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寒楊勉仁

    首先說明,我對年少不知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這句話是極為贊成的。

    據說李鴻章在臨死之前曾寫過一首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悼民殘。秋風寶劍孤臣累,落日錦旗大將壇。海外塵氛尤未熄,諸君莫作等閒看。

    歷史教科書上是這麼提李鴻章的:他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本書想如何定義李鴻章其意味顯然可見。

    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啊,我的老師對李鴻章的評價就是:大家記住啊,這個人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注意考試可能會考這個。而我本人呢,當時對李鴻章的評價是這個人簽訂了賣國條約,這個人是個賣國賊這種認識之上。

    李鴻章這個人呢,創立了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可以說他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北洋水師在甲午一戰中被日本打趴下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慈溪修繕圓明園佔據了北洋買艦的軍費;第二當時北洋上下大多數軍官和士兵腐朽一片,李鴻章當時整頓過,可惜貌似沒有起啥大用,這是體制問題。第三朝廷之中翁同穌等人對北洋,對李鴻章的牽制。第四可能是戰略問題。

    北洋戰敗以後,鄧世昌率領致遠號全體上下寧死不屈,最終戰死。北洋統帥丁汝昌戰死,也不是投降派。這些人都是李鴻章提拔的。

    李是洋務運動的發言人,洋務運動的意義很大,可惜說,在當時的中國這是華人睜眼看世界實踐的第一步,為以後中國的各種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李提拔了袁世凱,袁在我看來是比孫中山偉大的很多的實幹家,錯在簽了二十一條,錯在稱帝。

    李有一顆公忠體國的心,當時如果中國有一個人可以救中國,那就是李,他對西方的認知超過了當時所有的華人。可惜李鴻章不能反清廷,梁啟超找過他,叫他做皇帝,他跟梁啟超說了一句: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我老咯。孫中山找過他,他把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趕了出去。無論是梁還是孫,李鴻章沒有殺他們或者抓他們,而是放走了,說明李鴻章知道清廷腐朽到了一種地步,但他骨子裡還是有傳統文人的忠君思想。他自己曾言:我是一個修修補補的紙糊匠。本為一代擎天支柱,奈何要做一個紙糊匠啊。

    慈禧為禍,李鴻章背鍋,再加上朝廷各種糊塗蛋的攪和。

    李鴻章不好虛名,是個實幹家。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不久,李鴻章就死了。

  • 2 # 使用者66507317690

    年少不知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華人只知其賣國,不提洋務與朝綱。l北洋水師有戰將,為國捐軀有二昌。可憐孤臣背朝鍋,只知忠君不犯上。謝歲寒楊勉仁邀!

  • 3 # 坐古談今

    這句話只是在說“李鴻章的苦”,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懂得了中國社會的一些固有問題——領導至上、委過於下、好走極端、空喊口號且好面子兒、好聽好話好說好話等等。因此,理解了李鴻章的某些不得已。

    但我還是要說一句話:年少罵賣國,年中懂賣國,年老會賣國。

    首先,這一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並非無頂線誇耀李鴻章的理由。

    原因很簡單,如果李鴻章是“唯一的路線提供者”,很不幸的是,晚清還有個左宗棠,更不幸的是:他們的目標和路徑基本相同。但左宗棠不同於李鴻章之處在於:

    其一:對外敵不能一味忍讓;其二:為官為人較為清廉;其三:海防、武器以購買為先,自主也要跟上,防止被西方掐脖子;其四:更重視民生,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既要發展軍事也要搞好民生,更要大力反腐,澄清吏治。

    其次,李鴻章難,那洋務派哪位領軍人物不難?哪個人不難?

    曾國藩作為“洋務運動”的開拓人,他是第一個也是面對最多保守派勢力抨擊的人物,難道他不難?左宗棠不難?既要面臨戰爭的危險,又要嚴防死守李鴻章在陰暗地射出的冷箭。不僅僅官場,整個人間又有誰不難?

    再次,李鴻章是背鍋的嗎?顯然不是。他雖不是條約的決定者,但卻是意見提供者、決策影響者和執行人三種身份合一

    從1874年日本侵犯臺灣、1875到1877年左宗棠收復新疆、1878到1881年左宗棠和曾紀澤收復新疆伊犁、1884年中法戰爭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都是一路妥協的。

    我們再從《中英煙臺條約》後,李鴻章及其家族利用蕪湖通商的有利條件,藉助輪船招商局的有利機會,為自己的大家族牟利這件事兒上,同樣可以看出,在諸多他所簽訂的條約背後,也有自身家族的利益所在。

    最後,關於洋務運動的成果評價問題。

    李鴻章作為“清朝國企的主要負責人”,他的價值只在於利用自身的地位提供“壟斷權力”,以及保護不被保守派廢棄兩項功勞。但對當時的政府沒有什麼貢獻,對當時的外敵也沒什麼貢獻。

    後來某些少數流傳下來的也僅僅是作為晚清的壟斷企業(因為它繼承了晚清的資源財富)留存下來,而不是這個企業本身。

  • 4 # 布夫舟

    李鴻章雖然處境有自己的難處,但是他乾的很多事情真心不怎麼樣。李鴻章明明應該成為一個造房子的,最後卻做著裱糊匠的事情。晚清就像一座腐朽的大廈,李鴻章扶著它走了幾十年,真的非常辛苦。如果沒有李鴻章,大清也許提前沒了,但是很多人忘記了這座腐朽的大廈之下還壓著四萬萬人。

    晚清一個死局在於皇親國戚中缺乏能擔大事的人,而朝廷一直不相信漢族大臣。慈禧一個很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敢於重用漢人的大臣,比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這是大清朝前所未有的,畢竟大清的整體是非常保守的,總是提防著下面的人,甚至一直準備著哪天不行了退回關外去。這樣的朝廷,要是最後能強大,那才是真正奇蹟。所以晚清最後才有了“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這樣尷尬的局面。

    李鴻章對大清是有大功勞的,無論是前期鎮壓太平軍,還是後期洋務運動以及各種外交活動,朝廷內外是非常倚重他的。不過李鴻章乾的事情其實就是努力維持滿清的現狀。比如中法戰爭的時候,他說馮子材打不過,最後即使70歲的老將馮子材贏得了戰爭,李鴻章也照樣簽訂賣國條約,左宗棠說“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無論怎麼講,李鴻章肯定是晚晴有能力的大臣。畢竟考慮到晚清的大臣的整體水平,如果李鴻章和他的同行比,絕對是一個稱職的裱糊匠。但是這不代表李鴻章有多好,宰相合肥天下瘦,這可不是說說而已的。

    比如李氏兄弟六人,僅在家鄉合肥,“每人平均有十萬畝”,合計共六十萬畝土地。

    再比如最小的六弟死得早,剩下孤兒寡母,其餘的五個兄弟一共給了二百萬兩銀子的撫養費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加速女性變胖?產科醫生:孕期守好底線,孕媽依然苗條,是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