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輝歷史
-
2 # 鵬凰語雨
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主客觀原因都有,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
一,組織架構缺陷。1851年,“永安封王”分封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為王,並規定東王有權節制諸王。名義上講,天王為最高領袖,東王次之。但實際上,由於太平天國依靠宗教起家,楊秀清曾多次利用“天父下凡”的把戲,對教眾甚至是洪秀全發號施令,後期更是嚴重威脅了洪的領袖地位,直接導致了“天京事變”的爆發,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蕭朝貴玩過“天兄下凡”的把戲。)後期,太平天國為了維持統治,大肆封王,擁有“王爺”多達2000餘人。這些人擁兵自重,實際上互不統屬,多次關鍵戰鬥中出現擁兵自保,不出兵援救其他同僚的事情,也加速了天平天國的敗亡。因此,天平天國組織架構的缺陷,為“永安六王”內鬥埋下了伏筆,統治階層的混亂,阻礙了政權繼續有序擴張,後期在清軍重兵圍剿時,無法再組織強有力的對抗。
二,戰略方針不完善。定都南京後,太平天國先後組織了北伐和西征。先說北伐,太平軍的目的是奪取北京。直取敵方中樞的構想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在於北伐軍的兵力不足3萬人,這樣規模的軍隊靠什麼才能攻佔帝都呢?因此北伐軍難逃覆滅的命運。不過,個人認為太平天國北伐軍也有積極的一面,這支軍隊最遠打到天津,對滿清政府有了一定的威懾作用,同時阻礙了清軍圍攻天京的進度。再說西征,太平軍的目的是掃清天京周邊威脅,鞏固政權。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的戰略構想同樣沒有問題,關鍵在於西征軍多處分兵,一處失利又往來調兵增援,極大的消耗了部隊的戰力,同時給了清軍組織反抗的時間。例如:石達開在與湘軍作戰連續取勝時,被調走圍攻江南大營;李秀成在上海擊敗洋槍隊時,被調回參與天京保衛戰等。總而言之,太平天國的軍事構想不能說不合理,只是在具體實施時錯誤百出,未能集中優勢兵力逐漸擴大根據地,反而兵力分散被優勢清軍各個擊破。
三,帝國主義的干涉。太平天國起事伊始,帝國主義各國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觀望,並沒有直接輔助清政府。但隨著天平天國運動的推進,其外交思路和手段損害了各帝國主義在華利益,導致後者倒向清政府一邊,不僅加大對清政府軍售,甚至直接組織軍隊協助清軍圍攻太平軍。原本太平天國的整體實力弱於清政府,再加上洋人助戰,雙方勢力此消彼長,更加快了農民軍覆滅的速度。
-
3 # 歷史茶坊
俗話說“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太平天國後期的李秀成恰好印證了這句話的含義。不可否認,李秀成確實是太平天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將領,可無論他如何努力補救,也堵不住一條滿是破洞,即將沉沒的破船,這就是李秀成所面對的現狀。
萬古忠義李秀成李秀成,原名李以文,廣西藤縣人,家境貧寒,1851年,太平軍攻打永安州途經藤縣,李秀成舉家參軍。1854年跟隨豫王胡以晃攻打廬州,破城後負責把守安民。
1856年天京變亂爆發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人才凋敝。在眾臣的推舉下,洪秀全起用了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等一批年輕將領,李秀成被封為地官副丞相,駐守安徽桐城,保固安省。1858年,李秀成與陳玉成互相配合,大敗清將德興阿部,攻破江北大營。隨後又取得三河大捷,殲滅湘軍精銳6000千餘人,悍將李續賓兵敗自殺。
這兩場戰役的勝利穩固了岌岌可危的戰局,1859年,李秀成受封忠王,洪秀全親書“萬古忠義”四字,並將至高無上的“秀”字賜給了他。
二破江南大營李秀成一生中最經典的戰役莫過於二破江南大營,解除天京之圍。江南大營是防範太平軍向蘇浙挺進的重要屏障,太平軍佔領天京後第八天,清將向榮在孝陵衛築營,始創江南大營。
1856年6月,楊秀清集結石達開、秦日綱兩部人馬,城內守軍配合出戰,實施內外夾擊,首次攻破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向榮在丹陽自縊身亡。天京變亂後,清軍再建江南大營,以和春為欽差大臣,天京再次陷入圍困。1860年,李秀成採用“攻其必救,調虎離山”之計,率精銳1350人奔襲浙江杭州,迫使和春派總兵張玉良率兵救援。
李秀成趁機撤出杭州,抄小路趕往天京,會合陳玉成、劉官芳、楊輔清、李世賢等各路大軍共同作戰,攻破清軍營壘數十座,二破江南大營,主帥和春吞鴉片自盡,悍將張國樑戰死於丹陽。太平天國獲得空前大勝,呈現出迴光返照的耀眼光芒。
揮軍蘇浙,建立蘇福省江南大營的潰滅,打開了阻擋太平軍進軍蘇浙的通道。洪秀全命李秀成率部攻取蘇、浙,並限期回奏,於是李秀成率大軍向蘇州、浙江挺進,成功佔領蘇州、杭州、金華、寧波、無錫等地,建立了蘇福省,成為太平天國極其重要的糧餉基地。
與此同時,曾國藩統率的湘軍卻大舉入侵安徽,對天京最後的屏障安慶實施合圍。1861年9月,安慶失陷,天京徹底暴露在清軍面前,1862年5月,湘軍水陸並進,在雨花臺紮營,對天京展開合圍。洪秀全連頒嚴旨,催促李秀成回援天京。
1862年10月,李秀成大軍與湘軍在雨花臺大戰46天,卻始終無法取勝,太平天國最後一線生機就此化為泡影。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軍攻陷,李秀成在城外方山被俘。
結語李秀成想挽狂瀾於既倒,卻最終宣告失敗,一方面是由於太平天國的內耗極大的損傷了元氣,致使人才凋敝,無將可用;另一方面是戰略出現了失誤。南京位於長江下游,要想穩固政權就應該朔江而上,攻佔九江、武昌等軍事重鎮,而不是揮軍攻取蘇浙。此外,太平軍後期戰鬥力大幅衰落,濫封王致使指揮系統癱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總之,單憑李秀成一己之力,根本不具備實現中興的可能。
回覆列表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局勢陷入非常危險的局面,且內部人心渙散,而湘軍更是逮住機會一路猛擊,太平天國在長江中下游陷入很不利的局面。 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相比,已經從全方位開始落後。偶爾出現打破江南大營等勝利,但不過是曇花一現。全方位的落後根本不可能依靠單純的軍事勝利來解決。
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既沒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又沒有突出的政務處理能力,且人品低劣,妒賢嫉能,殺楊秀清,鏟韋昌輝,排擠石達開,後又掣肘李秀成,指揮無方,失去了很多作戰先機。
李秀成愚忠思想導致其作戰倍受制約,且太平天國退勢已無力迴天,大勢所趨。
農民思想的侷限性,農耕政策的不通性,人心渙散,都是其滅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