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子魚論戰(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①。”弗聽。 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②。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③。 華人皆咎公④。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⑤。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⑥。”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⑦。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⑧?明恥教戰,求殺敵也⑨。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⑩。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11}。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12}。” 【註釋】 ①商:商族。宋是商的後代,商朝亡於公元前11世紀,距宋襄公已有四百年之久,故文中曰:“天之棄商久矣”。 ②既成列:已經排好了行列,即擺開了陣勢。未既濟: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 ③陳:同“陣”。敗績:軍隊大敗。股:大腿。門官:門子,由卿大夫的子弟充任,實為國君的親軍侍衛。 ④咎公:歸罪於宋襄公不用大司馬之言。 ⑤重(chóng)傷:不殺傷已經受傷的人。禽:同“擒”。二毛:有兩種顏色的毛髮,在這指頭髮花白的敵人。 ⑥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因宋為商人後裔,商為周所滅,故宋襄公自稱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不擊鼓進攻未擺開陣勢的軍隊。 ⑦勍(qíng):強勁,強有力。隘而不列:受阻於險隘之地而未擺開陣勢。贊:幫助,佐助。 ⑧胡耇(gǒu):老壽的人。取:割取耳朵。何有於二毛:對頭髮花白的敵人有什麼憐惜的? ⑨明恥:講明戰敗即為國恥。教戰:教給他們戰術。 ⑩愛:憐憫。重傷:受傷而未死的敵人。則如:那就不如。 {11}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意為軍隊應憑藉有利時機進行作戰,金鼓是用來壯大軍隊聲勢和鼓舞士氣的。 {12}聲盛致志:聲勢雄壯激勵起士兵的鬥志。鼓儳(chán):擊鼓進攻未擺開陣勢的敵人。儳:陣列不整、參錯不齊之貌。 【鑑賞】 齊桓公去世後,楚、宋兩國爭奪霸權。公元前638年,兩國發生了泓水之戰。當時楚國強大而宋國弱小,雙方力量懸殊,宋國大司馬子魚對這一形勢看得很明晰,力阻宋襄公出戰。而此時的宋襄公卻醉心於稱霸,根本無心聽勸。臨陣時,他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認識不足,而且為換取人心、表現自己的王者風範,在對敵作戰時還滿口仁義道德、墨守成規,一再拒絕子魚的建議,不肯在楚軍還沒有擺好陣勢以前抓住有利時機發動進攻,指揮不當,結果遭到慘敗。 戰後,宋襄公不僅未能吸取這一血的教訓,反而執迷不悟,強詞奪理,以“古之為軍”之道,強自辯解。 子魚針對他的“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等泥古不化的軍事謬論,一一結合具體形勢逐層進行了有力的反駁,並從戰爭克敵制勝的要求出發,闡明瞭及時抓住戰機、務求一舉殲滅敵人的取勝之道。這些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來的軍事見解,於今仍有其不可忽視的借鑑意義。 在行文中,作者對宋襄公的愚昧迂腐抱著譏嘲的態度,所以把重點放在子魚對他的批判上,以冷峻的筆墨對其進行諷刺。 這是一篇精彩的駁論,也是左氏第一篇駁論。作者靈活運用反詰的句式,增強了駁斥的氣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要言不煩,辭理俱勝。這種短小精悍的文風,很值得我們借鑑。 ■妙評 子魚此論,從不阻不鼓,倒說到不重不禽;復從不重不禽,順說到不阻不鼓。一句一駁,總見其未知戰,所以深惜其愚心。文之精練斬截,如短兵接戰,轉鬥無前。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一 按:宋公語有三層,只是申明所以“不可”“未可”之故,由表說到裡,其意以“不鼓不成列”為主。予魚語卻有四層,先亦申明所以請擊之故一層;又破他重傷二毛一層;隨提醒他不重不禽一層;然後推明“知戰”一層,其意總以阻隘為主。故作倒煞歸重之筆,而行文平側變換,賓主順逆,極盡縱橫跌宕之妙,章法絕佳。 ——清·李駿巖《左傳快讀》卷六
作者: 子魚論戰(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①。”弗聽。 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②。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③。 華人皆咎公④。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⑤。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⑥。”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⑦。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⑧?明恥教戰,求殺敵也⑨。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⑩。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11}。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12}。” 【註釋】 ①商:商族。宋是商的後代,商朝亡於公元前11世紀,距宋襄公已有四百年之久,故文中曰:“天之棄商久矣”。 ②既成列:已經排好了行列,即擺開了陣勢。未既濟: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 ③陳:同“陣”。敗績:軍隊大敗。股:大腿。門官:門子,由卿大夫的子弟充任,實為國君的親軍侍衛。 ④咎公:歸罪於宋襄公不用大司馬之言。 ⑤重(chóng)傷:不殺傷已經受傷的人。禽:同“擒”。二毛:有兩種顏色的毛髮,在這指頭髮花白的敵人。 ⑥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因宋為商人後裔,商為周所滅,故宋襄公自稱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不擊鼓進攻未擺開陣勢的軍隊。 ⑦勍(qíng):強勁,強有力。隘而不列:受阻於險隘之地而未擺開陣勢。贊:幫助,佐助。 ⑧胡耇(gǒu):老壽的人。取:割取耳朵。何有於二毛:對頭髮花白的敵人有什麼憐惜的? ⑨明恥:講明戰敗即為國恥。教戰:教給他們戰術。 ⑩愛:憐憫。重傷:受傷而未死的敵人。則如:那就不如。 {11}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意為軍隊應憑藉有利時機進行作戰,金鼓是用來壯大軍隊聲勢和鼓舞士氣的。 {12}聲盛致志:聲勢雄壯激勵起士兵的鬥志。鼓儳(chán):擊鼓進攻未擺開陣勢的敵人。儳:陣列不整、參錯不齊之貌。 【鑑賞】 齊桓公去世後,楚、宋兩國爭奪霸權。公元前638年,兩國發生了泓水之戰。當時楚國強大而宋國弱小,雙方力量懸殊,宋國大司馬子魚對這一形勢看得很明晰,力阻宋襄公出戰。而此時的宋襄公卻醉心於稱霸,根本無心聽勸。臨陣時,他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認識不足,而且為換取人心、表現自己的王者風範,在對敵作戰時還滿口仁義道德、墨守成規,一再拒絕子魚的建議,不肯在楚軍還沒有擺好陣勢以前抓住有利時機發動進攻,指揮不當,結果遭到慘敗。 戰後,宋襄公不僅未能吸取這一血的教訓,反而執迷不悟,強詞奪理,以“古之為軍”之道,強自辯解。 子魚針對他的“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等泥古不化的軍事謬論,一一結合具體形勢逐層進行了有力的反駁,並從戰爭克敵制勝的要求出發,闡明瞭及時抓住戰機、務求一舉殲滅敵人的取勝之道。這些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來的軍事見解,於今仍有其不可忽視的借鑑意義。 在行文中,作者對宋襄公的愚昧迂腐抱著譏嘲的態度,所以把重點放在子魚對他的批判上,以冷峻的筆墨對其進行諷刺。 這是一篇精彩的駁論,也是左氏第一篇駁論。作者靈活運用反詰的句式,增強了駁斥的氣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要言不煩,辭理俱勝。這種短小精悍的文風,很值得我們借鑑。 ■妙評 子魚此論,從不阻不鼓,倒說到不重不禽;復從不重不禽,順說到不阻不鼓。一句一駁,總見其未知戰,所以深惜其愚心。文之精練斬截,如短兵接戰,轉鬥無前。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一 按:宋公語有三層,只是申明所以“不可”“未可”之故,由表說到裡,其意以“不鼓不成列”為主。予魚語卻有四層,先亦申明所以請擊之故一層;又破他重傷二毛一層;隨提醒他不重不禽一層;然後推明“知戰”一層,其意總以阻隘為主。故作倒煞歸重之筆,而行文平側變換,賓主順逆,極盡縱橫跌宕之妙,章法絕佳。 ——清·李駿巖《左傳快讀》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