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天感覺是在被迫作工程,導師也沒有給出明確地指導,研究的氛圍也沒有。而安排的工程任務卻很雜,這樣怎麼辦呢?是退學還是忍受?
6
回覆列表
  • 1 # 李同歸

    中科院讀研讀不下去了,該怎麼辦?

    題主提供的資訊比較有限,沒有交代自己的本科經歷、考研背景、目前是碩士還是博士,是專業碩士還是學術碩士,讀幾年級等基本資訊。從簡單描述中,似乎應該可以推斷為碩士一年級階段。而有這種感覺的學生應該不在少數,因此,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想必也能使很多處於這個階段的同學們有所啟發。

    考研究生的初衷是什麼?

    這兩年,“不忘初心”成了一個高頻詞,但估計真正知道自己奮鬥的“初心”研究生並不多。

    大學本科畢業後,為什麼要考研究生?

    因為題主沒有交代這方面的資訊,所以,不知道題主的具體“初心”。但是,能夠考生中科院的研究生,一定是在本科階段非常優秀,非常努力才會有這個良好結果的吧。要知道,考上研究生的畢竟只是少數,被中科院錄取的應該都是龍中人鳳啊。

    原因很簡單,研究生(Postgradu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種學歷,一般由擁有碩士點、博士點的普通高等學校和研究生培養資格的科研機構開展,以研究生為最高學歷。目前在中國,按照專業和用途的不同,碩士又分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而學術型碩士是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將來的就職傾向多是研究型機構,比如大學或者科研院所;專業碩士以就業為導向,將來的就職傾向多為企事業單位,不一定以學術研究為主了。

    因此,如果沒有對學術研究感興趣為基本出發點,盲目地報考研究生,或者僅僅是為了逃避“本科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而上研究生的話,你會覺得在研究生階段學習是非常痛苦的一個過程。從題主提供的資訊中,“導師也沒有給出明確地指導”來看,題主應該還是有比較強烈的學術研究的意願,以及向從事科研的強烈動機的。

    那麼,題主還是覺得“讀不下去了”,是什麼原因呢?下面還是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層面進行簡單地探討。

    大學與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差異

    導致題主“讀不下去了”的可能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是中科院與大學的研究生培養方式的不同!題主可能比較習慣於原來本科時大學的氛圍,在一般綜合性大學,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之間的社團活動,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等等,都比較頻繁。即使是在研究生階段,每日的上課,實驗都實在校園內進行的,你可以混跡在多個實驗室裡,尋找你熟悉的老師或者同學,幫你排憂解難,甚至可以像本科生一樣去蹭自己喜歡聽的課程。因此,感覺在大學裡讀研究生似乎收貨更大,接觸面更廣,可以學習以及想要學習的東西都比較多。尤其是學校裡常常會有各個院系邀請的、吸引力超強的、豐富多彩的講座,這些讓學生們往往能夠有更廣闊的視野,接觸到更新鮮有趣的話題,從而拓展你的研究思路。

    在中科院系統內部則有比較大的差異。如果是比較大一點的研究所,其研究生培養體系以及上課的師資等,都和一般的綜合性大學差不多,應該也能很快的適應。但是多數研究所裡,是透過參與導師的課題中,來進行學習和成長的。在科研院所裡的導師,通常是以做課題為主,沒有像大學裡做研究的導師那樣有較多的教學任務,因此,及早參與到導師的課題中去,儘快尋找到你的興趣點,跟導師磨合出一個雙方都認可的課題,這是在研究生開題前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在科研院所,學生們除了第一年在研究生院裡能夠像大學一樣上課之外,大多數時間都是處於“自由”探索階段。題主的那種“導師也沒有給出明確地指導,研究的氛圍也沒有”的感覺,通常是這個階段最容易產生的感覺了!然而,這個階段又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如果什麼事情,都是導師幫你規劃,設計好了,你真的就淪落到一個“打工仔”的地步了。因為科學研究,需要有內生的動機,需要你自己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而要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你有一段較長時間的自由摸索階段。

    自我效能感:你是做科研的料嗎?

    接下來,我們分析下題主“讀不下去了”的可能的內在因素。讓題主產生這種想法的內在因素實在太多了,除了很多答主已經提到的個人職業規劃、人格特質等等因素之外,這裡只是從心理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入手進行簡單分析。

    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個人行動控制的知覺或信念。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感覺、思維和行動上都各不相同。注意,這裡我們提到的自我效能感,並不是指個人的真實能力,而是個人衡量、評估自身能力後得到的綜合資訊結果,是一種主觀感覺。就感覺層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鬱、焦慮和無助相聯絡。具體到這個問題上,就是題主是否覺得“自己真的是做科研的料”。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成敗經驗。一般而言,成功的經驗能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經驗。人們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會對自我效能感產生重要影響。言語勸說。言語勸說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勸說的效果會更好;情緒反應和生理狀態。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心身反應、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情境條件。不同環境提供給人們的資訊是大不一樣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難以適應和控制。當一個人進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強度就會降低。

    因此,結合這些因素,可以簡單看看題主在中科院的這段時間裡的經歷,使得自己的自傲效能感在降低,從而產生焦慮、緊張和無助感,當然也有可能會有少許抑鬱成分,

    應該怎麼辦呢?是退學還是忍受?

    這個問題的選擇,最終的決定權當然在題主手裡。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還沒有到需要退學的地步。那麼,需要忍受嗎?

    答案是:NO。你不需要忍受,而應該是享受!

    重要的是,真正迴歸到“不忘初心”,題主更多地應該是把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去享受做科研的樂趣。一旦你靜下心來,你會發現,其實在別人眼裡非常枯燥的研究會帶給你許多的快樂。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學會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你需要學會跟導師進行良好的、有效的溝通;

    你需要學會適應不同的環境;

    你需要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

    要堅信,科學研究是沒有平坦的大道的,你遭受的每一個挫折,都是你邁向成功的一步臺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門吸怎麼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