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凡的教書先生

    對於這樣的孩子,首先在課堂不要批評她,其次在課堂的時候可以友善地提醒她:上課的時候老師最喜歡安靜聽課且有問題舉手示意老師的孩子。如果幾次之後孩子還是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那麼老師可以在課堂的時候多次叫她回答問題或是參與班級活動以便來轉移她的注意力。最後實在不行可以下課後單獨小孩子溝通,或是跟父母反映這個情況,讓家長來溝通這個問題。

  • 2 # 成長性思維152368

    四歲的小女孩應該在幼兒園上課,這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作為老師應該有一個包容和愛的心態去看這件事,一個愛說話的四歲女孩子,用心的去看待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麼?

  • 3 # 高交會應急安全科技展

    其實孩子上課老愛說話,有不同的原因。不找到具體原因,恐怕很難做到讓孩子遵守課堂秩序,安安靜靜地聽講。

    給孩子一桶橡皮泥,他能玩上1小時。帶孩子去玩太空沙,她能玩到根本不想回家。孩子看動畫片時,你不“哄騙”他,他能一整天在電視前駐紮。

    孩子對自己喜歡的,會更多地集中注意力,傾注更多的精力,上課就遵守紀律;對自己不喜歡的,可能就會以較隨便的態度去應對,上課就可能亂說亂動。

    孩子沒興趣聽課,有以下三種情況:

    1)覺得簡單,自己都會,就不樂意聽了

    或是知識點確實簡單;或是在外面“補課”太多,超前學習了,在外面的輔導班都聽過了。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對他來說沒有新鮮感,自然也就缺乏吸引力。

    但是,我們希望孩子上課聽講是因為,真正的學習,不是“這道題我會做”,就不再聽老師講課。老師的教學經驗豐富,解題時的思路和切入點,老師是怎麼層層拆解、步步深入、妙用倒推等,這種解題的能力,是需要我們吸收並化為己用的。

    老師和家長們,請把這樣的理念傳遞給孩子。有些孩子小學、初一的成績都還不錯;年級越高,開始顯得力不從心。年級越高,知識體系越廣,一道題對解題綜合能力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曾經的點都會,但在由點到面的過程中,因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課,沒有在日積月累中培養好解題能力。眾享教育老師一直在網課中強調:同學們,先不要急著抄我的解題步驟,我會給大家留出時間,先認真聽我講。

    2)孩子學業程度弱

    課上老師講的內容他聽不懂、跟不上。這樣,孩子待在課堂上,就會非常無聊,只好想方設法地給自己找點事幹,要麼找旁邊的同學閒聊幾句,要麼自己嘮嘮叨叨地說點什麼,有的孩子,還會乾脆呼呼大睡起來。

    如果孩子是這種情況,跟他說多少次“認真聽講”也都是不起作用的,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儘快幫助孩子提升他那門課程的學習水平,讓他能聽得懂、跟得上。

    3)課堂趣味性差,吸引不了孩子的注意

    教師的職責之一就是進行課堂管理,如何在一節課中把要講的知識點講清楚,如何吸引學生聽講,避免學生走神或說話,這是作為教師必備的專業技能。老師們課堂上可以採取多種教學手段:演示、提問、實驗等,將直觀生動的演繹融入知識傳授講解中。

    上課愛插嘴--獲取他人注意的“蹊徑”

    有的孩子上課愛說話,表現是愛插嘴,喜歡接老師話茬。這樣的孩子,其實他上課的專注程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如果不是在專心聽著老師說什麼,怎麼能準確找到老師說話的“縫隙”,然後插嘴進去說點什麼,或者剛剛好能接上老師的話茬呢?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專注於“插嘴”呢?答案是:他想引起別人的關注。

    孩子上課插嘴的動機,其實和很多孩子經常表現得特別調皮、特別淘氣,故意做點什麼來讓大人制止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別人更多地注意到他,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和存在感。

    心理學家們發現,人們內心深處,都有對優越感、存在感、成就感的追求,希望被關注、被重視,當能夠透過正面的行為博得關注時,人們不會去做“出格”舉動,而如果透過正面行為沒有獲得充分關注,人們就很可能做出“出格”——雖然這些行為是負面的,可能招致批評甚至懲罰,但至少,獲取關注的目的達到了。

    孩子之所以不斷用上課插嘴這樣的行為引起關注,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爸爸媽媽平時比較忽視他,孩子獲得的關注不足,沒有滿足他對成就感的追求。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上課愛說話,是這種表現,那麼只告訴他“上課不可以隨便插嘴、不可以隨便接老師的話茬”,一定不會有效,更管用的辦法,是增加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關注:多跟孩子在一起;多跟他說話;多聽他說話;多表揚他大大小小的“成就”,而不是一直在講“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從爸爸媽媽這裡獲得的關注足夠多,在課堂上透過“出格”行為博得關注的需求,就會大大降低。

    缺乏課堂規則意識

    他們的問題在於,缺乏課堂規則意識,不知道有問題應該在什麼時機、什麼場合提出來。

    老師對每一堂課的進度,都有自己的安排,會事先規劃好,哪些問題要向學生提問。

    所以,無論孩子是上小學還是上中學,發現孩子有在課堂上提問的習慣,爸爸媽媽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你有問題要問老師,要在課下提問,這樣一是你的問題不會打擾到其他同學,不會耽誤老師和同學的課堂時間,二是你一對一地提問,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回答你的問題,效果更好。

    “小話嘮”型

    “話嘮”這類孩子,其實是所有父母和老師都最頭疼的了,上課愛說話,下課愛說話,在家愛說話,出門愛說話,簡直讓父母頭大。比如老師說點什麼,他都能發表一點評論,同學回答問題,他也要點評一番,甚至教室外有什麼動靜,窗外飄過一片落葉,他也要說點什麼。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和家庭中的日常語言溝通習慣有很大關係。

    有的家庭,父母特別喜歡互相嘮叨,也喜歡嘮叨孩子,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說上幾句;有的家庭,是父母喜歡互相抱怨,也喜歡抱怨孩子,隨時都能找到可抱怨的事,然後發出一大串抱怨。如果家裡有這樣的氛圍,孩子就有可能成為課堂上的“碎嘴”孩子。

    如果是這種情況,爸爸媽媽需有意識地改變家裡的語言溝通習慣,少嘮叨,少抱怨,少鬥嘴,讓孩子慢慢學會,不多話,只在有確定的溝通內容、溝通目的時才說話,說有意義、實際內容的話。這樣,孩子在課堂上“碎嘴”的情況,就會慢慢改善。

    愛說和不愛說都有利和弊,不要因為孩子愛說而認為孩子不好,家長首先要接納這樣的孩子。然後找其因,尋其法,破解該問題!

    <內容來自眾享教育,侵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學日語,成功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