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失蹤的孩子》,節奏慢了下來,壯年的生活是如此蒼白無力,老年的生活更是一種灰暗的存在,一如書中的文字。
在和尼諾這場公然的私奔結束後,埃萊娜和彼得羅離婚了,她帶著兩個女兒回到那不勒斯生活,然而尼諾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家庭,他從未離開過妻子。
讓讀者心痛的是,埃萊娜難以抵擋尼諾的誘惑,居然還接受了這一切。
在那不勒斯的生活步入正軌,埃萊娜與莉拉再度變得親密起來。她們在同一年懷孕,並都生了個女兒,莉拉的女兒取名蒂娜,正是埃萊娜童年時期那個布娃娃的名字。
埃萊娜和尼諾的感情終結了,因為她回家撞見尼諾和保姆……她後來知道,尼諾擁有過無數的情人,對每個女人都說“我愛你”,婦產科醫生、家裡的女傭、出版社的編輯……等等。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成為了莉拉生命中最恐怖的打擊——蒂娜失蹤了。這份痛苦潛伏在莉拉的生活裡,折磨了她十幾年。
五十多歲時,埃萊娜離開那不勒斯,去了都靈。她寫了《友誼》,從兩個布娃娃開始講到蒂娜的失蹤。或許是這本書的出版得罪了莉拉,她再也沒有出現。
一天早上,埃萊娜收到了個包裹,是童年時期的那兩個布娃娃。
小說的結尾和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的開頭接上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感覺有點爛尾了,就好像到了最後關頭,作者已經力不從心了,也許電視劇改編出來會比小說更有張力。
四部小說,是埃萊娜的一生,也是莉拉的一生,更是那不勒斯的陳年往事。童年、青春期、青年、中年、壯年、老年,讀完感覺像是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埃萊娜和尼諾在一起的那兩年簡直是她人生中荒唐的經歷,她覺得身邊的人對她充滿敵意,也覺得自己終於成了一個獨立的人。而那些和彼得羅在一起出現的問題,因為是尼諾,似乎都變得可以接受。
後來,彼得羅說半開玩笑地說埃萊娜是半個女性主義者,半個馬克思主義者,半個弗洛伊德主義者,半個福柯主義者,還有半個顛覆主義者。他用一種有些辛酸的語氣說:“只有在我這裡,你沒有采用折中的方法。”
從上帝視角來批判埃萊娜的選擇似乎又不太合適,但我實在喜歡不起來這樣的一個人。
全書最讓我震撼的是這個情節——
(前情:雜誌社的攝影師到埃萊娜家裡拍照片,埃萊娜和小女兒還有蒂娜坐在一起,可是《全景》雜誌上只出現了埃萊娜和蒂娜,並配以文字“埃萊娜和她的女兒蒂娜”)
她變得很煩躁,好像想對我說什麼,但一直忍著沒說。
“我不懂你這麼長時間以來,怎麼一次也沒想到過。”
“想到什麼,莉拉?”
她沉默了一秒鐘,然後垂下了眼睛。
“你還記得《全景》上的那張照片嗎?”
“哪張照片?”
“就是你和蒂娜在一起的照片,旁邊寫著她是你的女兒。”
“我當然記得了。”
“我想過蒂娜被帶走了,可能是因為那張照片。”
“也就是說?”
“他們想把你女兒偷走,但實際上那是我的女兒。”
十幾年過去了,她一直沒有平靜下來。
在蒂娜失蹤之後,埃萊娜猜測有人想要莉拉用錢贖回女兒,或者只是她的仇人單純讓她痛不欲生。在埃萊娜的眼裡,莉拉是有錢人,她在人群中是那樣耀眼,所以她才會被盯上。
可是在莉拉的眼裡——“你老是上電視,上報紙,你滿頭金髮,很漂亮,非常優雅。也許他們是想問你要錢,而不是針對我,誰知道呢,現在我什麼都不知道了,事情發生了,然後轉向了。”
莉拉會有這樣的想法,她的痛苦是那樣漫長和糾結,兩個女人之間的友誼又是如此輝煌和黑暗。
我只覺得震撼。
人至暮年,似乎會與這個世界和解,所有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
作為一個來自落後地區的作家,我獲得了廣泛的認可,最終會展示出貧瘠可憐的內涵。
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可是,誰的一輩子不是在掙扎呢?人都會經歷生活的枯燥,只是每個階段面臨的痛苦不一樣。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失蹤的孩子》,節奏慢了下來,壯年的生活是如此蒼白無力,老年的生活更是一種灰暗的存在,一如書中的文字。
在和尼諾這場公然的私奔結束後,埃萊娜和彼得羅離婚了,她帶著兩個女兒回到那不勒斯生活,然而尼諾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家庭,他從未離開過妻子。
讓讀者心痛的是,埃萊娜難以抵擋尼諾的誘惑,居然還接受了這一切。
在那不勒斯的生活步入正軌,埃萊娜與莉拉再度變得親密起來。她們在同一年懷孕,並都生了個女兒,莉拉的女兒取名蒂娜,正是埃萊娜童年時期那個布娃娃的名字。
埃萊娜和尼諾的感情終結了,因為她回家撞見尼諾和保姆……她後來知道,尼諾擁有過無數的情人,對每個女人都說“我愛你”,婦產科醫生、家裡的女傭、出版社的編輯……等等。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成為了莉拉生命中最恐怖的打擊——蒂娜失蹤了。這份痛苦潛伏在莉拉的生活裡,折磨了她十幾年。
五十多歲時,埃萊娜離開那不勒斯,去了都靈。她寫了《友誼》,從兩個布娃娃開始講到蒂娜的失蹤。或許是這本書的出版得罪了莉拉,她再也沒有出現。
一天早上,埃萊娜收到了個包裹,是童年時期的那兩個布娃娃。
小說的結尾和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的開頭接上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感覺有點爛尾了,就好像到了最後關頭,作者已經力不從心了,也許電視劇改編出來會比小說更有張力。
四部小說,是埃萊娜的一生,也是莉拉的一生,更是那不勒斯的陳年往事。童年、青春期、青年、中年、壯年、老年,讀完感覺像是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埃萊娜和尼諾在一起的那兩年簡直是她人生中荒唐的經歷,她覺得身邊的人對她充滿敵意,也覺得自己終於成了一個獨立的人。而那些和彼得羅在一起出現的問題,因為是尼諾,似乎都變得可以接受。
後來,彼得羅說半開玩笑地說埃萊娜是半個女性主義者,半個馬克思主義者,半個弗洛伊德主義者,半個福柯主義者,還有半個顛覆主義者。他用一種有些辛酸的語氣說:“只有在我這裡,你沒有采用折中的方法。”
從上帝視角來批判埃萊娜的選擇似乎又不太合適,但我實在喜歡不起來這樣的一個人。
全書最讓我震撼的是這個情節——
(前情:雜誌社的攝影師到埃萊娜家裡拍照片,埃萊娜和小女兒還有蒂娜坐在一起,可是《全景》雜誌上只出現了埃萊娜和蒂娜,並配以文字“埃萊娜和她的女兒蒂娜”)
她變得很煩躁,好像想對我說什麼,但一直忍著沒說。
“我不懂你這麼長時間以來,怎麼一次也沒想到過。”
“想到什麼,莉拉?”
她沉默了一秒鐘,然後垂下了眼睛。
“你還記得《全景》上的那張照片嗎?”
“哪張照片?”
“就是你和蒂娜在一起的照片,旁邊寫著她是你的女兒。”
“我當然記得了。”
“我想過蒂娜被帶走了,可能是因為那張照片。”
“也就是說?”
“他們想把你女兒偷走,但實際上那是我的女兒。”
十幾年過去了,她一直沒有平靜下來。
在蒂娜失蹤之後,埃萊娜猜測有人想要莉拉用錢贖回女兒,或者只是她的仇人單純讓她痛不欲生。在埃萊娜的眼裡,莉拉是有錢人,她在人群中是那樣耀眼,所以她才會被盯上。
可是在莉拉的眼裡——“你老是上電視,上報紙,你滿頭金髮,很漂亮,非常優雅。也許他們是想問你要錢,而不是針對我,誰知道呢,現在我什麼都不知道了,事情發生了,然後轉向了。”
莉拉會有這樣的想法,她的痛苦是那樣漫長和糾結,兩個女人之間的友誼又是如此輝煌和黑暗。
我只覺得震撼。
人至暮年,似乎會與這個世界和解,所有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
作為一個來自落後地區的作家,我獲得了廣泛的認可,最終會展示出貧瘠可憐的內涵。
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可是,誰的一輩子不是在掙扎呢?人都會經歷生活的枯燥,只是每個階段面臨的痛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