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使者正因為自己的傑出而成為曹操的心腹大患。
曹操的主要敵人是南方的孫權、西南方的劉備。要對付孫劉,曹操必須要有穩固的後方。東漢末年,南匈奴雖然早已臣服於中原王朝,但內心並不安分。一旦中原有變,他們還是想有所作為的。後來的西晉就是終結於一個名叫劉淵的匈奴人。
此匈奴使者竟然能看穿假魏王僅有外在的儒雅風采,而“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這真是超凡的洞察力。匈奴有這樣的人傑,曹操在和孫劉的爭鬥中就會擔心匈奴會在後方給自己製作麻煩,甚至擔心匈奴會和孫劉聯盟,共同對付自己。曹操在消滅最強大的異族烏桓後,匈奴再次成為北方最大的威脅。因此殺死豪傑級別的匈奴使者符合曹操弱匈的戰略。
這位匈奴使者的悲劇就怪自己太傑出了,以致於成了一代奸雄的心腹大患。
2.曹操因匈奴使者的傑出而使“雄遠國”的戰略設想落空。
從《世說新語》的描述來看,曹操讓崔季珪代替自己,是因為自己的“形陋”,不足於“雄願遠國”——震懾遠方的匈奴。沒想到,眼力非凡的匈奴使者誤以為,魏王只是外在的“雅望非常”,不是英雄。中原王朝的真英雄卻淪落成一個“床頭捉刀人”——侍衛。這一次外交活動給匈奴傳達的資訊是魏王不是英雄,中原王朝的英雄大材小用,英雄無永無之地。曹操弄巧成拙,“雄遠國”的戰略設想落空。要消除這些不利影響,曹操的唯一做法似乎只能是殺掉這個匈奴使者。
如此看來,匈奴使者必須得成為犧牲者,因為他面對的是一代奸雄曹操。
這個故事似乎印證了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李康在《運命論》中所寫道的:
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鑑不遠,覆車繼軌 。
.匈奴使者正因為自己的傑出而成為曹操的心腹大患。
曹操的主要敵人是南方的孫權、西南方的劉備。要對付孫劉,曹操必須要有穩固的後方。東漢末年,南匈奴雖然早已臣服於中原王朝,但內心並不安分。一旦中原有變,他們還是想有所作為的。後來的西晉就是終結於一個名叫劉淵的匈奴人。
此匈奴使者竟然能看穿假魏王僅有外在的儒雅風采,而“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這真是超凡的洞察力。匈奴有這樣的人傑,曹操在和孫劉的爭鬥中就會擔心匈奴會在後方給自己製作麻煩,甚至擔心匈奴會和孫劉聯盟,共同對付自己。曹操在消滅最強大的異族烏桓後,匈奴再次成為北方最大的威脅。因此殺死豪傑級別的匈奴使者符合曹操弱匈的戰略。
這位匈奴使者的悲劇就怪自己太傑出了,以致於成了一代奸雄的心腹大患。
2.曹操因匈奴使者的傑出而使“雄遠國”的戰略設想落空。
從《世說新語》的描述來看,曹操讓崔季珪代替自己,是因為自己的“形陋”,不足於“雄願遠國”——震懾遠方的匈奴。沒想到,眼力非凡的匈奴使者誤以為,魏王只是外在的“雅望非常”,不是英雄。中原王朝的真英雄卻淪落成一個“床頭捉刀人”——侍衛。這一次外交活動給匈奴傳達的資訊是魏王不是英雄,中原王朝的英雄大材小用,英雄無永無之地。曹操弄巧成拙,“雄遠國”的戰略設想落空。要消除這些不利影響,曹操的唯一做法似乎只能是殺掉這個匈奴使者。
如此看來,匈奴使者必須得成為犧牲者,因為他面對的是一代奸雄曹操。
這個故事似乎印證了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李康在《運命論》中所寫道的:
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鑑不遠,覆車繼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