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鳴沙古今

    唐憲宗李純,繼位於中晚唐時期,在位15年,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史稱“元和中興”。

    然而隨著820年唐憲宗的突然暴斃,他在晚唐所開創的大好局面也隨之戛然而止,唐王朝失去了最後振興的機會。

    關於唐憲宗的死,流行三種說法,一是為方士丹藥所誤,一是為宦官所弒,一是為唐穆宗李恆所弒。後世一般認為是宦官陳弘志等所為,然而,這只是世人所看到的表面現象而已,更多人所看不到的是晚唐時期爾虞我詐、波雲詭譎的政治角鬥場。

    與許多古代封建帝王的身後危機一樣,唐憲宗後期的最大問題恐怕就是儲位之爭了。唐憲宗前期力排眾議,立長子鄧王李寧為太子,但是李寧當太子僅僅兩年便病逝了。在重新確立太子人選時,憲宗考慮到政治平衡的需求,打算冊立勢力較弱的澧王李惲為皇太子,但是沒有人支援,最終的結果是憲宗做出讓步,冊立支持者眾多、勢力最強的郭貴妃(郭子儀之孫女)之子李恆為太子。

    貌似事情解決了,結果大家也都滿意,皆大歡喜,殊不知已經犯下了致命錯誤。唐憲宗既然已經正式確立了太子,就應該讓眾人信服,接受現實,而不是雖然立了這個李恆為太子,卻又對那個李惲和他的擁護者繼續偏袒縱容,這就導致兩方勢力明爭暗鬥,你死我活,禍患越積越深。

    終於,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了。憲宗的寵臣大宦官吐突承璀出於個人利益的需求,再次煽動唐憲宗重新立太子,並且朝廷輿論也開始傳言要改立太子,這就導致了以太子李恆、郭貴妃和太子的眾多黨羽、各方勢力開始相互勾結,秘密謀劃,搶先下手,最終將病中的唐憲宗害死,完成了陰謀奪權的最後一步,至此,大唐中興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

  • 2 # 理工男讀歷史

    不是。中唐時期,雖然宦官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權勢,但權力全部來自皇帝,對朝政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直到晚唐時期,宦官才成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那時宦官才是決定唐王朝興衰的關鍵力量之一。

    首先,唐憲宗時期基本上解決了藩鎮問題,實現了中興,但與盛世還是有一定差距。

    唐憲宗時期再次實現了唐王朝的統一,各個藩鎮都對中央政府表示服從。從政治上,雖然唐憲宗具有任意任免各個地方官員、將領的權力,但實際操作仍然要保持謹慎,以免過分刺激地方勢力。

    改變這種情況需要時間,如果唐憲宗活的與李隆基一樣長的話,就能夠逐步把地方官員、將領換成忠於唐王朝的嫡系人馬。到了這個時候,才能說從政治上達到了盛世前期的標準,可以開始進行經濟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和措施推進了。再經過一段時間,國力提高、民生改善、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才能算是盛世。

    所以,唐憲宗的中興只能算是有了盛世的基礎,能否實現盛世,後面還有很多影響因素。

    (唐憲宗景陵)

    其次,唐憲宗沒有把中興持續下去,首先是自己的原因;

    唐憲宗是明顯的前明後暗,用當時人的說法就是“大功之後,逸欲易生”,這是唐朝皇帝的老毛病,李隆基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

    後期的唐憲宗,任用奸人、重用宦官,並染上了唐朝皇帝的第二個老毛病——求仙問道,吃起了長生藥。吃藥之後脾氣暴躁,經常杖責宦官,不少被打死。於是,在一個夜晚,貼身侍奉的宦官出於恐懼弄死了唐憲宗,年僅43歲。

    至於唐憲宗身邊的宦官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權力,並控制神策禁軍,但正如唐憲宗自己所言,不過是家奴而已,輕易就可以殺掉,而且還不像處罰大臣一樣擔心後果。只是他沒想到,出現的後果是他無法承受,也無法控制的。

    所以,唐憲宗雖然死在宦官手中,但只是一個偶然事件,並不代表宦官對唐王朝的影響力。

    只有經過了一二百年的發展,晚唐時期的宦官群體才逐漸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從監軍到掌軍,從皇帝命令的傳達者變成決策者,並利用貼近皇帝的機會,在老皇帝死掉後決定繼承人。

    第三,唐王朝沒能實現第二次盛世,主要是自唐高宗李治時期開始的皇權獨大。

    如果初唐李世民時期皇權、相權(臣權)、宦官權力、地方勢力的權力對比是50:30:1:20的話,盛唐時是60:15:5:20,安史之亂後40:10:10:40,到了唐憲宗元和中興時期,可以說是60:10:15:15,而晚唐則變成10:5:25:60。

    比例不一定很合適的,但至少表示出一種變化趨勢。君權先升後降、再升再降,臣權日益萎縮,宦官權力逐漸提高,地方勢力包括藩鎮大起大落。到了唐憲宗時期,雖然理順了政治方面的統治權,但也再一次把皇權推到了頂峰,所有政務都是皇帝一言而決,或者由皇帝信任的大臣或者宦官來處理。

    這就帶來了皇權缺乏制約的嚴重後果,本來負責國家決策建議、決策諮詢以及行政三大事務的文官團體只保留了最基本的行政權力,對皇帝的錯誤決策無從調整和反駁,使唐王朝的皇帝往往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包括李治、李隆基,後期的武宗、宣宗、懿宗都是如此。

    既然李治在懵懂當中開了皇權獨大的先河,之後的唐朝皇帝就只能接受這個結果,沒有人會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這是之後唐王朝一切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同時,這也決定了唐王朝的興盛和衰亡,都是這二十多個皇帝的功績和錯誤造成的,與宦官、藩鎮、異族等其他人沒有關係。

  • 3 # 南嶺說史

    不是,可以明明白白的說不是。

    歷史學家黃永年指出,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係只是家奴和主子的關係,中晚唐宦官的所作所為,實際是家奴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裡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業,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

    無可否認,前期的唐憲宗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削平藩鎮,開創了元和盛世,史稱元和中興。但唐憲宗李純有一些致命的個人因素:

    1、李純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後,就自以為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任用奸臣皇甫鎛而罷免賢相裴度,政治日見衰敗;

    2、信仙好佛,想求長生不老之藥,下詔徵求方士。服用長生藥後,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殺左右宦官;

    3、過份信任宦官,導致宦官進入權力中心,之後的唐穆宗也是透過宦官上位。如果皇帝是一位好皇帝還好說,皇帝昏庸,宦官就會為所欲為,禍國亂政,畢竟宦官普遍文化水平低在治國理政上能力不足。

    4、蔡東藩先生這樣評價:憲宗之待藩鎮,忽寬忽嚴,忽撫忽討,毫無定見,殊為可笑。

    所以他完全是因為自己,宦官只是皇帝的“僕人”而已,很多事情也是在皇權的授意下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過晚飯之後是不是隻要充分運動就不會長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