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為自己代言31192682
-
2 # 珂梵
蟹妖!
確切的來說應該是內省,但還要結合外省。
最近看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論文,講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的自我觀是內省的,而非西方的自我更多的是外省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華人講做人要「真」,這種「真」更多的是人前人後一個樣,講的是對於「他人」要保持行動一致;而西方的觀點更強調「對自己的真」,即忠於自己的真實感受,正如莎士比亞的那句「首要地,要對自己誠實」——這兩種觀點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是外省的,一個卻是內省的。論文講到,西方的自我觀形成於許多抽象的固有屬性的,而非西方的自我更多的是包含與他人的對比和具體的情境的。舉個例子,如果讓華人回答「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華人會覺得很頭疼,因為華人的思維習慣是「看別人」,而這種別人總是因為具體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自我變成某種難以捉摸的東西,自我是由與他人的依賴關係和競爭關係等構成的,例如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很不錯,有時候又會覺得不行。而老外則不同,他們比較注重和自己對比,去發現自己的固有屬性——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有一道明確的界限,他們在思考自己的時候較少地考慮到別人,比如「我很有耐心、毅力」,那就是平時不斷地與自己的內省中發現的。
這兩種自我探索的道路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時常具有自我意識的人,他會去實現、驗證那個理想的自我,比如我是一個優秀的人,他會用「事實」去證明自己,例如我今年完成了幾項成就;但是同樣是證明自己是個優秀的人,東方的觀點更多的是要基於他人的參考系才能認識自我, 比如我擊敗了全國百分之幾的人,我在年級段的排名是第幾,等等。我們非常習慣於一種群體的「位置」來認識自己,儘管也有對內省的強調,但這種視角始終不是主流和反我們的直覺的,我們的觀點一次又一次被拉回現實。
如下圖所示,上面的部分展示了獨立人格的自我觀,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把自己和讓人分隔開,自我是獨一無二的;而下面的部分展示了混合的自我觀,我們認識自己是透過把自己嵌入進某個社會群體來認識自己的,正如汪國真所寫的那樣,「從別人那裡我們認識了自己」。下面我們從細節來分析下,文化是如何透過點滴來影響我們的生活的。在西方教育,有一種對競爭的排斥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和別人看,而是看自己,與自己對比。在中國,這可行嗎?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學校不允許公佈月考排名,但是大家仍然想要看排名,注意這是沒有家長、老師的慫恿下,單純地自己想要看看排名。一看到排名,一切都一目瞭然了。
為什麼我們的眼光一次又一次地轉向了別人呢?其實華人都知道,在一個充滿壓力和危機的社會,你不得不這麼做。決定我們選擇職業的因素,不是自己的興趣、愛好,而是如何在一個僧多粥少的招聘市場佔據有利的位置。我想只有在一個衣食無憂,哪怕一兩年都不幹活都可以很好生活(不是生存)的社會,才會有一種「迴歸本心」的動力去這樣做。試想一下,在西方,一個終生教授每天面對的就是這麼幾個人,一項簡單的工作——花幾年,十幾年,數十年去寫一兩篇論文,他能不會歸本心嗎?他不得不這樣做,他得一個人過好自己的生活。
當然,在一個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但是我仍然能感覺到在這糾纏的外表下有著頑固的文化根。華人也可以向自己看齊,但這畢竟不是我們的習慣,華人習慣於在對比中感知一切,我相信華人對「相對」這個詞的理解要深於外華人,相比之下,外華人則明顯刻板得多。
回覆列表
《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那麼其中的三省具體指什麼呢?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三省並不是具體指三次,而是多次,古時候多以“三”和“九”來表明數量大的意思。
上文大致的譯文:我每天多次的進行自我反省,為別人辦的事情是否有竭盡全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守信了?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有用心且認真地複習?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交際。
在社會交往中,難免需要相互幫助,答應別人的事情就要竭盡全力,才能做到守信用。衡量是否竭盡全力,那就得看結果,看你幫助的人是否滿意。
你的同事需要你幫忙打一份盒飯,結果你確實打回一盒飯,這就是沒有盡到責任,雖然履行了約定,但沒有完成約定,不能稱作守信。
答應別人20號還錢,結果你25號還,雖然錢還了,但拖延了時間。守住了信用,但沒有竭盡全力。
那這個時候就需要自我反省,我為什麼沒有竭盡全力,是飯店沒有菜了嗎?是我20號沒有拿到工資嗎?
那為什麼不換一個飯店,那為什麼不提前作出一個合理的交代?
在學習和工作中,有許多人比我們的能力強 ,經驗豐富,閱歷多。我們可以向他們討教,如果他們願意,教授我們一些知識,不能光聽,還要做筆記,經常複習。
一件事情只有經常做,常常做,時刻做,才能做到精緻,才能做到頂尖。
學習知識不只是應付當下,而是要將知識的靈魂吸收,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將來再把學到的知識傳授他人。
如果不時常溫習,很快就會忘記。
以前帶徒弟的時候,我會把一些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包括自己的、感受一併告知,當時聽的時候很認真,也很明白,前兩天做事非常好,可沒過幾天還是回到本來的樣子。
於是,我就會問:“這些問題我都教過的,還記得嗎?”
得到的是:“忘記了!”
學習到的知識是自己的,傳授給別人,你就是老師,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除了《論語》中所提到的為別人謀事竭盡全力、交朋友誠實守信和複習知識以外,我們應當還要自省:今天我是否有隨意發脾氣?今天我有沒有說錯話?今天我是否有做與夢想無關的事情?今天我是否有收穫?
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身處的環境,交往的關係,追求的夢想以及安穩的生活進行反省,還要堅持,長時間的自我反省會讓自己增長個人的修養、魅力、品德。
所謂“修身、齊家、平天下”。
想要獲得很好的成就,就要安撫好自己的家庭,想要安撫自己的家庭就要修煉自己的身心。修身在第一位,很關鍵,做到了修身才能齊家,能夠把家治理好,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可以用紙列出表格,貼在某一個自己能看得到的地方,經常提醒自己,哪些事情需要反省,哪些事情需要糾正。
《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