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小寫

    什麼也改變不了,社會矛盾太過激化,權利掌握在封建大地主身上,皇帝沒有實際的權利,如果能建立一個像南宋一樣的朝廷的話有可能翻盤

  • 2 # 史是古代的史

    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就是說一件事情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不斷持續發酵造成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歷史上改朝換代更是如此,是社會矛盾積壓到不可緩和的地步,是必然產生的,不受某個人的影響而改變。

    再說晚年的康熙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晚年康熙也有腐敗,也沉迷酒色,崇禎雖是亡國之君,但絕非一無是處。即便換過來,也無法阻擋歷史發展的潮流了。

  • 3 # 靜說歷史

    比較兩位皇帝,必須放進當時的時代背景裡,這種問題是將個人才能置於歷史背景之上,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康熙的個人才能是很強的,但也是在清朝盛世的基礎之上,才有一番作為,如果崇禎帝替換了康熙,國家也將會是個盛世——因為崇禎帝在某些方面,跟康熙存在相似之處。

    崇禎帝和康熙都是少年英雄,有著雷厲風行的一面,康熙一上位就扳倒了鰲拜,崇禎帝一繼位就弄死了魏忠賢,對於兩個十七歲的少年而言,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城府、需要狠心決斷,需要會把握時機。

    崇禎繼位後,有一次因生病免傳早朝,被大臣提意見後連忙檢討自己,此時的大明有中興之象。

    崇禎帝不但勤政,而且一連下了六道“罪己詔”,這在歷代皇帝中都是少有的,說明他不但勤奮而且謙恭、沉穩持重,可勘大用。

    像我們平常人能時時做自我檢討的並不多,更何況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一個懂得自省、並且時時加以糾正自己、砥礪自己、刻苦自己的人,他首先是一個有品格的人。一個有品格的人做了皇帝,我們不能說這是國家的不幸。

    而康熙的勤奮好學,大都體現在學術上,康熙是個學霸型皇帝,比起征戰沙發,他更喜歡看書學習,他對西方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知識很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

    《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都是康熙組織編輯出版的。

    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一個太平盛世,才能讓皇帝這麼閒。

    康熙在位做出了很多成績,被神吹的幾大功績有:平定三藩,大破準噶爾,驅逐沙俄。

    好了,康熙面臨的主要敵人是三藩之亂的禍首,吳三桂。可這吳三桂的實力並不足與讓清朝有滅亡的危險,吳三桂跟朝廷打得交道年限非常長,彼此的脾性摸得很透,他不算是一個恐懼的敵人。

    雖然史書宣稱吳三桂宣佈造反後,常德、長沙、嶽州、衡州淪陷,廣西、四川大員紛紛反清,福建耿精忠反,南方半壁江山似乎被吳三桂收入囊中。

    實際上吳三桂沒那麼厲害,王輔臣、耿精忠之類就是廢物點心,首鼠兩端,他真正可呼叫的兵力有限。

    而崇禎在康熙那麼大的時候,他面臨的敵人是什麼?

    是長達十年的農民起義。

    是天災、鼠疫、瘟疫、決堤、斷糧、饑荒。

    是驍勇善戰,“女真不滿萬”的草原新銳騎兵,是八旗戰鬥力最強悍的時期。

    是李自成的大順軍。

    是張獻忠的大西軍。

    崇禎元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崇禎七年,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旱災引起蝗災,尤其是河南、陝西,出現人食人的想象。

    崇禎十三年,崇禎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崇禎十五年,全國爆發了瘟疫,而且從河北傳至北京,北京死亡過半,十室九空。

    崇禎十六年,天津爆發鼠疫,甚至有全家全亡,無存一人,鄰居亦無一保全。

    崇禎十七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北方瘟疫盛行,江南又遭大水,各地流寇並起,朝廷救災不及,國庫早已空虛,百姓疲弱不堪,明朝一觸即潰。

    此時皇太極在北方連挫明軍精銳,而明廷又要抽調兵力鎮壓農民起義,兩線作戰疲憊不堪,國家軍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即使朱元璋重生,也沒辦法力挽狂瀾。

    崇禎的脾氣在此時開始失去控制,他暴怒,猜忌,不斷冤殺大臣,殺伐過重,總督、巡撫都被他殺了,一般這種大員,朝廷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殺,而那些為明朝苦戰的將軍,他先用後疑,搖擺不定,在戰和兩難之中,讓明朝走向滅亡。

    西方哲學家說過,面對危局,一個聰明人甚至不如一個天資平庸的人。無疑崇禎就是聰明人,人太聰明也容易多疑,太聰明會導致草木皆兵,無法準確、冷靜判斷。

    崇禎死的時候才34歲,一個年輕人,接下這麼大一個攤子,又要賑災又要用兵,很難保持住心性。

    所以我們不能說康熙穿越到崇禎身上,就能改變大明的歷史命運,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崇禎並非昏君,他甚至不是平庸之人,他是時運太差。

    崇禎帝從一出生開始,就是個悲劇。

  • 4 # 鋒楓2016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把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寄託在一個人身上。這就是中國兩千多年來君主專政制度的弊端,君主賢明則國家強盛;君主昏庸則國家衰亡。

    一個盛世是數代君主不斷努力的結果。君明臣賢,吏治清廉,各級政府辦事效率高,執行力強。君臣上下一心,針對時弊不斷改革,調整政策。王朝才會逐漸強盛,百業興旺,人民安居樂業。

    康熙帝是大清十分傑出的君主!他智擒熬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準葛爾。在位期間廣施仁政,開博詞鴻儒科,編攥《康熙字典》。康熙帝關心民間疾苦,並親自對水稻進行了改良和推廣。在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下,大清生機勃勃,國力強盛。而康熙帝晚年出現怠政現象,縱容官員貪汙腐敗,生活逐漸奢侈,好色無度。二廢二立太子,造成眾皇子為爭皇儲明爭暗鬥,致使朝政混亂,即有名的“九子奪嫡”。康熙帝對此毫無辦法,只能聽之任之。

    晚明局勢遠比康熙時代要複雜!最主要是明朝國力下降,強敵環伺。外有遼東女真興起,不斷南下危協大明遼東;內有天災頻發,流民四起,不斷起事。最主要的是明朝君臣離德,大明政府毫無生機。不僅收不上稅,而且各級官僚互相扯皮推諉,辦事效率低下。

    晚年的康熙駕御臣下的權術應該是如火純青。到明末的話,康熙應該可以震攝大明群臣,扭轉大明頹廢之勢,但要徹底根除萬曆皇帝以來所積下的弊端,使這個老態龍鍾,行將就木的王朝重新煥發出活力,不是一時半會的事。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耗費一個人很大的精力。如果是青年康熙也許有可能,但如果是晚年的康熙就很難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末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