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多看書有好處

    第一:史料,這是最基礎的,至少開頭和結果要符合事實。第二:流傳的故事,評書。第三:文學藝術加工,比如倒敘、鋪墊等手法。第四:羅貫中自己對三國的理解以及他的文化造詣。

  • 2 # 見證滄海桑田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 3 # 韓江茶韻

    一提起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很多三國迷就熱血沸騰,東漢末年至西晉統一這中間近百年的歷史在作者羅貫中的筆下描寫得洋洋灑灑,演繹出一系列精彩絕倫的故事情節。儘管《三國演義》這本書在四大名著中是字數最少的一本,但是故事情節完整,中心明確,主題鮮明,讓廣大的讀者讀完之後仍然意猶未盡。我們讀完《三國演義》的感受是在謀士的心中,天下江山只不過在自己的運籌帷幄之中即可決勝千里之外,而在勇將眼中,萬里江山任我馳騁,也正是這些智慧和勇武對我們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因此,《三國演義》的起初的寫作過程大致如下:

    一、基本史料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小說,但是它是有歷史材料作為依據和基礎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演義。生活在三國時期到西晉初期的陳壽就寫了《三國志》這一有“前四史”之稱的史書,後來裴松志又為《三國志》作注,即《三國志注》,這本注旁徵博引,規模不下於《三國志》原書,歷史學術價值極高,為三國時期這段歷史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材料,為後來羅貫中作《三國演義》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民間野史

    除了官方的歷史文獻記載之外,在民間還流傳著豐富的三國故事,在隋朝時期的文藝表演中就已經有了和“三國”相關的節目,根據杜寶的《大業拾遺記》載,隋煬帝喜歡看水上雜戲表演,這些戲中就已經有了曹操譙水擊蛟和劉備檀溪躍馬等內容,到了唐代,李商隱的詩《嬌兒》中就寫道“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在宋代,蘇軾在《志林》中就記載有一個小孩很頑劣,父母拿他毫無辦法,於是就請人為其說古代故事,當聽到劉備打了敗仗時,小孩就不高興得大哭起來,當聽到曹操戰敗時,小孩就十分高興。金元時期,少數民族統治的地區也非常流行三國戲。

    三、集結成書

    有了官方的文獻為基礎,又有了民間野史傳聞的豐富,於是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出了《三國志演義》這部小說。

    四、關於《三國演義》的各種版本

    最早版本:目前現存的最早的刊刻版本是明朝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這個版本共分為24卷,凡計240則,每則前有七言的單句標題。後來的刊刻本將240回合併為120回,每回的標題也由原來的七言單句變成七言雙句,現今我們所看到的通行本都是120回,每回的標題是七言雙句,如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另一版本:另外還有一個存世的版本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葉逢春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一共有10卷,分為240段,但是現在只有八卷流傳,第三卷與第七卷已經佚失了。至於這兩個版本中哪一個更為接近原作,如今的學者尚有很大爭議。

  • 4 # 無問西東史地文築

    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西周東遷以後,開始了東周時代。到了東周末年,戰國七雄分爭,秦人以關中為根據地,四出統一了中國。秦二世而亡,楚漢爭霸,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高祖劉邦開啟了漢朝。後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黃巾起義,董卓亂政…

  • 5 # 清水時至

    文章憎命達,羅貫中做過張士誠的謀士,經歷過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和爭霸戰爭,張士誠失敗後,他只能歸隱,將滿腔學問報復,揮灑紙上,激揚文字,指點江山,三國故事和他經歷類似。作者將諸葛亮神化,演義為千古忠臣良相楷模,注入自己的理想。

    開篇分析歷史和朝代發展規律和更迭的原因,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接著道出漢末衰落的原因,英雄趁勢而起 ,這和元末明初狀況如出一轍。接下來才引出無數蕩氣迴腸,精彩絕倫,英雄輩出,引人入勝的故事。作者興奮地猶如身臨其境,施展自己的智謀,經天緯地,創萬世功業,名垂千古。

  • 6 # 柚香樹葉

    《三國演義》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其一是關於三國史事的歷史文獻;其二是民間不斷流傳的三國故事和民間創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積累和深化的史學家對三國曆史的敘述和評價,另一方面是歷朝歷代民間三國傳說的不斷演化豐富,它們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2、作品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0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字《通俗三國志》之後,北韓、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3、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幷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赤壁賦,中描寫笛聲聲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