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緣修道半緣君1

    要申明一點,吳三桂開山海關時,大明首都北京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八旗打敗了。清兵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吳三桂就算不開山海關,南明的政權也是保不住的,前有狼後有虎,吳三桂自身難保。

  • 2 # 不入八分輔國公

    1644年,農曆甲申年三月。崇禎的大明王朝、李自成的大順軍、和關外的清軍,三股當時最強大的勢力,博弈之爭,已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三個強大集團不停碰撞絞殺,掀起驚天巨浪。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此時身不由己被歷史推到了風口浪尖。大明氣息奄奄不足道也,李闖和清軍,就像一架雙方勢均力敵的天平,吳三桂成為了最後的砝碼。

    他選擇投向哪一方,他所掌控的天險山海關,和數萬精銳邊兵,就將歸哪一方所有。相持不下的平衡將在瞬間被打破,勝負形勢立刻就會趨於明朗。吳三桂,明朝的一個普通武將,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竟然站在了決定歷史走向的十字路口,成為一身系天下安危的關鍵人物。無論他做出哪種選擇,都將對他的人生前途、和萬里中原發生逆轉性的影響。

    吳三桂在這要命的時候,也曾搖擺不定。作為大明邊關守將,與關外胡虜廝殺幾十年,相互之間都懷有深深敵意。有人說吳三桂天生就是漢奸,不夠客觀。吳三桂在遼東的邊防武將中,不算出類拔萃,論忠心還是論勇武,都還說得過去。早期是袁崇煥帳下聽令,他舅舅祖大壽被清軍俘虜,多次寫信招降他,均不為所動。在跟隨洪承疇松杏會戰中,開戰初期還曾屢立功勞。

    就在4個月前,1643年十月,吳三桂率兵獨守寧遠孤城,面對清軍阿濟格重兵圍攻,憑堅固守,率眾血戰,成功打退清軍,創造了第三次寧遠之捷。因此,當他困守山海關,同時面對清軍和李闖的大軍,起初他選擇的是歸順大順軍。如果這個選擇得以順利實施,歷史走向就會發生大逆轉。滿清入主中原的戰略構想,將被徹底打碎。

    當時吳三桂手中的明朝軍隊50000餘人,大部分都是邊防前線的百戰精兵,戰鬥力很強。再加上山海關城高池深,炮箭充足,一向不善攻堅的清軍,想拿下山海關,就是個笑話。即使清軍不惜血本傷亡強攻硬打,京師的大順軍很快就會趕來支援,關寧鐵騎和闖軍聯手對抗清軍,即使再不行,打成平手保住山海關毫無問題。只要山海關頂住,清軍此次出征只能鎩羽而歸,想趁火打劫的美夢就此破滅。

    清軍退兵後,山海關一線將恢復到戰前態勢,雙方依舊以山海關、長城一線為臨時界限。只不過,清軍面前的對手,換成了李闖王的大順軍,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而且長城前線的軍事重鎮也全部掌握在大順軍手裡。崇禎末年,明朝內憂外患垂死掙扎,仍然能把清軍活動範圍基本遏制在長城以北,換做兵強馬壯的李闖王,應該不會更糟糕。

    只要在江山易主一片混亂的關鍵時刻,把清軍堵在關外,清軍就會錯失百年難遇的天賜良機,日後隨著大順政權的逐步穩定,雙方很可能會長期維持這種局面持續下去。清軍入關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可能性越來越小。

    歷史不能假設。李闖王的昏招連出,斷絕了吳三桂的最後希望,剃髮易服率軍降清。大明三百年江山最終落於期盼了幾十年的清朝手中。

  • 3 # 小一王二

    明末面臨的不僅僅是關外的滿清,還有李自成。

    明亡清興,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在其背後,是經濟、政治、人才的對抗。

    經濟方面,通貨膨脹嚴重,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認知水平,是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問題又很快轉化成為政治問題,明朝龐大的政府機構、軍隊等人員,都需要巨大的財政開支,朝廷沒有辦法只能想辦法節流,裁撤部門,其中就有李自成的郵政系統。

    明末,守北京城的官員一年領不到餉銀,士氣和戰鬥力差到了極點。

    挨不過的天災:水旱災害頻發,人口大量死亡,導致瘟疫橫行,人口再次大量減少。這裡我沒有提網上流行的說法叫大冰河小冰河大瘟疫小瘟疫時期,因為有人說是悖論,冰河時期只凍“明統區”不凍“滿統區”嗎?瘟疫不在滿統區傳染嗎?我曾看過一本書,是站在全球經濟角度來分析的:那就是明朝已經是全球貿易體系的一份子,決定了明朝對全球經貿體系的高度依賴。女真部落那時候貨幣化還沒實現,努爾哈赤崛起前,女真部落是用人參之類的土產換取明朝的鐵器等物品,這種初級的經濟跟經貿體系沾不上邊,影響就小。而氣候對農作物影響較大,農作物又不是女真人的主要食物來源,他們有畜牧採摘等,受到的影響也小。至於瘟疫,東北地區的嚴寒氣候阻止了瘟疫的擴散。

    至少這種說法我是相信的。

    躲不過的人禍:明末的黨爭源於萬曆年間,但到了天啟年間,黨爭主要的雙方變成了東林黨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最終閹黨幾乎將東林黨人迫害殆盡,閹黨宣告階段性勝利。而後,江南士大夫又成立復社。崇禎皇帝登基後,認為天下弊病的根源就是閹黨,清除了魏忠賢。然而跟復社所謂的清流接觸後,讓崇禎失望不已,這夥人很難駕馭,又不像想象中的純潔無私,同樣靠不住。於是崇禎朝入閣多達50人,透過不斷換人來防止朋黨做大,這導致政策沒有連貫性,官員不願實心做事,都是混日子。朝廷的低效運轉也使得人才凋零。

    我們再看回來,因為各種問題的同時發生,明朝的滅亡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明亡於政治和經濟,並非單單來自女真的威脅。而且明直接亡於李自成之手,滿清入關後還曾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去滅起義軍,一個區區吳三桂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改變不了明朝滅亡的命運。
  • 4 # 披堅執銳K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上時,大明已經算滅亡了。之後吳三桂才投降滿清,開啟山海關。

    當然了,南方還有大片的明朝疆土未失,新建南明朝廷能否打敗滿清和各地農民軍,光復北京,重新一統江山呢,大明再續國祚呢,我看未必。

    新建的南明政權內部仍然矛盾重重,不能團結一致,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戰略上居然聯合滿清圍殺農民軍,屬於重大失策。滿清才是真正的大敵,也是外族,農民軍可以安撫,然滿清狼子野心,懷有吞天之志。

    另一個方面,滿清處於國力上升期,能征善戰的大將如雲,戰略明確,君臣同心,吸引大量漢族人為其效力(大明後期政治腐敗佔了很大的原因)。大明是爛到骨子裡了(始於萬曆朝),國力一直在下滑。

    兩個政權在國力上一升一降,結局不言而喻。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只不過是加速了滿清入關的速度,加快滿清統一華夏的步伐而已。

    南明之敗,敗在大形勢,敗在黨掙,敗在內鬥,敗在漢奸太多……不過吳三桂的行為永遠掛著漢奸之名。

  • 5 # 使用者97307462415

    不能。雖然很可惜。大明末年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時候了,土地兼併,天災,起義,外有通古斯野豬皮。唯有崇禎皇帝南遷或太子成功南下才可能翻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辦公室有三個人為什麼有事領導都安排我一個人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