家的作品用兩隻腳放在琴譜架上,然後用一個手指頭來敲出它的毫無意義的“主題”。貝多芬的行動,表示了他決不隨風轉的決心。

    從26歲以後,貝多芬的耳朵就逐漸聾了。這是這位大音樂家最大的不幸。然而,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在26歲以後寫的。一直到他的耳朵全聾以後,他還是不停地創作。貝多芬說,他是“不顧自然的阻礙”,盡力使自己“成為不愧為人的人”。

    所以,當有朋友對他談起上帝、命運之類的時候,貝多芬說:“噢,人啊,你當自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擁有絕對音感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