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執筆談風雲
-
2 # 不重名娛樂
娛樂至死的節目是商業利益下的產物
現如今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各種娛樂綜藝節目充斥電視熒屏和各大影片網站,因為人們看到了各類綜藝真人秀節目所帶來的商機。
因為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比較大,所以比較活潑搞笑有看點的節目相對一些比較嚴肅的新聞節目更能夠讓人感到輕鬆,搏自己一笑。
大多數的娛樂綜藝節目都是請有話題自帶光環的明星參加,比如近些年的《奔跑吧兄弟》,有鄧超,baby,鹿晗等;還有親子類的節目《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爸爸回來了》;做飯的節目《嚮往的生活》,《哈哈農夫》,《野生廚房》;夫妻真人秀《妻子的浪漫旅行》等
這些綜藝性的節目成本投入不高,大多都用在明星出場費上,僅僅靠玩玩遊戲,做做飯,出去旅旅遊就能收穫大批的受眾,還能為明星增粉不少。
從這些綜藝性的節目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的節目都是出自湖南衛視,不得不說湖南衛視的娛樂節目營銷確實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但是電視節目的過分娛樂化對我們的大眾來講不是有利的,它會使大眾逐漸地喪失自己的審美和文化水平得不到提高,單純追求娛樂。
所以在當下追求娛樂至死節目的過分氾濫下,我們要保有對於知識文化的敬畏,在娛樂的同時追求自身素養的提升,而不是被娛樂所束縛,在哈哈大笑中迷失了自己。
-
3 # 小城工犟
有一句話說得好:娛樂至死的節目宣揚的其實是一種奶嘴文化,讓人在娛樂中麻痺自己,使人玩物喪志,失去基本的判斷力。
其實大家在生活中,能娛樂至死的節目,大多數是醜態百出的節目。
要麼就是從形體上極盡誇張之能是,誇大人們身上的弱點,讓它成為笑點,滿足人們的低階趣味,更有甚者,拿殘疾人的殘障作為取悅觀眾的包袱。
要麼在語言上毫無遮擋,亂說一通,以調侃諷刺的取樂,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語不驚人死不休。
前不久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娛樂至死其實是西方國家為我們量身打造的一種武器,目的是我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忘掉我們生活的初心,所以一定要警惕這種現象。
-
4 # 柳上惠人生幾何
我覺得這是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狀況造成的,娛樂的節目有收視率,有收視率廣告商喜歡啊,不愁推銷廣告獲取廣告收入,還可以賣給各大影片網站又是一筆收入,現在製作節目肯定有成本核算,並且都是製作團隊製作的節目,他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掙錢,沒有收入的節目誰會做,宣傳正能量的節目大概估計只有政府出資了!
同時,現階段的社會底層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都大,一些說教的東西這些年青一代不喜歡,很難接受,空餘時間只想放鬆快樂,娛樂的節目能愉悅心情,是年青一代喜歡的娛樂方式,迎合年輕人心態和喜好,同時能植入或者直接展示適合年輕人的產品宣傳,所以這類節目層出不窮。追求經濟效益,只要不違反國家法規法律,無可厚非吧!
不過,有部分節目過分炒作明星選手的話題度,專門找一些有話題度的明星選手參加節目,博眼球,搶流量,打擦邊球,並且樂此不疲,每一季的節目都要故意找幾個熱點話題來炒作一番,就像《演員的誕生》,話題度不斷,變相炒熱了節目,達到了節目製作方的目的,節目增加了收視率,製作方賺足了腰包。《聲臨其境》也存在著抓流量引話題,炒作節目,第一季請來了王源,走流量,第二季請來了迪麗熱巴,流量加話題度,不管觀眾如何看和討論,一切都是為了節目熱度經濟利益。
有深度的人看《朗讀者》,《見字如面》,《詩詞大會》,《藝術人生》......愛熱鬧的觀眾看看《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其實呢,不管什麼節目,都是一些明星名人參與其中,普通大眾能直接參與的節目實在是太少了,我覺得這方面大家就不要罵山東臺《我是大明星》了,再怎麼出醜,那也是老百姓直接參與的節目!
-
5 # 剝繭終成蝶
現在社會是資訊高速發展的時代,各種網路渠道的發展導致了各大製片人不得不靠 炒作 來增加話題從而提升收視率。其實還是希望迴歸本質 就如同最初的最強大腦 開始的時候很喜歡蔣老師別出心裁,學院風格的主持 現在加入娛樂炒作的氣氛之後感覺變質了。
回覆列表
純屬個人觀點:
我身邊上一輩的人,都喜歡看電視,他們最喜歡的節目是調解節目和法律節目,調解家庭糾紛、宣傳法律知識,在我看來,那些不是娛樂節目,但很多長輩炒雞愛看,小三、分財產、子女不孝、婆媳、離婚………這類非娛樂節目的人氣超高,還有法律類節目。年輕人,你們怎麼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就提出了“娛樂至死”這一概念。這一觀點認為,現實社會的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會逐漸成為娛樂的附庸。如果人人奉行娛樂至死,終將導致精神世界的消亡和空虛。
明星賺錢太容易,花錢也如流水。以前的戲子是最下層的職業,現如今卻都身處上流社會,一副尊貴模樣。很多企業不是用優秀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而是花大把的錢請各路明星代言,我只想稱之為腦殘粉經濟。如此惡性迴圈,國家發展速度只會衰退,民眾不思進取。
越來越多的人想去做明星,直播平臺便成了風口。這些人擠破了腦袋往裡進,大部分卻因不是科班出身,也不具備拿得出手的才藝。只會理由一些秀下限的節目吸引眼球,欺騙的也是一些沒有文化的人送禮物,甚至欺騙一些年齡尚小的孩子。
明星帶給了社會什麼,影視行業一年要拍上千萬部作品,卻都只是快消圈錢的工具,真正佳作猶如鳳毛麟角。甚有太多粗製濫造的網劇流入市面,沒有劇本,就把優秀的影視劇一再翻拍,把各流網路小說改編。莫言多少年磨一劍為中國拿到了諾貝爾獎,唐家三少卻連登作家富豪榜。
從現實來看,現在的各類綜藝節目、熱點新聞確實存在這樣的傾向。要知道,媒介是社會公器,除了娛樂大眾,更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一檔優秀的節目,除了要會抓住眼球,更要以傳達真善美為己任。這一過程,是逐利的過程,也是不斷構建自身形象的過程。否則,不計手段一味賺錢,與黑心商人何異?這樣的平臺,又豈能期待長久生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怎麼做?就是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方面,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節目受到社會的 一致好評,就是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