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劇一家人
-
2 # 路遙lgy
漢景帝時,陶青是御史大夫,之後的公元前155年,丞相申屠嘉去世。陶青被任丞相,晁錯任御史大夫。
當時,各地諸侯王,勢力不斷擴大,是朝廷政權受到威脅。晁錯建議景帝,對封王實行削減封地的政策,景帝同意了。但是,先削去了膠東王,楚王,趙王的一些土地後,引起了大多諸侯王的不滿。
晁錯因為推行“削藩”政策,被漢景帝恩寵,他極力推行以法治國,被朝裡稱為酷吏。同時,也遭人嫉妒。
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要進軍長安,捉拿晁錯。史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對晁錯的政策開始猶豫不決,他想謀求和平解決戰亂,又不想放棄晁錯的政策。這時,在吳國做過相的袁盎建議景帝,殺了晁錯一人,可平亂。因為這個計策是晁錯出的,各地諸侯王也是惱怒晁錯。
袁盎出使吳國去了,在朝裡的丞相陶青,以及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人聯名上書,要求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漢景帝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七個諸侯國聯合出兵,引起了戰亂。朝裡的大臣也都是人心惶惶。漢景帝派周亞夫帶領大軍前去平亂。
而這一切,被以陶青為首的大臣們認為,晁錯是罪魁禍首。他們認為,既然各個諸侯王提出“清君側”,殺晁錯。那殺了晁錯就可以換回平安了。漢景帝一時不知所措,同意彈劾上書,將晁錯腰斬。
可是,吳王劉濞卻沒有罷兵的意思,而是要造反朝廷。漢景帝也得到訊息,吳王劉濞早有造反之心,這次“清君側”,殺晁錯只不過是起兵的藉口。
漢景帝后悔不已,自己錯殺了曾是自己恩師的晁錯。幾個月後,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景帝重新審視晁錯的政策,繼續推行晁錯的政策“削藩”。
漢景帝經過幾年的努力,才將“七國之亂”帶來的危害平息。而丞相陶青,以及原來的廷尉張歐等人,當年因為嫉妒晁錯,向漢景帝進讒言要求殺晁錯的人,也被漢景帝一個個廢貶而去。公元前150年,陶青被廢。
回覆列表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遂親自出使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劉昂同意謀反,並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國的諸侯王公開反叛。劉濞徵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景帝聞知訊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採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於東市。
晁錯已死,七國聯軍並未因此撤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吳楚聯軍東進,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軍併力攻城,攻下樑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勢大,正面決戰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於是周亞夫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
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轉而奔向周亞夫的軍隊。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軍斷糧,士兵飢餓,幾次挑戰未果,於是夜裡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於西北面守備。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退守東越,並派人召集殘兵。漢廷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朝。吳王死後,吳軍潰散,楚王劉戊自殺而死。七國之亂的主力吳楚聯軍被平定後統計資料,漢朝與梁國所殺傷和擄掠的敵軍、物資大約相等。由於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首功,梁孝王在七國之亂後實力反而更加壯大,直接威脅了漢朝,埋下了梁孝王謀奪儲君之位,刺殺袁盎等多位朝廷大臣的後患。
在齊地,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國。膠西王回國後,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在趙地,酈寄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也不肯入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
叛亂從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國(除楚國外)被廢除。吳楚七國之亂表明,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叛亂平息後,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並進一步採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