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是南北朝時期的高僧,在他完成西行之路時,已經七十二歲了。比起後來的大一統時代(唐朝時期)更年輕和更有名的兩位西行高僧玄奘和義淨,他出發時的年紀要大得多。 玄奘和義淨都是在他們壯年時出發,並在五十歲之前完成了他們各自的西行之路。 法顯的故事有著更加獨特和令人回味的思考空間。對現代人而言,最大的啟示莫過於:從四十歲看,七十歲才是人生的巔峰。
如此高齡,法顯為何並且能夠西行,讓我慢慢道來。
1.四十年的專注修行:家鄉時期
永和是晉穆帝司馬聃(東晉)的第一個年號。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北方的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正式稱帝,年號元璽,定都鄴城。國勢進入鼎盛時期,與南方的東晉和關中的前秦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南方東晉的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也就是北方前燕的元璽四年,那年法顯已經十五歲了,卻已經是一個出家十二年的佛家弟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他出生在前燕平陽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縣西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公元340年)。由於前面的三位兄長都是幼年早亡,他的父親害怕他也會有同樣的厄運,便在他三歲時就將其送至附近的仙堂寺出家成為沙彌。原本體弱多病的法顯在寺廟裡意外地變得強壯起來,一直好好地活著。
公元355年的秋天,正是農忙之際。對仙堂寺的沙彌們來說,這也是一個繁忙的季節。因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和尚們也必須透過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維持生計。 一天,當法顯與他的數十位師兄弟們在寺廟附近的農田裡收稻子的時候,一群飢餓的強盜突然闖入。他們看上去像是烏合之眾,男女老少都有,手裡抄著不同的傢伙。 但多日的飢餓,讓他們展示著人性中最窮兇極惡的一面。老老實實的沙彌們哪見過這樣的陣勢,一個個丟下手中的農具,四散奔逃。只怕跑地慢了,丟了性命。 奇怪的是,十五歲的法顯一直站在原地,呆呆地注視著衝到自己面前開始搶糧食的強盜們。強盜們一看只剩下他一個人孤零零站在哪裡,以為他膽小,嚇呆了。便只顧著自己悶頭搶糧食,沒有人關注著法顯的存在。 看見強盜們搶得差不多了,法顯雙手合十,在夕陽的餘光下高聲喝道:“如果你們需要這些糧食,就請隨便拿吧,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但是我要告訴你們,正是你們過去不做佈施,所以現在才陷入了飢餓和貧困。你們又來搶劫,來世恐怕要遭受更多的苦難。我為你們的將來擔憂,才告訴你們這些。”法顯非常平靜地說完了這些話,然後就從容地轉身離開了。 不少強盜停下了手裡的活,看著他的身影,呆住了,竟然放棄搶劫,空手離開了。 當時逃到遠處觀望著整個過程的沙彌們無不佩服法顯當時的勇敢和氣魄,對他刮目相看。 史籍中對法顯四十歲之前的描述非常簡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家鄉嚴格修行了三十多年,直到快四十歲時才前往當時的佛教中心長安繼續精進。
2.二十年的持續精進:長安時期
為什麼要去長安?這不僅僅是因為長安是當時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前輩道安法師剛剛花費近八年時間在前秦皇帝的支援下組織巨大人力物力翻譯出來的大量佛家律藏經文(從西域傳入的)。全面學習和理解當時在中國最新和最完備的佛家原典是法顯在長安一待就是近二十年的關鍵動力。 可是在長安學習了近二十年之後, 他發現當時佛家戒律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缺失與不足,這會對中土僧眾們未來的修行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和隱患。 當時有一個特別反面的例子。 後燕(繼承前燕與西燕衣缽的北朝國家)頗受教徒和信眾敬仰的一位高僧法長,在公元390年吳柱叛亂期間,被莫名奇妙地擁立為為天子。在他的號召下,吳柱裹挾了十萬多佛家信徒作亂。僧團戒律的不足是造成此等惡果的重要原因。 為了杜絕此類惡果並更好地教化中土的僧眾,法顯在他五十九歲那年(東晉隆安三年,即公元399年),下定決心,與其坐等律藏東傳,不如自己去取,開始了自己西行求取佛家律藏原本的漫長旅程。
3.東晉隆安四年:用十七天渡過千里無人區
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法顯六十歲。一年前的三月,他與三位西行同道從長安出發,到達西秦(北方十六國之一)的都城金城(今甘肅蘭州市)。休整一段時間後,繼續西行,到達南涼的都城西平(今青海省西寧市)。然後翻越養樓山,到達了正處於動亂中的張掖鎮,又碰上了幾位西行求法的同道,西行的隊伍最終擴大為十人。 由張掖鎮出發前進至敦煌,西行小分隊意外地碰到了敦煌太守李暠的幫助。 那年,李暠剛剛建立了以敦煌為中心的西涼政權。這裡八卦一下,這位李暠自稱是西漢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幾百年後,唐高祖李淵則自稱是李暠的六世孫。 這樣算來,主動資助西行小分隊繼續西行的李暠可以說是法顯在西行過程中得到的唯一官方贊助了。 從敦煌往西,就是法顯西行小分隊的第一個巨大考驗:千里沙河。
當時的沙河,指得是敦煌以西至鄯善國(古Murano)之間的沙漠地帶,它的另一個名字叫“白龍堆沙漠”。據季羨林先生考證,沙河(白龍堆沙漠)就是今天新疆著名的綿延一千五百里的“無人區”塔克拉瑪干沙漠。
法顯後來在《佛國記》中回憶這段經歷。反覆誦讀下面這段文字,給人一種烈日當空下後背發涼的感覺。
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
用今天的話來說:沙河之中經常有惡鬼橫行,熱風肆虐(惡鬼可能是法顯等人對沙漠風暴的誇張說法或是流行於當地的傳說)。行人如果不幸遇到,就必死無疑,沒有人能夠倖免。沙漠之中,天空沒有飛鳥,地上沒有走獸。極目四望,想要尋找走出去的路徑,卻根本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參照。只有以近處堆起的死人枯骨,可以作為我們行路的標記。 法顯小分隊最後花了十七個日日夜夜在沒有一人掉隊的情況下渡過了這片恐怖的千里無人區。 雖然有運氣的成分,但還有一個不引人注意的秘密在後面,那就是:夏坐。
所謂夏坐,是指嚴格遵守戒律的佛教徒在每年夏季室內進行的坐禪靜修,古代中國及日本的佛教徒一般會選擇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坐禪靜修期。 如果條件不好的話,大自然山洞中也是可以的。 由於法顯和他的小分隊成員都是佛家中的戒律派,不僅年輕時遵守,在西行的前兩年的夏季,分別在金城與張掖鎮也都完成了夏坐,得到了很好的身心鍛鍊與休整。他們中年紀最大的法顯雖已六十高齡,但體格強健,心裡素質極高,這是他們可以安然渡過千里沙河的最大內因。
法顯是南北朝時期的高僧,在他完成西行之路時,已經七十二歲了。比起後來的大一統時代(唐朝時期)更年輕和更有名的兩位西行高僧玄奘和義淨,他出發時的年紀要大得多。 玄奘和義淨都是在他們壯年時出發,並在五十歲之前完成了他們各自的西行之路。 法顯的故事有著更加獨特和令人回味的思考空間。對現代人而言,最大的啟示莫過於:從四十歲看,七十歲才是人生的巔峰。
如此高齡,法顯為何並且能夠西行,讓我慢慢道來。
1.四十年的專注修行:家鄉時期
永和是晉穆帝司馬聃(東晉)的第一個年號。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北方的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正式稱帝,年號元璽,定都鄴城。國勢進入鼎盛時期,與南方的東晉和關中的前秦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南方東晉的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也就是北方前燕的元璽四年,那年法顯已經十五歲了,卻已經是一個出家十二年的佛家弟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他出生在前燕平陽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縣西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公元340年)。由於前面的三位兄長都是幼年早亡,他的父親害怕他也會有同樣的厄運,便在他三歲時就將其送至附近的仙堂寺出家成為沙彌。原本體弱多病的法顯在寺廟裡意外地變得強壯起來,一直好好地活著。
公元355年的秋天,正是農忙之際。對仙堂寺的沙彌們來說,這也是一個繁忙的季節。因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和尚們也必須透過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維持生計。 一天,當法顯與他的數十位師兄弟們在寺廟附近的農田裡收稻子的時候,一群飢餓的強盜突然闖入。他們看上去像是烏合之眾,男女老少都有,手裡抄著不同的傢伙。 但多日的飢餓,讓他們展示著人性中最窮兇極惡的一面。老老實實的沙彌們哪見過這樣的陣勢,一個個丟下手中的農具,四散奔逃。只怕跑地慢了,丟了性命。 奇怪的是,十五歲的法顯一直站在原地,呆呆地注視著衝到自己面前開始搶糧食的強盜們。強盜們一看只剩下他一個人孤零零站在哪裡,以為他膽小,嚇呆了。便只顧著自己悶頭搶糧食,沒有人關注著法顯的存在。 看見強盜們搶得差不多了,法顯雙手合十,在夕陽的餘光下高聲喝道:“如果你們需要這些糧食,就請隨便拿吧,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但是我要告訴你們,正是你們過去不做佈施,所以現在才陷入了飢餓和貧困。你們又來搶劫,來世恐怕要遭受更多的苦難。我為你們的將來擔憂,才告訴你們這些。”法顯非常平靜地說完了這些話,然後就從容地轉身離開了。 不少強盜停下了手裡的活,看著他的身影,呆住了,竟然放棄搶劫,空手離開了。 當時逃到遠處觀望著整個過程的沙彌們無不佩服法顯當時的勇敢和氣魄,對他刮目相看。 史籍中對法顯四十歲之前的描述非常簡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家鄉嚴格修行了三十多年,直到快四十歲時才前往當時的佛教中心長安繼續精進。
2.二十年的持續精進:長安時期
為什麼要去長安?這不僅僅是因為長安是當時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前輩道安法師剛剛花費近八年時間在前秦皇帝的支援下組織巨大人力物力翻譯出來的大量佛家律藏經文(從西域傳入的)。全面學習和理解當時在中國最新和最完備的佛家原典是法顯在長安一待就是近二十年的關鍵動力。 可是在長安學習了近二十年之後, 他發現當時佛家戒律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缺失與不足,這會對中土僧眾們未來的修行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和隱患。 當時有一個特別反面的例子。 後燕(繼承前燕與西燕衣缽的北朝國家)頗受教徒和信眾敬仰的一位高僧法長,在公元390年吳柱叛亂期間,被莫名奇妙地擁立為為天子。在他的號召下,吳柱裹挾了十萬多佛家信徒作亂。僧團戒律的不足是造成此等惡果的重要原因。 為了杜絕此類惡果並更好地教化中土的僧眾,法顯在他五十九歲那年(東晉隆安三年,即公元399年),下定決心,與其坐等律藏東傳,不如自己去取,開始了自己西行求取佛家律藏原本的漫長旅程。
3.東晉隆安四年:用十七天渡過千里無人區
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法顯六十歲。一年前的三月,他與三位西行同道從長安出發,到達西秦(北方十六國之一)的都城金城(今甘肅蘭州市)。休整一段時間後,繼續西行,到達南涼的都城西平(今青海省西寧市)。然後翻越養樓山,到達了正處於動亂中的張掖鎮,又碰上了幾位西行求法的同道,西行的隊伍最終擴大為十人。 由張掖鎮出發前進至敦煌,西行小分隊意外地碰到了敦煌太守李暠的幫助。 那年,李暠剛剛建立了以敦煌為中心的西涼政權。這裡八卦一下,這位李暠自稱是西漢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幾百年後,唐高祖李淵則自稱是李暠的六世孫。 這樣算來,主動資助西行小分隊繼續西行的李暠可以說是法顯在西行過程中得到的唯一官方贊助了。 從敦煌往西,就是法顯西行小分隊的第一個巨大考驗:千里沙河。
當時的沙河,指得是敦煌以西至鄯善國(古Murano)之間的沙漠地帶,它的另一個名字叫“白龍堆沙漠”。據季羨林先生考證,沙河(白龍堆沙漠)就是今天新疆著名的綿延一千五百里的“無人區”塔克拉瑪干沙漠。
法顯後來在《佛國記》中回憶這段經歷。反覆誦讀下面這段文字,給人一種烈日當空下後背發涼的感覺。
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
用今天的話來說:沙河之中經常有惡鬼橫行,熱風肆虐(惡鬼可能是法顯等人對沙漠風暴的誇張說法或是流行於當地的傳說)。行人如果不幸遇到,就必死無疑,沒有人能夠倖免。沙漠之中,天空沒有飛鳥,地上沒有走獸。極目四望,想要尋找走出去的路徑,卻根本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參照。只有以近處堆起的死人枯骨,可以作為我們行路的標記。 法顯小分隊最後花了十七個日日夜夜在沒有一人掉隊的情況下渡過了這片恐怖的千里無人區。 雖然有運氣的成分,但還有一個不引人注意的秘密在後面,那就是:夏坐。
所謂夏坐,是指嚴格遵守戒律的佛教徒在每年夏季室內進行的坐禪靜修,古代中國及日本的佛教徒一般會選擇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坐禪靜修期。 如果條件不好的話,大自然山洞中也是可以的。 由於法顯和他的小分隊成員都是佛家中的戒律派,不僅年輕時遵守,在西行的前兩年的夏季,分別在金城與張掖鎮也都完成了夏坐,得到了很好的身心鍛鍊與休整。他們中年紀最大的法顯雖已六十高齡,但體格強健,心裡素質極高,這是他們可以安然渡過千里沙河的最大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