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區分是年息還是月息。
如果是月息,那麼10萬元2分利率,一月利息就是2000,一年利息為24000元;
如果是年息,一年的利息就是100000x0.02=2000元。銀行一般說年息,年息2%就太低了,如果是月息2%,那約等於年息24%。
利息的形式是非常明確的,其表面作用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但就像價格一樣,它為什麼是某一具體的數值而不應該是另外一種數值,讓人感到疑惑的正是這種怎麼決定的問題。
現實的經濟中,很多物品的生產都具有這麼一種顯而易見的情況,這就是生產出的產量總要比一定時期的需求量大一些,這些物品未必都是人們訂購的或者說不能立刻都銷售出去,對此可稱之為庫存。庫存的一個實用目的就是為了應對購買量的波動,從而能夠在一個合理的範圍起到保障供給平穩的作用。當然,在正常情況下購買量的波動還是有一定之規的,於是各種物品的庫存都會有一個合理的比例。
因為增加庫存總要涉及到增加費用的問題,所以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企業並不願意多保留庫存。當消費者出於使用便利和預防的考慮而多購買一定量的物品時,這同樣也不是為了立刻之需,也相當於主動承擔起了庫存保管的責任,對此可專門稱為儲備,庫存也就變成了儲備;或者說儲備是私人的庫存,目的是保障消費即起到消費平穩的作用。於是可以這麼認為,庫存更多的是企業的行為,而儲備就是企業和消費者(包括國家)都有可能的行為。也可以這麼認為,儲備的概念一般要比庫存的概念大,消費者家裡的物品一定是儲備,企業的庫存也等於儲備(隨時都能成為家裡或國家的儲備),社會在某一時期的總儲備就是這兩者之和。
當把儲備進行貨幣化表示之後,所有的儲備都可以用貨幣的數量來代表,這就構成了積累或者說儲蓄。當然,當我們談論積累時,一般指的是固定資產、投資或資本的積累,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貨幣的儲蓄。經濟學家們曾經爭論過貨幣到底代表不代表財富,對此的觀點很不統一。實際上流通中的貨幣(特別是用紙幣來規定時)確實不能時時刻刻代表財富,也就是說不算生產貨幣的勞動以一天或多天來計算這僅僅起到了交換手段的作用。
對此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短暫的財富,也是一種很快就會消失的、沒有必要或不能積累的財富,像絕大多數的服務專案和日常消費就屬於這種情況。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部分貨幣所代表的正是儲備的數量,或者反過來說儲備的交換也需要一定的貨幣,這種貨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總能與具體的儲備對應上,此時的貨幣就基本上時時刻刻代表著確定的財富。由於這種財富一般都不會被立刻(幾天、幾十天、甚至幾年)消費掉,對應的以貨幣為代表的持有人也就不必把貨幣立刻再交換出去,於是就可以把貨幣長期保留下來而形成了長期存款即儲蓄。因此可以理解為,只有可儲蓄的貨幣才是隨時可以足額支取的財富,也是長期的、不會立刻消失的財富存量。
如果我們把對資本品的需要也理解為不僅僅是為了一天或幾十天等的立刻之需的,那麼多出來的部分也相當於一種儲備;只不過這是不能直接消費的資本的儲備,或者說是投資以及資本積累等。也可以這麼認為,我們通常所稱的儲備更多的是指儲存最終產品,其實像原油、煤炭、鋼材等基礎原材料也常叫儲備,推而廣之,所有與生產有關的、又不準備立刻用掉的東西都可以稱為儲備。把最終產品、中間產品以及資本的儲備加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積累;如果用貨幣來代表,這就是所謂的定期儲蓄。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認為,積累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它概括了各種儲備。只不過積累十分容易與儲蓄混淆,也常常專指的是資本,不利於理清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我們就用儲備來代表一般意義上的積累,也可稱其為經濟儲備。
經濟儲備的意義是:儲備是生產出來但不必立刻都消耗的部分,這既可以用於消費同時可以用於投資。這是一種基於自然的特殊需要,可以保障和改善人們對使用價值的需求情況,總之與微觀和宏觀經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這樣當我們再提到儲備——即經濟儲備——這一概念時,向上引申就代表了積累,向下擴充套件也涵蓋了庫存的意思。可以說這是把生產與消費以及投資聯絡在一起的一個特殊的紐帶,也是經濟學中微觀與宏觀相連線的主要橋樑。
有了儲備的概念我們首先就能理解這樣的一個事實,為什麼在這種供“大於”求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影響到市場上的正常價格。因為此時的儲備就像是水庫的作用一樣,雖然水庫的水面要遠遠高於下游河流的水面,但只要水庫的水位控制得當即保持儲備率的變化為零或在一定範圍之內採取相機變動的策略,那麼下游河水的流速就基本不會改變,即有了延遲作用之後最終的消費或者說流量可保持不變。實際上儲備或水庫的作用是什麼呢,正是為了抵禦突然的、又是對我們非常不利的供給變動。如果生產者非要把庫存中的物品在一時間內都強行處理掉,這就等於不再保持儲備率變化為零的狀態或是違反相機變動原則反倒要順勢改變儲備量,也等於水庫要故意放水,那就會供大於求,價格必然下跌。正是基於這種道理,除非物品不易儲存,沒有哪個商人會傻到昨天剛生產出來的物品不管什麼價格非得要在今天天黑之前都處理掉不可。
那麼,從生產或消費的角度來看,在理論上怎麼解釋此時的價格可以維持不變呢?其實這種原理很簡單,所謂的庫存或儲備就等於生產者或消費者拿出了一筆資金充當起了一個預期的投資者或想象的消費者,以經濟儲備的方式暫時“消化”或者說“消費”了這些物品,也相當於這些物品根本就沒有生產出來或即便是生產出來了也都“賣掉”了,這就是延遲的作用,正是延遲的作用維持了供需不變從而使得價格相對比較穩定。
首先,要區分是年息還是月息。
如果是月息,那麼10萬元2分利率,一月利息就是2000,一年利息為24000元;
如果是年息,一年的利息就是100000x0.02=2000元。銀行一般說年息,年息2%就太低了,如果是月息2%,那約等於年息24%。
利息的形式是非常明確的,其表面作用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但就像價格一樣,它為什麼是某一具體的數值而不應該是另外一種數值,讓人感到疑惑的正是這種怎麼決定的問題。
現實的經濟中,很多物品的生產都具有這麼一種顯而易見的情況,這就是生產出的產量總要比一定時期的需求量大一些,這些物品未必都是人們訂購的或者說不能立刻都銷售出去,對此可稱之為庫存。庫存的一個實用目的就是為了應對購買量的波動,從而能夠在一個合理的範圍起到保障供給平穩的作用。當然,在正常情況下購買量的波動還是有一定之規的,於是各種物品的庫存都會有一個合理的比例。
因為增加庫存總要涉及到增加費用的問題,所以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企業並不願意多保留庫存。當消費者出於使用便利和預防的考慮而多購買一定量的物品時,這同樣也不是為了立刻之需,也相當於主動承擔起了庫存保管的責任,對此可專門稱為儲備,庫存也就變成了儲備;或者說儲備是私人的庫存,目的是保障消費即起到消費平穩的作用。於是可以這麼認為,庫存更多的是企業的行為,而儲備就是企業和消費者(包括國家)都有可能的行為。也可以這麼認為,儲備的概念一般要比庫存的概念大,消費者家裡的物品一定是儲備,企業的庫存也等於儲備(隨時都能成為家裡或國家的儲備),社會在某一時期的總儲備就是這兩者之和。
當把儲備進行貨幣化表示之後,所有的儲備都可以用貨幣的數量來代表,這就構成了積累或者說儲蓄。當然,當我們談論積累時,一般指的是固定資產、投資或資本的積累,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貨幣的儲蓄。經濟學家們曾經爭論過貨幣到底代表不代表財富,對此的觀點很不統一。實際上流通中的貨幣(特別是用紙幣來規定時)確實不能時時刻刻代表財富,也就是說不算生產貨幣的勞動以一天或多天來計算這僅僅起到了交換手段的作用。
對此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短暫的財富,也是一種很快就會消失的、沒有必要或不能積累的財富,像絕大多數的服務專案和日常消費就屬於這種情況。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部分貨幣所代表的正是儲備的數量,或者反過來說儲備的交換也需要一定的貨幣,這種貨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總能與具體的儲備對應上,此時的貨幣就基本上時時刻刻代表著確定的財富。由於這種財富一般都不會被立刻(幾天、幾十天、甚至幾年)消費掉,對應的以貨幣為代表的持有人也就不必把貨幣立刻再交換出去,於是就可以把貨幣長期保留下來而形成了長期存款即儲蓄。因此可以理解為,只有可儲蓄的貨幣才是隨時可以足額支取的財富,也是長期的、不會立刻消失的財富存量。
如果我們把對資本品的需要也理解為不僅僅是為了一天或幾十天等的立刻之需的,那麼多出來的部分也相當於一種儲備;只不過這是不能直接消費的資本的儲備,或者說是投資以及資本積累等。也可以這麼認為,我們通常所稱的儲備更多的是指儲存最終產品,其實像原油、煤炭、鋼材等基礎原材料也常叫儲備,推而廣之,所有與生產有關的、又不準備立刻用掉的東西都可以稱為儲備。把最終產品、中間產品以及資本的儲備加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積累;如果用貨幣來代表,這就是所謂的定期儲蓄。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認為,積累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它概括了各種儲備。只不過積累十分容易與儲蓄混淆,也常常專指的是資本,不利於理清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我們就用儲備來代表一般意義上的積累,也可稱其為經濟儲備。
經濟儲備的意義是:儲備是生產出來但不必立刻都消耗的部分,這既可以用於消費同時可以用於投資。這是一種基於自然的特殊需要,可以保障和改善人們對使用價值的需求情況,總之與微觀和宏觀經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這樣當我們再提到儲備——即經濟儲備——這一概念時,向上引申就代表了積累,向下擴充套件也涵蓋了庫存的意思。可以說這是把生產與消費以及投資聯絡在一起的一個特殊的紐帶,也是經濟學中微觀與宏觀相連線的主要橋樑。
有了儲備的概念我們首先就能理解這樣的一個事實,為什麼在這種供“大於”求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影響到市場上的正常價格。因為此時的儲備就像是水庫的作用一樣,雖然水庫的水面要遠遠高於下游河流的水面,但只要水庫的水位控制得當即保持儲備率的變化為零或在一定範圍之內採取相機變動的策略,那麼下游河水的流速就基本不會改變,即有了延遲作用之後最終的消費或者說流量可保持不變。實際上儲備或水庫的作用是什麼呢,正是為了抵禦突然的、又是對我們非常不利的供給變動。如果生產者非要把庫存中的物品在一時間內都強行處理掉,這就等於不再保持儲備率變化為零的狀態或是違反相機變動原則反倒要順勢改變儲備量,也等於水庫要故意放水,那就會供大於求,價格必然下跌。正是基於這種道理,除非物品不易儲存,沒有哪個商人會傻到昨天剛生產出來的物品不管什麼價格非得要在今天天黑之前都處理掉不可。
那麼,從生產或消費的角度來看,在理論上怎麼解釋此時的價格可以維持不變呢?其實這種原理很簡單,所謂的庫存或儲備就等於生產者或消費者拿出了一筆資金充當起了一個預期的投資者或想象的消費者,以經濟儲備的方式暫時“消化”或者說“消費”了這些物品,也相當於這些物品根本就沒有生產出來或即便是生產出來了也都“賣掉”了,這就是延遲的作用,正是延遲的作用維持了供需不變從而使得價格相對比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