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仙王豆豆
-
2 # 奇襲象棋is未來象棋
本人不懂《易經》,但是也試著在這裡說兩句。
我們不可能突然就理解《易經》,但是當我們知道“——、一 ” 就能代表一陰一陽,就能感覺到它非常的不一般,這種高度的抽象和概括不是高度的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
萬事萬物不過陰陽和合而成,萬事萬物不過陰陽消漲之中,陰陽組合即是構成又是變化過程,我們偉大的祖先用如此簡單的卦象符號來描述和演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偉大之處難以言表。
本人設計的奇襲象棋,受陰陽學說啟發,也蘊含三生萬物之哲理,微微改動棋子,暗面佈局達到100種,變化超過象棋的5300萬倍。我也曾感覺,奇襲象棋的暗面佈局可能符合陰陽八卦的道理(黑紅雙方除去各自兩種特殊的佈局,還各有八種變化複雜的佈局,而雙方組合也正好形成64種不同的佈局),今後一定會對此學習研究,說不定有密切聯絡。
正好讓大家瞭解一下奇襲象棋,蘊含深刻道理,或正是《易經》之理。
-
3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的確是這樣,現代人想多了,現代人以易經為骨架,幻想出了一部科幻片。今天的易經是經孔子整頓後的周易,周易是易經在周朝時的形態和內容的稱謂,被孔子整理後就成了經。四書五經的五經也是這樣來的。易經是什麼?易經是一個工具,它是人類在早期原始文明狀態下、在知識資訊量極低的背景下,要解決生存、應變和時空問題的工具(易經的六十四掛無一不是圍繞這三個主題),因為這三個問題,是人類要面對的核心問題、根本問題,至今仍是!今天我們把易經神話了,覺得它神一般的存在,原因是我們看不懂,而看不懂就為幻想和神話造就了空間,猶如牛郎織女、天狗吃月。而為什麼看不懂呢?不是因為它太深奧和玄神,而是因為太幼稚和晦澀。因為易經產生於公園前三千年前那個連甲骨文都還沒有出現的時代,它是一個非文字的符號系統,要知道非文字元號體系下產生的思維體系與今天我們的思維體系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因是我們的祖先而有關聯。今天我們人類的全部思維體系和文化內容都是基於文字元號上產生和延展的,只有文字的發生才能構建文化和思想。語言是思想的符號,文字是語音的符號。人類的思想是在文字元號上執行的,脫離了文字元號,我們的思想將是一盤散沙。這就是為什麼易經難於理解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的思想執行模式與我們今天是不相容的。它不是一本天書,而是一個三歲孩子的隨手塗鴉,我們又如何能看懂和讀解呢?凡讀不懂就博大精深,凡五千年就人類文明瑰寶,這不是做科學的態度,易經經孔子為我們整頓後還略為引入了我們文字系統下的思維體系,但也改變不了它是比文字更早期、更幼稚、更簡單的原始符號和僅承載了有限的資訊量的本質。
-
4 # 啟鴻點卦5
是滴,現代人想多了!現代人所尊崇的科學,會把人類帶向何方?能發展多久,還請給出一個科學的解釋!
易經已經帶領人類前行了6千年了!
易經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推演易的文王國運最好,周朝延續近千年!解釋易經的老子和孔子成成了聖人!
易經注重實用,其中兩個分支為世人熟知,一是中醫,一個是武術!中醫重視陽氣,武術注重元氣,兩者其實同理,後來被分離了,在此之前,醫者成聖,武者成真人!
風水注重龍氣,四季有節氣,人有運氣,市有人氣,山有脈氣……
那氣是什麼?氧氣不就是了嗎?古人才不會在意那些旁枝末節,什麼氧氣水蒸氣煤氣的!他們就歸類兩種,有益和有害的!
多簡單!
人類總是尋找破解癌症之法,可是我們的祖先是讓人不患癌症,這叫治未病的病!
西方有一種治療癌症的辦法,就是一刀一塊肉,哪一塊爛了就割掉,這就是近代人所崇尚的醫學是吧,治好了嗎?大家有目共睹!
這麼說並沒有否定科學技術的意思,任何學術都有不足,我們取長補短,西為中用,我們是善於萬法歸宗的民族,所以心虛和自卑只是你的無能,所以選擇逃離!
前面提到氣,地氣和星曜對應,再和人對應,就形成戾氣和地氣,就是所謂的引力,所以潮起潮落就是一陰一陽,有利有弊。這種利弊以易九宮方術來進行身體部位的方位療養,無需藥物,只需遵循天道,敬畏自然就無往不利,極為神奇!
但假洋鬼子個外中國人太多,我絕不救!
需要救助的需要有緣!
-
5 # 阿強的第二人格
我學易經入道小成。說實話,易經其實沒教太多,但是如果能融會貫通,就可以理解很多東西。我舉個例子:
世間萬物皆為因果(五行相生相剋)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有因果,要麼果決定因,要麼因為因生果。不知道我說的你理不理解。每件事情都有起因和結果。
萬物有陰陽,且陰陽互動人脾氣有暴躁的,有柔弱的。有白天有黑夜。君子可以當小人,小人可以轉化為君子。好人也會犯罪,殺人犯也有心中的善。
人的價值觀是由“欲”和“道”組成欲,七情六慾和五感。
道,道德、道、德。方法、德行。
換位思考64卦64種以上的為人之道。包含各個時期,各個位置的人的思想。
當一件事你能把所有與之有關的人和事,利弊算清楚,知道每一個人想要的是什麼,你只要蛋糕分的好,照顧到每一個人,無往而不利。
結尾其實易經就講這些道理。讀懂了可以謀人心,只要和人有關的就可以分析。至於其他的生物就有其他的規則,你只要懂,基本也可以算出一些道道來。
其實入道之後,看的清一些因果之後,道德就修到了一定層面了。其實我怕就怕,那些只修道德的道,不遵循天地至理規則的人。雖然能一時獲利,但終將害人害己。
所以,因果迴圈,是講究報應的。你作惡,結惡果,哪天倒黴怨不得別人。還望打算修易經的心裡有點數。
-
6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7 # 盛世妖龍
學易首先要搞懂“簡易、變易和不易”,簡易是指“易理”是對宇宙萬物規則的一種高度概括,變易是指萬物變化運動生生不息,比如天體的運動,生物體內細胞無時無刻不在裂變,不易是指唯有不斷變化這件事是不變的,
易學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今天也是如此,有些朋友一聽“陰陽五行八卦”這些詞彙就不假思索的認為是“落後的,迷信的”既然有些朋友質疑易經的科學性,那我就拿現代科學舉兩個例子:
一是馬克思,愛因斯坦和佛洛依德,他們都是猶太人,猶太人公認的高智商種族,他們畢生學術精髓,無一不深諳“易理”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和為辯證?一正一反?是不是“陰陽”?只不過叫法不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何為相對?是不是“陰陽”?佛洛依德的顯意識和潛意識,是不是陰陽?很多人一提到“易”,就認為是唯心主義,其實易學徹頭徹尾都是一種古典的辯證唯物主義!
二是化學裡有個名詞,叫“陰陽離子”,這不是中中國人最先發現的,但是單單從翻譯上講,就肯定了易學的價值,周易64卦,每一卦都由陰爻和陽爻組成,排列組合不同,卦象千差萬別,在物理化學領域,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由於原子排列組合不同,所以有了花鳥魚蟲,山川河流的不同!
有男就有女,有長就有短,有白天就有黑夜,有覺得易學博大精深的聰明人,也有不明所以亂噴的愚昧人,萬事萬物無不包含“陰陽”
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易經也有三寶,“數理象”,任何事物,首先有數量的不同,各有各的原理,各有各的現象……
五行就更有意思了,他並不是指五種物質,是指五種相性,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裡面有“五絕”,東邪名叫黃藥師,因為東方屬木,“藥”又屬木;西毒歐陽鋒,因為西方屬金,“鋒”屬金;南帝“一燈”,南方屬火,“燈”屬火;北丐洪七公,北方屬水,“洪”屬水;中神通“王重陽”,重陽登高山,“山”屬土。五行是指五種相性之間相互生克,但是又強調“多勝寡,實勝虛,專勝散,剛勝柔”,難理解的估計就是金生水了,有興趣的可以查一查,為什麼有金礦的地方大都多雨。
舉不勝舉!
-
8 # 耕易堂
當然不是。《易經》的確博大精深,咱們中華文化的起源,就是從《易經》來的,比如現在常用的成語“錯綜複雜”,就是源於《易經》錯卦、綜卦的術語,還有經常說一件事情突然變了,我們稱之為“變卦了”,這也是從《易經》來的。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以說我們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說的話,我們的一些思想、文化、習俗等,都有《易經》的影子,所以古人將《易經》稱之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的博大精深,並不是現代才這麼認為的,是自古以來就這麼認為。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瞭解一下《易經》,我簡單介紹一下《易經》到底都包含了什麼內容。
《易經》的內容大概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象,二是數,三是理。很多人解讀易經,基本都是集中在理上面,物件與數的解析則不怎麼看重,但實際,這三個各有各的厲害之處,每一個方面都有其博大精深之處。
所以,《易經》的博大精深,並不是現代人想多了。從個人來講,人這一輩子,說白了無非就是兩件事,一是事業,二是家庭。而《易經》所講的,把我們這一生的事情都包含進去了。從整個社會和歷史來講,《易經》既有天道之執行規律,又有人文的哲學思想,還有象徵萬物的意象,這難道還不能算博大精深嗎?
-
9 # 無思無為001
古代的老祖宗的思想能力並不比現代人更強大,理椐很明確,古代人的知識積累沒有現代的強,古代人對自然環境的瞭解也比現代人弱多了。簡單隨便地從文字工具的發展上就可以找到直接的證據。但是,很多中國人總是非得要把老祖宗吹得高不可攀?什麼【博大精深】的,這不是很可笑嗎?不是很自欺欺人嗎?而且這種人不是一少部分,認真想想還真可怕。到底這些思想根源在哪裡?還是值得探討的,回顧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家天下的封建統治歷史,其統治特徵就是自上而下式的,臣服於君,子服於父,形成單向的不平衡關係,地位的高低決定了不順從就是“叛逆”,久而久之,形成了太監式的“臣服文化”。君、父永遠都是對的,更不用質疑老祖宗了。臣服文化心裡的異化是產生出自卑心理的根源,長期的自卑心理空虛又很需要自大來補償而達到心理平衡,這就是魯迅筆下民族性的阿Q精神!喪失了質疑和稀釋了自信!
總結,異化線路軌跡:臣服文化—-》自卑感—-〉阿Q精神—-》
-
10 # 正道行2818
題之言下之意是:《易經》本非博大精深,而是現代之人並不實事求是的妄加之譽?
《易經》始於上古伏羲,經中古周文王演繹,最後由下古孔子述傳而完成,歷時非一時而就,正如古人評之“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樣漫長歲月的錘鍊,能是平庸之著?
洪荒時代,沒有現代人的現代見識,卻能發現奇偶,認識到陰陽,推演出變化,今還有誰能有這開天闢地的發現認知?今人見“陰陽”二字只想到“迷信”一詞,卻想不到宇宙間永珍皆有兩面性;這個認知可是在上古時代的古人就得出的結論,今人能說其識淺嗎?今可有人能有高出“變化”的發現?可知至今的千變萬化卻跳不出古人“變化”之說的既定概括?無論今天發明出多少千奇百怪的變化,都在《易經》所言“變化”的範圍中所包含,即永珍萬物皆有變化,因變化而成形;就如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
《易經》講陰陽,講變化,由是產生出來的哲理認知,又有誰能破之?物極必反、否定之否定、終而復始、居中則正……,等等,今能違其道而行之嗎?
僅這些,不多言,無一不是定論律則,難以違逆,能說所括不夠博大嗎?能說它之蘊不夠精深嗎?今人有誰能造出超越《易經》之作,那他就可以斷言《易經》為今之現代人的一廂情願衷愛,是言過其實的誇大,談不上博大精深;其言就成真理。
有這個敢於拍著胸脯否定《易經》而能著出超越《易經》的能人走出來嗎?不妨拭目以待;否則就緘言!
-
11 # 小號哥
說《易經》博大精深一點都不為過,它是古人對人類文明的進化規律和天文,地理的性質之間的關係的精確描述。如果你不懂《易經》就沒有資格對其進行評價,因為以當時人類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對一些政治,經濟,自然現象無法做出正確地理解,所以就以一種超自然和超乎人們理解的天象(宇宙)理論進行解釋。
就是到了近代許多自然現象都是無法用科學理論來解釋清楚的,所以科學是有階段性盡頭的。而《易經》則不然,它是包羅永珍,無窮無盡。有人可笑說《易經》當中的陰陽特性是虛幻的,並且無知地理解為所有的物質都具有陰陽性質。他從根本上就理解錯了,《易經》當中的陰陽不是指所有物質都具備陰陽兩種特性,而是指世界上所以的物質都是由陰陽兩種物質構成的。比如有人說微粒子當中的光子和量子,它們的性質就屬於陽,因為它們不僅執行速度快,而且還能產生熱量。
而且五行同意是指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的,而不是指在同一個物體當中必須具備金木水火土五種特性。所以我們對《易經》要有正確的理解,如果它的實用性不強,能流傳到今天嗎?應該早就被人拋棄了。
-
12 # 海浪30636993
《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根,包羅永珍,博大精深,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盡在其中,諸子百家的學問論點都來源於《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變化規律,生生不息,對立統一,消長轉化之道都詮釋的非常清楚。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執行規律也表達的非常到位。讀了《易經》能讓人更清楚的認識自己,增長智慧,讓自己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對於修身治世都有非常大的好處。對於現代人來說,學習《易經》的現實意義就更有價值了,《易經》是宇宙觀,自然哲學觀,解決的是人心問題,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就三句話裡蘊含著多少的資訊和能量,夠一個人一生去修煉了。更不用說否極泰來,水火既濟,損之益之,謙謙君子,革故鼎新,大有同仁,持之以恆,與時偕行,適可而止,誠信為本,這都是我們一生中離不開的人生哲理,每一卦都意義深刻,值得好好體悟。
-
13 # LiYongGang
《易經》是一本怎樣的書?對於它的正確認識才可能對其到底是什麼?有什麼?……有一點正確的認知。《易經》是命書?是指導中醫學的元知識?是儒學的根源?是道家修煉的契合.參考.證果?——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命題:它是關於人-性命、性命變化規律的學問。幾千年來,人的物質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人的性命幾乎不變;《易經》就是用非常表達形式的一門系統闡述性命大理的經典之著…能不博大精深嗎?且由三聖相續而成。
-
14 # 劉小十八
易經的確博大精深,包羅永珍。
其實也不是現在的人們想多了。
寫抄讀易經的人得利並不大,能運用易經的人才得利最大。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用易經!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例如工人,農民,學生,開車,走路,吃飯,睡覺都在用易經。只是自己~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而已。不管伏羲時期吃飯用手抓,現在用筷子,又是易經的學說。
所以說現在的人不是想多了,而是早就會了。其實學易經是很簡單的事,極其容易的事。
比如,小偷經常偷東西,到了某一時刻,馬上住手,不幹了。這就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
15 # 無業遊民4034
易經博大精深,不是現在人想的多了。是現代人想錯啦!從根兒上說,研究的方向錯了。從根兒上就想錯啦。再怎麼研究都是錯的?你算命算的再準又怎麼樣?你能逃得過天命嗎?
-
16 # 宋春來
易經確實博大精深。
但也分在什麼人眼裡。
我這半輩子,知道兩個女人。
這兩個女人對易經非常敏感。
幾乎是,易經也就是看一兩個月,就學會了占卜,而且在預測的方面相當的準確。在這點上,我很不能理解,但這又是事實。不得不服!
因此說,易經不是誰想學就學的,也是找有緣人的。當然,簡簡單單地看看倒是沒有什麼,而真正的看懂,或會使用卻很難。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科學家的那些算式,在紙上用這些算式算算太陽系星球的軌跡,沒有學過的人就覺得它是天書。
易經至少你還能懂得它的大概意思,可見它並非天書,而是人人能夠明白的東西。
易經,周易,一系列書名都離不開“易”,你們就不覺得有問題嗎?
整本易經,都是在說“變化”,你們沒有發現?
那“變化”是不是這個世界隨時存在的東西?是不是就是那個看不到摸不到極大又極小的道呢?
怎麼就不明白,道就是變化,變化就是道呢?
得道,就是明白這個變化,既然明白這個變化,你做事情還不能未卜先知嗎?還不能比別人技高一籌嗎?
易,何其樸素,何其簡單,後人著書解釋了千千萬萬,確實距離易越來越遠了。
世界上有一種東西跟宇宙同生同死,近乎永生不死,不是變化是什麼?
老子看過易經,把易換了種說法叫做道,你們就糊塗了?
大道至簡,就兩個字變化而已。懂得這個變化,你還不能得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