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道人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

    “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 2 # n是名n

    例子應該夠多,主要解釋天人合一不好解釋。

    制度設計上的體現:

    皇帝,叫“天子”,是天下邊第一人,並不是直接代表天的。

    “人”,是萬民的合集,所有人,當然也包括官員甚至皇帝,這個合集,等同於天,天理即是民心。

    所以作為天子的皇帝是要服從於天,皇帝的行為也要合於天理,合於民心。

    爽不?皇帝給我們當兒子了,但不是那個意思。皇帝,是給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合集,當兒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我們每個人僅僅是個水滴,因為我們自身,還做不到“天人合一”。

    如果做到了“天人合一”,那我們個人就相當於“天”,是不是可以給皇帝當老子呢?差不多,那叫“帝師”,就是有資格去給各位皇帝爺當老師,講課去了。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貴”的民,是指全體民眾這個集合的,這個集合貴,萬眾一心才貴。

    所以,民眾的集合,是天;社稷是地,各位皇帝爺,在這裡就又變人了。這個順次下,皇帝是佔便宜的,利益都會向他歸集。

    所以天人合一,轉一下,就把原本不可調和的政治矛盾、經濟矛盾:皇帝和百姓之間的、皇帝和能人志士之間的,個人和群體之間的,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好多潛在矛盾解決了,最終所有人都挺有面子的,於是就可以安然相處,安然自處,了。

    天、地、人,是不同的哲學概念,指代不一樣,我們講天人合一,為啥不是天地合一?地人合一?天地合一是什麼現象,地人合一又是代表什麼,有人玩這個的麼?

  • 3 # 乾得堂

    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支撐核心一一仁。仁,從表面上理解為"愛",以為仁者愛人。那麼為什麼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以為"愛"?也就是為什麼不用愛代替"仁"?那麼仁與愛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這一問題的解讀,就涉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概念。儒家認為,“仁"是人的天性,“仁"的獲得是透過人的生活態度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既為學),而實現。在這一實現過程中,人的文化精神的提高,本著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為(既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而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並且把這樣一種自覺行為,看作是一個學人(儒者),理應達到的為學程度。再以生活態度以及生活方式的價值改變,呈現出一個學人應該具有的文化精神。這一過程中的天人概念,所體現出的人文思想,現於"仁"的基本價值的認識與理解,既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觀。

    。。在儒家思想中,這一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並不是表面的仁者愛人可以見到。正是儒家思想中這一對於天人關係的基本理解,才使漢初大儒董仲舒為漢武發掘出中國帝王治世的秩序倫理,奠定了中國儒家思想作為統治者的思想理論。從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概念,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對待人的生活態度i曰常生活中的為學精神,所本的”仁"的理解,是遠遠的超越了一個"愛人"的基本理解。其深刻程度,以博大精深而謂,真不為過。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也遠過於對於字面的理解。這樣一種藏於字面背後的背景,作為哲學思想的深刻程度也非一般學人可以探得。以此而作現代思想的理解,其價值認識的深刻程度,一點不亞於西方哲人,對於此類問題的基本認識。(書法自寫)。

  • 4 # 穎潁影娛

    “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現於西周時期,正式成為一種哲學理論則是在漢代和宋代。

    “天人合一”概念的提出者是北宋的張載,他在《乾稱》一書中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

    “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在儒家文化中體現在修身、治國等方面。

    孔子極為推崇中國傳說時代的聖君堯,他在《論語.泰伯》中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他認為堯之所以能成一代聖君是因為他效法上天,在做人的道德修養上和治理國家上都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是孔子的“則天”思想——儒家一貫倡導的“天人合一”。孔子正是透過“則天”的不懈追求,努力加強個人修養,盡心盡力治理國家,達到一般人不能達到的思想境界。

    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高度體現了人和自然關係的儒家思想。儒家認為,人與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無所謂貴賤之分,兩者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人和自然也是可以相互感應而相互連通的,透過和自然相互感應連通,人類是可以認識和把握自然界的最高規律,從而順應自然並影響和改造自然,增強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

  • 5 # 名門書院

    欲達天人合一之境,必須知天與人以什麼方式,以何種物件和合為一。設若沒有這個前提,天人合一就是一個偽命題,天人合一就是一句口頭道。

    毋庸置疑,天在天上,人在天下,人慾若與天合一,必須下學而上達,格至於天,才能與天和合。

    天人能和合者,一是心,二是氣。所以說,人之學,需要修心、養氣才能與天合。

    所修的心,即是仁心,所養的氣,即是浩氣。欲得仁心,先克己復禮,立孝善仁德;欲得浩氣,先養義氣,義不容辭。人能修齊治平,止於至善;人能威武不屈,見義勇為,不求則自能與天和合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胡芹餡素包子的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