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大抵繼承隋文帝時制度,尚書省置令而虛其位,僕射總領省事,與中書令、侍中同掌相權,而左僕射為首相。左僕射下管吏部、戶部、禮部;右僕射下管兵部、刑部、工部。房玄齡為左僕射前後達二十年,號稱賢相。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僕射當求訪賢才為理由,命令尚書省細務悉由左右丞處理,有冤濫大故才呈報僕射,這就限制了僕射全面綜理政務的權力。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績為左僕射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自此,僕射入政事堂議事,就必須例加此號,表明僕射已不是當然宰相。中宗、睿宗時,還有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也不參加議政的僕射,唐玄宗以後,僕射不再加此號。從此僕射就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高宗以後,除原官為三公、三師、尚書令外,非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不為宰相)。
左右僕射在唐代曾數次改名。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改為文昌左右相;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改為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復原名。玄宗開元時期,僕射雖名為丞相,實際虛名無實。唐代後期常以僕射為節度、觀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於是僕射成為虛職,不但不是宰相,連尚書省本省事務也不過問。
五代至宋代沿襲唐代後期之制。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均為宰相。徽宗時又改宰相為太宰、少宰。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複名左右僕射。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又改名為左右丞相,此後,不再有僕射之名。
唐初,大抵繼承隋文帝時制度,尚書省置令而虛其位,僕射總領省事,與中書令、侍中同掌相權,而左僕射為首相。左僕射下管吏部、戶部、禮部;右僕射下管兵部、刑部、工部。房玄齡為左僕射前後達二十年,號稱賢相。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僕射當求訪賢才為理由,命令尚書省細務悉由左右丞處理,有冤濫大故才呈報僕射,這就限制了僕射全面綜理政務的權力。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績為左僕射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自此,僕射入政事堂議事,就必須例加此號,表明僕射已不是當然宰相。中宗、睿宗時,還有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也不參加議政的僕射,唐玄宗以後,僕射不再加此號。從此僕射就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高宗以後,除原官為三公、三師、尚書令外,非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不為宰相)。
左右僕射在唐代曾數次改名。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改為文昌左右相;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改為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復原名。玄宗開元時期,僕射雖名為丞相,實際虛名無實。唐代後期常以僕射為節度、觀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於是僕射成為虛職,不但不是宰相,連尚書省本省事務也不過問。
五代至宋代沿襲唐代後期之制。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均為宰相。徽宗時又改宰相為太宰、少宰。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複名左右僕射。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又改名為左右丞相,此後,不再有僕射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