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超164724499

    施裡芬德國名將,施裡芬計劃是由他策劃的,由他的繼任者小毛奇修改. 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盟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此作戰計劃的利用了兩國總動員速度之差異:由於俄國疆域遼闊,士兵眾多,但其鐵路系統極不完善,故其總動員之速度大約需時一個月;而法國則只須一個星期左右則可完成總動員令。故此德國希望在日後戰爭爆發後先以精兵在西線強攻法國,在攻克法國後才將軍隊調至東線以應付俄國之進犯。 在一次大戰發生後,德國總帥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裡芬計劃。當德國之精銳部隊開始進攻法國時,其參謀部卻開始發現此計劃有一弊病―完全忽視英國的存在。由於施裡芬計劃實施時,需要經過比利時去攻擊法國,由於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對於英國的國防來說是非常重要。英國害怕當德意志帝國把比利時佔領後,會很容易渡過英倫海峽攻擊英國,加上1907年的三國協約早已簽訂,故英國便盡派精兵以協助法國。另外,施裡芬計劃也忽視比利時的抵抗力,使得德國在比利時浪費了一段時間,因而當德國攻佔比利時後,法國已經完成總動員令,加上外力的幫助,法國未被迅速擊潰,而此時俄國之總動員令亦已完成,故施裡芬計劃完全失敗。然則,施裡芬計劃失敗的另一原因是右翼軍力的減少,原先計劃中左翼的魯普里赫特軍團應堅守防線,不該出擊。 施裡芬計劃整體上說是一把砍向法國的鐮刀,可惜計劃本身多少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整個計劃就像一個時鐘,它沒有考慮部隊的戰後的休整和給養.在行動的初期,捷報頻頻傳來.可是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先是第一集團軍開始掉鏈子,由於對法軍的兵力部署判斷錯誤,偏離了原定進攻方向,使右翼受到了威脅,不得不在可以看到巴黎鐵塔的地方和法軍展開了馬恩之戰.

  • 2 # 瓔瓔愛手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危機從暗殺開始,透過復仇的呼聲逐漸發展成為偏執的帝國主義競爭,德國發現自己同時面臨著來自東方和西方的襲擊。他們多年來一直擔心這一點,而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施裡芬計劃,隨著德國對法國和俄羅斯宣戰,這一方案很快付諸實施。

    更換德國戰略的負責人

    1891年,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成為德國參謀長。他接替了功成身退的赫爾穆特·馮·莫爾特克將軍,莫爾特克將軍和俾斯麥一起贏得了一系列短暫的戰爭,建立了新的德意志帝國。莫爾特克擔心,如果俄羅斯和法國聯合起來反對新德國,可能會導致一場歐洲大戰,於是他決定反擊,他想在西方防禦法國,然後在東方進攻俄羅斯。俾斯麥力圖使法國和俄羅斯分離,以防止國際局勢達到這一地步。然而,俾斯麥死了,德國的外交也崩潰了。施裡芬很快就面臨著德國在俄羅斯和法國結盟時所擔心的包圍,他決定製定一個新的計劃,這個計劃將尋求德國在這兩條戰線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施裡芬計劃

    新計劃就是施裡芬計劃。這涉及到軍隊的快速動員,計劃是讓大部分德國軍隊透過西部低地進入法國北部,在那裡他們將橫掃法國軍隊並從巴黎的防禦後方進攻。據推測,法國正在策劃並發動對阿爾薩斯-洛林的襲擊(這是準確的),如果巴黎陷落,法國很容易投降(可能不準確)。整個行動預計需要6個星期,到那時,西方的戰爭將會獲勝,德國將利用其先進的鐵路系統把軍隊調回東方,與正在緩慢動員的俄羅斯軍隊會合。俄羅斯不可能首先被打敗,因為如果必要的話,他們的軍隊可以撤退到俄羅斯深處,這是一個有著非常大的戰略縱深的國家。儘管這是一場最高等級的賭博,但這是德國唯一真正的計劃。這是由德國的巨大妄想症所助長的,認為德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必須進行清算,這場戰爭應該在俄羅斯相對弱小的時候儘早打響,而不是等到俄羅斯可能擁有現代鐵路、槍支和更多軍隊的時候。

    然而,有一個主要的問題。這個“計劃”並不具有操作性,甚至算不上真正的計劃,更像是一份備忘錄,簡要地描述了一個模糊的概念。事實上,施裡芬提出這個計劃可能只是為了說服政府增加軍費,而不是相信它會被使用。結果,他們遇到了一些問題:該計劃需要的彈藥超過了當時德國現有的數量,儘管這些彈藥是為戰爭及時研製出來的。它還需要更多的軍隊來進行攻擊法國。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計劃就這樣擱置著,似乎準備好在人們所期待的重大危機發生時使用。

    莫爾特克修改了計劃

    莫爾特克的侄子,另一位馮•莫爾特克,在20世紀初接替了施裡芬的角色。他想成為和他叔叔一樣偉大的人,但由於沒有他叔叔那樣的技術而受到阻礙。他擔心俄羅斯的運輸系統已經發展起來,他們可以更快地動員起來,所以在計劃如何實施的時候——這個計劃可能永遠不會實施,但他還是決定使用——他稍微改動了一下,削弱了西方,加強了東方的兵力。然而,他還是忽略了施裡芬計劃的含糊不清所遺留下來的彈藥供應和其他問題,並認為他有解決辦法。施裡芬可能是意外地在德國留下了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但這顆炸彈是莫爾特克買回家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當戰爭看起來很有可能爆發時,德華人決定實施施裡芬計劃,向法國宣戰,並在西方發動多支軍隊的進攻,只留下一支軍隊在東方。然而,隨著進攻的繼續,為了應對俄羅斯前線高於預期的威脅,莫爾特克進一步修改了計劃,從東部撤回了更多的部隊。此外,前線指揮官與柏林陸軍總部之間溝通不暢,無助於莫爾特克對戰役的控制。結果是德華人從北面而不是後方進攻巴黎。德華人在馬恩河戰役中被阻止並被擊退,莫爾特克被認為失敗了,於是被恥辱地替換了。

    這是一個幾乎成功的計劃,但它的成功只能用100%的成功來衡量——法國必須被打敗,而這並沒有發生。施裡芬的快速進攻和對法國的預期失敗從未發生過。

  • 3 # 雨夜v風聲

    施裡芬計劃全部實行無法實現短時間打敗法國!

    施裡芬計劃主要是想利用當時鐵路技術在歐洲已經非常普及。德國的施裡芬計劃在制訂的時候,就是打算靠鐵路的快速運兵能力,能夠速戰速決。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盟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

    德華人這麼想也很正常,幾十年前沒有鐵路的時候,普法戰爭也就打了幾個月。現在有了鐵路這個好東西,就可以迅速集中兵源、迅速投放戰場。 所以施裡芬計劃覺得40天內解決西線和法國的戰鬥是可能的。理論上確實是這樣!

    但是,技術的發展是普遍開花,當時還帶來另外一樣東西,那就是機關槍,有了遠距離精準射擊的機關槍。這就讓進攻者的優勢蕩然無存了。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法德邊境就演化成一場叫“塹壕戰”,帶來無休止的投入人力,是非常殘酷的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拼音說課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