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浪之水4321
-
2 # 小accountant
內部鬥爭嚴重。被張遼大怕了。自己據有長江天險的優勢,沒必要去主動放棄天險優勢和身經百戰的水軍,去用騎兵去北方征戰
-
3 # 不沉的經遠
陸遜參與過北伐,不過只是作為偏師,這並不是他不想帶主力北伐,也不是他不敢,實際上陸遜對魏軍的戰績是四戰四勝。關鍵是孫權對他真的不放心,不敢把軍權完全交給他。
孫策雖然是出身江東,但是並非名門出身,在東漢這種重視出身門第的時代,他在江東並沒有什麼名氣和地位,他攻取江東純粹靠的是武力,仰仗的是他父親孫堅留下的淮泗精兵。在孫策奪取江東的過程中,江東的大部分世家都對他並不支援,只是接受了這個結果而已。東漢時期世家的勢力很大,因此孫策統治江東,重用淮泗集團和南渡北士這兩個外來群體來平衡江東世家,避免世家的力量過大,孫權繼位以後,也是基本按照這一方針用人。
而陸家早在廬江之戰就已經和孫策結仇,當時孫策奉袁術之命攻打廬江,陸遜的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堅守廬江兩年,最後廬江被攻克,陸康一個月後病死,城內陸家死了將近一半。因此陸遜雖然能力非常出色,又是孫策的女婿,但是卻並沒有得到完全信任。
東吳開始的幾個掌軍者周瑜、魯肅、呂蒙都是外來戶,呂蒙病重期間原本陸遜代理過他的職務,但是呂蒙臨死前推薦的卻是朱然接替。只是後來劉備大軍進犯,才不得不起用陸遜,但是依然並不放心。所以後來孫權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時,陸遜和諸葛瑾只有偏師萬餘人進攻襄陽。
因為孫權的猜忌,陸遜最終“不勝憤忿而卒”,也算是一個悲劇吧。
-
4 # 潘不安講究史
東吳黃武七年,公元228年,鄱陽太守周魴向曹休詐降。曹休不知真假,率步、騎十萬大軍入駐皖城接應,同時曹叡派司馬懿、賈逵兵分兩路接應。
東吳獲悉,由孫權親自到達皖口,拜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指揮對魏作戰。陸遜親自坐鎮中部,以朱桓為左翼,全琮為右翼,各統兵三萬夾擊曹休。
曹休發覺上當後,與吳軍在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決戰,結果大敗,陸遜一直追擊到夾石(今安徽桐城北),殺敵萬餘,繳獲器械無數。曹休得到賈逵接應才逃出生天,但不久發背疽而死。
另外東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孫權親起大軍十萬進駐巢湖口,準備進口合肥新城,以響應諸葛亮。陸遜和諸葛瑾領軍萬餘人進攻襄陽,俘虜斬獲千餘人。
但是,以上兩次算不算北伐還是有待商榷的,東吳和曹魏的作戰一直不像蜀漢有明確的政治口號,戰略目的。其實東吳的北伐,更多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兩方為了搶地盤你打我,我打你。所以導致歷史上也容易被人忽略。
其實這和東吳的國情也有關係。
第一、東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但這也導致了東吳想要渡過長江打曹魏也一樣難。
第二、東吳所在地區水多山多,平地上,沒有養馬場,騎兵奇缺,一旦進入平原為主的北方,將非常的被動。所以吳魏雙方雖然互有勝負,但東吳還是負多勝少,而且有數次損失慘重的大敗。
第三、東吳一直受到山越問題的困擾,想想打山越打到90歲的呂岱老將軍,就知道東吳為什麼沒有多少精力北伐了。
第四、東吳集團主要有江東地區的世家大族組成、政治複雜,孫權的統治一直是建立在和這些大地主的鬥爭和合作之上。相互之間勾心鬥角、便很難就北伐達成共識。所以歷史上東吳大規模北伐,不是孫權親自帶隊,就是權臣諸葛恪在位期間。但像諸葛恪遭受新城大敗後,很快就被誅殺了。
第五、東吳的每個世家大族都掌握有大量的私兵,這些私兵部曲也構成了吳國軍隊的主力。這就導致個每個家族都非常重視保護自己的利益,對外進攻是常常出工不出力,可一旦有好處,或者遇到外地入侵就非常的積極。
而陸遜更是出身吳中四姓“顧陸朱張”中的陸家,家族和孫權之間甚至可以說是相互猜忌的關係。所以陸遜能夠有指揮石亭之戰已經很不容易了,是不可能再真正率軍北伐的。
-
5 # 小夥論遊戲
第一。陸遜書生出身,推崇儒術。一直倡導恩施於民。孫權在耗死曹操、劉備、曹丕之後,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一心北伐,可遭到陸遜的反對。反對的理由是:曹叡選用忠良之士,寬刑法,布恩惠,薄稅省役,來取悅民心。他認為曹叡更重視民心,所以更可怕。
第二。陸家身為江東四大世族核心,在江東的還算是有些影響力。一旦孫權北伐,取得戰果,疆土擴大,就不會依靠江東世族。更何況陸家與孫家有世仇,孫權一直提防著陸遜,但孫權又苦於需要江東世族來稱帝,所以又一直提拔著陸遜。一旦北伐成功,不僅陸家,而且江東四大世族的地位與影響都會大大降低,甚至喪命。
第三。陸遜滿腦子都是儒家思想,一心想著治國安民。從無一統中原,稱霸全國的野心。戰爭勞民傷財,禍國殃民。他一直想維持穩定,故不會北伐。
第四,即使陸遜同意北伐,孫權也不會讓陸遜帶兵。一則因為世仇孫權一直提防陸遜,到還是重用了陸遜,也全是因為稱帝需要四大世家的擁護;二則因為孫權認為陸遜有點功高蓋主,而且滿朝文武都和陸遜有大大小小的親戚。孫權也曾多次不聽陸遜的諫言,吃了不少苦頭。他生怕不及時除掉陸遜,會對孫家帶來隱患。因為,當時劉禪被諸葛亮制約,曹芳被司馬懿等制約。
總結,陸遜想要維持家族勢力,不想擴大領土,削弱自己。書生出身,儒家思想,反對戰亂。孫權猜忌,終無善果。
回覆列表
首先,孫吳在軍事上的世兵制和世襲領兵制瞭解下,世兵制和世襲領兵制在增強了戰鬥力的同時,也導致兵為將領私產,是某種程度上的“家兵”,防禦外敵時尚可一心禦敵,進攻時將領們都擔心自身損失,進取不足也便可以理解。陸遜也很難驅使其他將領下死力的。當然,吳兵擅水戰不擅陸戰也限制了北伐成果。孫十萬在壽春被虐也不是一兩次…
其次,孫吳在政治上的皇權和大族的合作與鬥爭瞭解下。陸遜本人是孫策女婿,同時是江東大族陸家代表人。孫策在屠戮鎮壓江東大族時也與大族聯合,這既穩固了統治,也使孫吳皇帝只能與大族既合作又鬥爭,因為大族實力太強了(東漢建立就是先天不足,依靠大族豪強建立,只能任其發展,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把持國政便是演變,此為後話)。陸遜既被孫權依靠,又被打壓,陸遜就是被孫權不停打壓指責下鬱鬱而終,這可能不是他本人的錯,其大族身份使然。
國力的差距瞭解下,即便單單看人口,孫吳滅亡(280年)時戶口、兵員數目和晉朝數目網上是可以查到的,這些史書有記載,我寫論文的時候查過,記得蜀國滅亡(263年)時大約90萬人,兵9萬左右,大概這個數字,吳國數字記不清了但比晉少的不是一點半點。
其他原因還有很多啊,不贅述,一般將領戰術上的成功不是戰爭決定因素,綜合國力的比拼才是決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