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
安丘市位於山東半島中西部,北接坊子區,西連昌樂、臨朐縣,東與高密市、昌邑市以濰河為界,南隔河與諸城市、沂水縣相望。直線距離北至濰坊32公里,西至省會濟南200公里。安丘市域南北長64.5公里,東西寬65.3公里,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山區、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
安丘市歷史悠久,夏商時為斟尋國,西周屬淳于國,春秋時分屬杞、莒、紀三國,戰國時大部屬齊,少部屬魯國。公元前148年置安丘縣。在歷次改朝換代中安丘曾更名誅郅、牟山、輔唐、膠西等。公元971年改膠西仍為安丘,沿用至今。1994年1月18日安丘縣改為安丘市。
概況
安丘市總面積1928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105萬人, 其中非農業人口16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郵編:262100。行政區劃程式碼:370784。區號:0536。拼音:Anqiu Shi。
--------------------------------------------------------------------------------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安丘古稱渠丘,春秋時得名,時屬莒國,莒子朱封於此地,稱渠丘公。《左傳》:“魯成公八年,晉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於莒,與渠丘公立於地上”,即此。其地,處魯中山區東北邊緣的低山丘陵延伸地帶,山丘起伏,河谷縱橫。渠丘城邑,南依埠嶺,嶺自城南迤東折北,繞城半周,北臨汶河,河自西南蜿蜒東北。整個城邑可謂在山環水抱之中,渠丘即以此種地形取名。
安丘一名,源於渠丘。
公元前431年,莒國為楚國所滅,後渠丘之地又歸於齊,公元前221年統一於秦。在楚漢戰爭中,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漢將韓信與楚將龍且於縣東境夾濰水一戰,斬龍且,統一了齊地。公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後,採取了一些鞏固封建政權的措施。據《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年表載: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作戰有功的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王朝所以將渠丘改為安丘而不用舊名,是因渠丘地處東方邊陲,遠離京師長安,不易控制,而且其地東枕濰水,西有汶河,岡巒起伏,形勢嚴固,為齊之東衛要地,封將軍為侯在此鎮守,既可鞏固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迅速安定封建秩序,又符合戰亂之後人心思安的現實,故取名安丘。
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縣時,仍以安丘為名。在以後的朝代更替中,雖曾九易其名,但最終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複名安丘,沿用至今。 摘自《安丘縣誌》1992年版
1994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丘縣,以原安丘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縣級安丘市。
1992年7月28日,撤銷安丘縣賈戈鄉、趙戈鄉、慈埠鄉、石埠子鄉、劉家堯鄉,分別設立賈戈鎮、趙戈鎮、慈埠鎮、石埠子鎮、劉家戈鎮。
1994年11月1日,撤銷安丘市擔山鄉、管公鄉、臨浯鄉,設立擔山鎮、管公鎮、臨浯鎮。1994年11月24日,撤銷石堆鄉,設立石堆鎮。
1995年12月29日,撤銷宋官疃、白芬子鄉,設立宋官疃鎮、白芬子鎮。
1996年1月3日,撤銷王家莊鄉、柘山鄉、召忽鄉,設立王家莊鎮、柘山鎮、召忽鎮(魯政函民字[1996]4號)。
1997年7月9日,撤銷金冢子鄉,設立金冢子鎮(魯政函民字[1997]31號)。
1999年3月16日,撤銷關王鄉,設立關王鎮(魯政函民字[1999]6號)。
2000年2月22日,撤銷安丘鎮、賈戈鎮,以原安丘鎮、賈戈鎮的行政區域分別設立興安和賈戈兩個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分別駐原安丘鎮和賈戈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溫泉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紅沙溝鎮;撤銷車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柘山鎮;撤銷召忽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石埠子鎮;撤銷?山鄉、南逯鄉,以原?山鄉、南逯鄉的行政區域設立?山鎮,鎮人民政府駐原?山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輝渠鄉、夏坡鄉,以原輝渠鄉、夏坡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輝渠鎮,鎮人民政府駐原輝渠鄉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0]25號)。
2000年,安丘市轄2個街道、25個鎮。總人口1096782人,各鄉鎮人口: 興安街道 133102 賈戈街道 55770 景芝鎮 84160 黃旗堡鎮 52763 南流鎮 45089 淩河鎮 50116 官莊鎮 32695 雹泉鎮 20876 紅沙溝鎮 38263 大盛鎮 36800 庵上鎮 29360 趙戈鎮 28188 劉家堯鎮 39949 慈埠鎮 26297 石埠子鎮 36965 石堆鎮 36242 擔山鎮 30096 關王鎮 24410 王家莊鎮 34255 臨浯鎮 33680 宋官疃鎮 25044 金冢子鎮 38932 白芬子鎮 38105 管公鎮 22741 柘山鎮 33213 輝渠鎮 32093 武山鎮 3757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總面積2010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21個鎮,1440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109.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13萬人。
2003年6月10日,安丘市設立雹泉鎮,將管公鎮的雹泉西北村、雹泉東北村、雹泉西南村、雹泉東南村、大壽山、小壽山、吉山店子、山前、杏山子、蓮花官莊、南官莊、馬車嶺、鞠家莊子、都家莊子、韓家廟子、下峒峪、中峒峪、老峒峪、岳家莊、代家坡、西北崖、崔家峪、胡家旺、前範山子、後範山子、落鴉石官莊、米布袋官莊、圈河、西黃家莊、青山官莊、水潤道、張家溜、王家溝、徐家寨、張家官莊、富平官莊、東尚莊、西尚莊、北尚莊共39個行政村劃歸雹泉鎮管轄,雹泉鎮人民政府駐雹泉東北村。
2003年6月30日,將安丘市南流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
2003年,全市總面積1928平方千米。轄23個鎮、街道辦事處,1388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10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萬人。
安丘
安丘市位於山東半島中西部,北接坊子區,西連昌樂、臨朐縣,東與高密市、昌邑市以濰河為界,南隔河與諸城市、沂水縣相望。直線距離北至濰坊32公里,西至省會濟南200公里。安丘市域南北長64.5公里,東西寬65.3公里,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山區、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
安丘市歷史悠久,夏商時為斟尋國,西周屬淳于國,春秋時分屬杞、莒、紀三國,戰國時大部屬齊,少部屬魯國。公元前148年置安丘縣。在歷次改朝換代中安丘曾更名誅郅、牟山、輔唐、膠西等。公元971年改膠西仍為安丘,沿用至今。1994年1月18日安丘縣改為安丘市。
概況
安丘市總面積1928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105萬人, 其中非農業人口16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郵編:262100。行政區劃程式碼:370784。區號:0536。拼音:Anqiu Shi。
--------------------------------------------------------------------------------
行政區劃
--------------------------------------------------------------------------------
歷史沿革
安丘古稱渠丘,春秋時得名,時屬莒國,莒子朱封於此地,稱渠丘公。《左傳》:“魯成公八年,晉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於莒,與渠丘公立於地上”,即此。其地,處魯中山區東北邊緣的低山丘陵延伸地帶,山丘起伏,河谷縱橫。渠丘城邑,南依埠嶺,嶺自城南迤東折北,繞城半周,北臨汶河,河自西南蜿蜒東北。整個城邑可謂在山環水抱之中,渠丘即以此種地形取名。
安丘一名,源於渠丘。
公元前431年,莒國為楚國所滅,後渠丘之地又歸於齊,公元前221年統一於秦。在楚漢戰爭中,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漢將韓信與楚將龍且於縣東境夾濰水一戰,斬龍且,統一了齊地。公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後,採取了一些鞏固封建政權的措施。據《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年表載: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作戰有功的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王朝所以將渠丘改為安丘而不用舊名,是因渠丘地處東方邊陲,遠離京師長安,不易控制,而且其地東枕濰水,西有汶河,岡巒起伏,形勢嚴固,為齊之東衛要地,封將軍為侯在此鎮守,既可鞏固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迅速安定封建秩序,又符合戰亂之後人心思安的現實,故取名安丘。
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縣時,仍以安丘為名。在以後的朝代更替中,雖曾九易其名,但最終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複名安丘,沿用至今。 摘自《安丘縣誌》1992年版
1994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丘縣,以原安丘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縣級安丘市。
1992年7月28日,撤銷安丘縣賈戈鄉、趙戈鄉、慈埠鄉、石埠子鄉、劉家堯鄉,分別設立賈戈鎮、趙戈鎮、慈埠鎮、石埠子鎮、劉家戈鎮。
1994年11月1日,撤銷安丘市擔山鄉、管公鄉、臨浯鄉,設立擔山鎮、管公鎮、臨浯鎮。1994年11月24日,撤銷石堆鄉,設立石堆鎮。
1995年12月29日,撤銷宋官疃、白芬子鄉,設立宋官疃鎮、白芬子鎮。
1996年1月3日,撤銷王家莊鄉、柘山鄉、召忽鄉,設立王家莊鎮、柘山鎮、召忽鎮(魯政函民字[1996]4號)。
1997年7月9日,撤銷金冢子鄉,設立金冢子鎮(魯政函民字[1997]31號)。
1999年3月16日,撤銷關王鄉,設立關王鎮(魯政函民字[1999]6號)。
2000年2月22日,撤銷安丘鎮、賈戈鎮,以原安丘鎮、賈戈鎮的行政區域分別設立興安和賈戈兩個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分別駐原安丘鎮和賈戈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溫泉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紅沙溝鎮;撤銷車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柘山鎮;撤銷召忽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石埠子鎮;撤銷?山鄉、南逯鄉,以原?山鄉、南逯鄉的行政區域設立?山鎮,鎮人民政府駐原?山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輝渠鄉、夏坡鄉,以原輝渠鄉、夏坡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輝渠鎮,鎮人民政府駐原輝渠鄉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0]25號)。
2000年,安丘市轄2個街道、25個鎮。總人口1096782人,各鄉鎮人口: 興安街道 133102 賈戈街道 55770 景芝鎮 84160 黃旗堡鎮 52763 南流鎮 45089 淩河鎮 50116 官莊鎮 32695 雹泉鎮 20876 紅沙溝鎮 38263 大盛鎮 36800 庵上鎮 29360 趙戈鎮 28188 劉家堯鎮 39949 慈埠鎮 26297 石埠子鎮 36965 石堆鎮 36242 擔山鎮 30096 關王鎮 24410 王家莊鎮 34255 臨浯鎮 33680 宋官疃鎮 25044 金冢子鎮 38932 白芬子鎮 38105 管公鎮 22741 柘山鎮 33213 輝渠鎮 32093 武山鎮 3757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總面積2010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21個鎮,1440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109.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13萬人。
2003年6月10日,安丘市設立雹泉鎮,將管公鎮的雹泉西北村、雹泉東北村、雹泉西南村、雹泉東南村、大壽山、小壽山、吉山店子、山前、杏山子、蓮花官莊、南官莊、馬車嶺、鞠家莊子、都家莊子、韓家廟子、下峒峪、中峒峪、老峒峪、岳家莊、代家坡、西北崖、崔家峪、胡家旺、前範山子、後範山子、落鴉石官莊、米布袋官莊、圈河、西黃家莊、青山官莊、水潤道、張家溜、王家溝、徐家寨、張家官莊、富平官莊、東尚莊、西尚莊、北尚莊共39個行政村劃歸雹泉鎮管轄,雹泉鎮人民政府駐雹泉東北村。
2003年6月30日,將安丘市南流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
2003年,全市總面積1928平方千米。轄23個鎮、街道辦事處,1388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10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