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扶蘇有酒
-
2 # 水一白聊歷史
如果單純玩文字遊戲的話,可以說如果讓劉邦在關中稱王,就不會發生後來的楚漢戰爭了,因為封在關中的劉邦不會是漢王,而是秦王,或者是其他什麼之類的王,劉邦之所以被封為是漢王,正是因為他所獲封地是漢王而得名。
如果說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戰爭”那是一定會發生的,這跟劉邦被封在哪裡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戰爭的程序可能會有些變化而已。楚漢戰爭雖名為楚漢戰爭,其實最開始卻是以諸侯混戰開始的。因為項羽一意孤行,開歷史的倒車,將天下分封給了十八路諸侯,明為一改暴秦的統治而採用了周朝的統治王式,但是卻徒有其表,而無其裡。
周朝的統治,以仁德治國,所以當仁德之名功蓋天下之時,便可一呼百應,群起而響應,把並未衰退的商朝給滅了,但是當仁德不在之時,卻也會發生,被戎狄攻進鎬京而無諸侯相救之時,先後經歷了春秋和戰國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時期,最後被大秦一統天下,已經說明了這種鬆散的統治是無法掌控一個強大的帝國的。
而項羽以武力打天下,靠的是“槍桿子”、是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一意孤行採用分封制,只能是導致諸侯混戰的局面,再加上項羽的私心,更促使了這種表面的統一不會持久。張耳獲封中山王,而原來的趙王歇被封去了代,與張耳齊名的陳餘只有個代國國相,與此相似的,齊國被一分為三,三田分獲三王,而真正的實力派田榮卻“顆粒無收”,諸侯各歸其國後,很快,陳餘就把張耳打跑了,重新擁立趙王歇為趙王,而田榮也順利的幹掉三田,自立為齊王。暴秦雖亡,可天下依然並不太平。
而這些,與劉邦被封到關中還是漢中都沒有大的關係。
有人可能會認為,劉邦後來也封了諸侯為王,然而這裡面卻有本質的區別。
1、項羽的封王是主動的分封,而劉邦的封王更多是被迫的燕王臧荼、韓王信、九江王英布、長沙王吳芮的王都是項羽封的,不過為了拉攏戰略伙伴,劉邦依然會沿襲他們的封爵。
而齊王韓信和梁王彭越卻是因為手握重兵,劉邦為了讓他們能夠真正的為他所用,被迫封了他們的王,雖不情願,但已無法改變。
唯獨趙王張耳的情況略有不同,張耳本是項羽封的常山王,卻被陳餘打跑了,後來劉邦派韓信幫助張耳復國,擊敗陳餘和趙王歇,收穫趙地。韓信上書,封張耳為趙王,劉邦同意的。張耳與劉邦還有另一層關係,當初劉邦做過張耳的門客,張耳於劉邦有智遇之恩,屬舊相識,他們還有個共同的偶像信陵君。正是因為這一層關係,劉邦後來還將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了張耳的兒子張敖。
2、劉邦“白馬之盟”劉邦很快就意識到了項羽這個方法行不通,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貴族後裔為王,而被張良直接給否決了,後來劉邦還將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的異姓王一一剪除,而且還出了一個“白馬之盟”——異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
雖然後來呂后掌權時,曾封過諸呂為王,但是此後的西漢近兩百年間,再無異姓為王者。
-
3 # 東野洛
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是楚懷王之約,劉邦項羽等人共同遵守的約定。如果按這個約定,先入關中進入咸陽宮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的是劉邦的軍隊。劉邦接受謀生建議,約法三章,嚴格控制軍隊紀律,深得關中百姓民心。而後到咸陽的項羽軍隊晚了劉邦一步,卻後來居上。劉邦的軍隊集結在咸陽城外的鴻門等待後來的項羽軍隊。項羽謀士范增力勸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可項羽卻在關鍵時刻動了婦人之仁,損失了除掉劉邦的最佳時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關鍵時刻樊噲解救了危機,劉邦獲救。
後來,項羽在關中自封為西楚霸王,大封天下諸侯,劉邦被封為漢中王。然後火燒咸陽宮,阿房宮後回到了西楚都城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漢中與關中有秦嶺天險相隔,加上關中三個投降的秦將防備劉邦的威脅。而劉邦卻憑藉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之計,瞞天過海,突入關中,著實讓彭城的項羽吃驚不小。下面的故事就是楚漢相爭的故事了!
-
4 # 國史記聞
假如項羽依照楚懷王之約,將率先入關的劉邦封為關中王,那麼楚漢戰爭當然還會爆發,原因有四:
第一、項羽雖然分封了十八路諸侯,但是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有多位得到分封的諸侯王和有功卻未得到分封的義軍首領都對這次分封有著很大的意見。所以,率先起來反抗項羽的是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同時,各路諸侯之間也開始爆發兼併戰爭,比如燕王臧荼誅殺了原來的燕王韓廣(他被項羽封為遼東王但拒絕離開燕國)。漢王劉邦還定三秦是在其他義軍群起反抗項羽之後。
第二、項羽未能鞏固和擴大勝利。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就已經闡述過這個觀點,即項羽在已經成為天下義軍的帶頭人之後,放棄了定都關中而選擇了衣錦還鄉,讓他失去了“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的優勢條件,即未能鞏固勝利。另一方面,項羽在滅秦之後大規模分封諸侯而不是維持或者減少諸侯王的數量,這就讓他措施了擴大勝利的機會,最終結果就是諸侯王越多,項羽的敵對勢力就越多。
第三、即便是劉邦被封為關中王,但他從入主咸陽之後便與百姓約法三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他的野心是壓不住的,他不會甘心取得區域性勝利而止步,就像是後來楚漢約定以鴻溝為界、各自撤兵之後,劉邦立即毀約突襲項羽。
第四、就算是劉邦沒有與項羽爭衡天下的企圖,但他也攔不住想裂土封王的部下。就好比後世的宋太祖趙匡胤一樣,其部下在亂世中有著一個幾乎沒有政治能力的皇帝,肯定希望自己的直接領導能夠帶著他們過好日子,所以,“陳橋兵變”未嘗不是出自趙匡胤麾下官員的策劃。
回覆列表
這事不好說,劉邦曾經見過一次秦始皇,發出:“大丈夫當如此也”的豪言壯語,不知道是發自內心,還是一句玩笑話,這也不能夠推斷,就是劉邦爭天下的理由。
項羽分封諸侯時,劉邦已50多歲的年紀了,在古代這就是一個老頭了。如果封成關中王,以他的歲數,多半也是想安享晚年吧,看後來鴻溝劃界的時候,劉邦表現出很不耐煩樣子,想趕緊結束楚漢之爭吧,人一上了歲數,就不想折騰。
我相信劉邦一開始,只是想奪取三秦關中之地,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項羽收拾完齊國,肯定會來收拾關中的,這個楚漢之爭,是被逼的。
假如一開始就封成關中王,也有機率沒有作為。
話又說回來,如果要按當時天下的形勢,秦始皇創造出的一套藍本,多半會成為主流,有點頭腦的人,都會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當時劉邦手下人才濟濟,肯定是有想法的,不會想不到這一點,統一勢在必行。
歷史沒有假如,這樣的問題只能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