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豆豆影片

    這段時間,美國跟很多國家都發生了貿易摩擦,除了中國,還有墨西哥、日本、法國。美國那麼大體量的國家,發起貿易挑戰,讓所有人都覺得很頭疼。

    我最近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講的是上個世紀日本如何應對跟美國的貿易摩擦。

    我推薦這篇文章的原因,並不是想帶你看日本如何跟美國打貿易戰。因為我們都知道,這場貿易戰的最終結局,是日本經濟遭受了重創,陷入了失落的二十年。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有一件事做得特別成功,就是實現了產業升級——日本從重工業還有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走向了高階產業。

    一說到當年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摩擦,很多人都會想到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議”。當時,日本迫於美國的壓力,讓日元強行升值。

    不過,這件事雖然是日本和美國貿易衝突裡面的關鍵節點,但其實美國對日本的貿易打壓早在50年代就開始了。

    最早,美國針對的是日本的紡織業。1955年爆發了一個特別有名的事件,叫做“一美元女士襯衫事件”,這件事可以說是日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索。

    在日本襯衫的低價衝擊下,美國本土的紡織業遭到了重創,有很多的中小企業相繼倒閉。你肯定聽說過股神巴菲特——按說他的投資眼光是非常精準的。可就算再精準,他當時投資的一家紡織廠,最後也沒逃過倒閉的命運。

    美國紡織業的工會肯定不幹啊,於是發起了“反傾銷”的運動,要求政府限制日本紡織品的進口。後來,日本為了保命主動做了讓步,簽署了一份自願出口限制的協議。

    不過,這僅僅是貿易摩擦的開始。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美國的打壓逐漸變得更頻繁了。60年代,打壓日本的鋼鐵產業。70年代,打壓彩電和汽車產業。到了80年代,又打壓半導體和電信產業。

    這段時間裡,發生過很多特別轟動的事兒。比如,1982年6月,六名日立高管被FBI逮捕,被指控涉嫌竊取IBM技術。1987年,美國政府禁止日本富士通收購一家叫Fairchild的計算機公司,即使這家公司當時實際上屬於法華人。

    所以你看,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美國不斷地找日本的麻煩,日本每崛起一個行業,美國就緊跟著打壓。

    那當時,日本是怎麼應對的呢?“正解局”的這篇文章,分享了這麼幾個策略:

    第一個策略,作者稱之為“且退且戰”。什麼意思呢?首先,對於那些已經被限制的產業,日本選擇了主動讓步,暫緩和美國之間的衝突。在這40年間,日本跟美國簽了好幾個自願限制出口的協議。

    不過讓步其實是為了贏得喘息的機會,讓那些受限制的企業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就拿紡織業來舉個例子吧。1955年出了“一美元女士襯衫事件”之後,日本在1956年就自願對紡織業做了出口限制。但是不久後,日本紡織業就開始悄悄瞄準當時紡織領域的高科技,也就是最先進的紡織產品——碳素纖維。

    碳素纖維又被稱為“黑色黃金”,這種纖維的特點是比普通纖維強度大很多,而且還耐腐蝕、耐高溫,所以可以用來製作防彈衣這樣的軍用產品,甚至可以用在航空航天領域,比如造飛機。在60年代,美國的碳素纖維技術已經發展了10年,在市場上佔有霸主地位的是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產品。

    在日本政府的支援下,日本企業開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發。到了1969年終於有了突破,研發出了一種高效能的碳素纖維材料。從那時候起,日本的東麗公司就依靠這個技術不斷髮展,到現在仍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牢牢佔據著全球碳素纖維市場份額的第一名。東麗公司現在也是波音公司最穩定、最主要的供貨商。

    所以你看,美國製裁日本的成本優勢,這件事恰恰成了日本的動力,把成本優勢升級成為技術優勢。這不僅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也幫助日本重新掌控對外貿易的主動權。

    好,這是日本的第一個策略:且退且戰。且退且戰,針對的是那些已經被限制的產業。雖然能找到突破口,但是這些產業可以迂迴的空間畢竟有限。所以日本政府採取的第二個策略是順勢而為,乾脆去找其他的增長點。

    在70年代,日本跟美國的摩擦主要集中在家電、鋼鐵、汽車領域。就在這個時間點,日本開始大力發展半導體、資訊產業。

    本來,日本的半導體技術是落後於美國的。不過從7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政府開始實施一個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創新專案。這個專案聚集了日立、三菱、東芝、富士通、日本電器五家大公司,投入了700多億日元的鉅額研發經費。這五家公司平時本來是互相競爭的,但是這時候所有人都統一了目標,就是要在半導體的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

    結果,在短短4年裡,這個專案就取得了1000多項專利。日本搶佔了晶片市場,在微電子領域的技術趕上了美國。到了80年代末,日本晶片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53%,而美國僅僅37%。

    在1978年,日本還推出了一條資訊產業振興的臨時措施法,聚焦電子計算機、高精度裝備、知識產業。這些領域的公司,不僅有政府專項資金,還有稅收和金融優惠。隨著資訊產業的發展,也湧現了一大批你現在耳熟能詳的公司,比如索尼、夏普等等。

    好,這是日本的第二個策略,順勢而為,鼓勵創新。日本還有第三個策略,迂迴作戰。這指的是,日本公司開始走國際化的路線。

    不過這裡的“國際化”,說的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到其他國家去開拓市場。而是說,日本開始在其他國家投產建廠,把其他國家變成了日本產品的出口加工地。

    這裡面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日本在美國的動作。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汽車製造商開始開始大規模向美國直接投資。像本田、日產、馬自達、三菱、富士重工等等,這些汽車公司都相繼到美國建廠,投資當地的研發機構。

    好了,總結一下。今天,我和你分享了日本在上個世紀如何應對美國的貿易打壓。倒不是說,日本的策略有多高明,因為很多策略其實都是無奈之舉。但是,我認為日本值得佩服的地方在於,不管對手怎麼打擊,他們始終錨定同一個目標,就是要實現產業升級。

    回看這40年,你會發現,日本的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5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支柱還是重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靠的主要是成本優勢。到了80年代末,高階製造業已經成為了日本經濟的重要支柱,技術優勢成了日本企業的殺手鐧。如果只看經濟增長的結果,那麼日本是輸了。但如果看產業轉型的結果,你就會看到故事的另外一面。

    日本的經驗,我覺得在生活中也特別有借鑑意義。面對一個突發事件,或者重大挑戰,怎麼才能不亂陣腳呢?方法很簡單,就是錨定自己設定的目標。無論別人怎麼擾亂你,都不要把視線從那個目標上挪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盛世深山清修亂世下山除暴安良的道門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