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科學站

    讓我們先看一則新聞案例:石家莊市銀龍小區一名高二學生因向家中索要5000元錢買狗,遭到母親拒絕,一氣之下,在家中上吊自殺,幸虧發現及時,才脫離危險。高中生竟然為如此小的事情自殺,抗挫折能力之低,可見一斑。

    ☆中學生抗挫能力較差

    受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現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差。中學生常見挫折心理具體表現為:

    生理上:由於身材矮小、肥胖,五官某部分不夠端正,或輕或重的殘疾等而產生的自卑、自我厭棄等;

    生活上:由於經濟貧窮或不能滿足自己需要,與朋友不和,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適應新環境等而產生的憂慮、傷感;

    學習上:由於學習吃力或下降,考試失利,覺得老師不信任自己等而產生的考試焦慮、自我懷疑、喪失信心,以致厭學、自暴自棄等;

    思想上:對家庭、學校、社會、人際交往、人生意義等存在消極認識;

    性格上:自負、偏激、好鬥、兇暴、懦弱、膽小、自卑等。

    ☆成長太順不懂挫折滋味

    當代青少年心理承受力差,家庭和學校難辭其咎。現在的孩子,學習、生活都由父母打理,過分依賴父母,顯得嬌嫩、脆弱,缺乏自立能力,尤其在挫折面前軟弱無力,經不起輕微的打擊,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就容易情緒低落,消極頹廢,甚至悲觀失望。

    另一方面,學校的挫折教育往往不能持之以恆。很多中小學生的挫折教育,主要靠幾天的軍訓,或者到艱苦的地方待一段時間體驗生活,這些形勢上的東西與挫折教育無法等同起來。

    ☆遭遇挫折應樂觀積極

    遇到挫折後,消極、逃避,甚至放棄生命,都是懦弱的表現。中學生應該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挫折。

    保持冷靜,正確歸因。中學生遇到挫折,要善於分析產生挫折的原因。對造成挫折的原因進行符合實際的、中肯的分析,避免歸因的片面性,這是解決挫折的前提。同時還要正確評價自己,瞭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發揚自己的優勢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並逐步提高戰勝挫折的勇氣和力量。

    自我寬慰,轉換情緒。受到困擾時,要心懷坦蕩,情緒樂觀,學會從好的一方面看問題,這往往有助於挫折向積極方面轉化。挫折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振奮,關鍵是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果能適當地變換思維的角度和方式,從另外的角度重新評價和審視所遇到的挫折,也許會發 現事情有利的一面,從而獲得力量和信心。

    向他人傾訴,尋求幫助。遇到挫折時不要悶在心裡,應該找朋友或家長、老師,傾訴你心中不快,尋求他們的幫助。這樣不僅能改變內心的壓抑狀態,減少內心的焦慮和緊張情緒,而且有助於重新鼓起勇氣和信心。

    此外,中學生還應該學會微笑;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辯證地看問題;訓練自己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發洩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

    以上是從中學生自身角度來說,下面再從學校和家長的角度來談談,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原因及對策:

    當前,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現象普遍比較嚴重,探討其原因並研究其對策很有必要,這關係到我們的教育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問題的解決,要靠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心理封閉

    學生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個人的秘密,本屬正常。但部分學生受多種因素影響,由此發展到自我封閉,不願與人交往,更不願向人敞開心扉。因而遇到煩惱時,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相應對策:

    1、新生入校一週內,召開集體談心會,班主任先自我介紹有關經歷(包括走過的彎路)、性格特點等,再讓學生逐一自我介紹,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瞭解。

    2、平時引導學生既要與全班同學友好相處,也應該有幾位關係密切的好朋友。教師尤其班主任則應該爭取成為學生信賴的良師益友。

    3、有計劃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特別關注那些心理封閉的學生,促使其敞開心扉。

    二、壓力過大

    父母望子成龍,教師期望過高,有的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升學無望,便憂慮重重,喪失信心。如果缺乏指導,易走極端。

    相應對策:

    1、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才觀,懂得學習是為了發展提高自己,只要刻苦努力就有收穫和進步,考大學並非唯一出路,任何行業都可以成才等道理。

    2、學校從嚴控制考試次數,淡化名次觀念。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學習成績,先肯定進步,再找出差距。

    3、和家長配合,減輕學生壓力。對學生學習目標的確定要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學生一旦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便能逐步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三、未經挫折

    有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一路順風,未經挫折。偶遇挫折一蹶不振。

    相應對策:

    1、平時注意向學生介紹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艱辛歷程,教師和家長如能以親身體會教育學生,效果更好。

    3、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探索,鼓勵學生失敗了再幹,親身體會經歷困難挫折終於取得成功的憂與樂。

    四、被動地位

    學生在長期的傳統方式管理下,絕大多數一直處於被動地位,逐漸喪失了主體意識,依賴父母、依賴老師,一旦失去依賴,便無所適從。

    相應措施:

    1、教學中應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我能學好”。

    2、班級管理實施全員參與。班幹部的產生可採取先自薦再選舉的辦法,並實行學期換屆,每學期至少更換三分之一,從而使較多學生有機會擔任班幹部。還可讓學生按一定順序輪流擔任值日班長,從而促進其集體觀念的形成,主人公意識的強化。

    3、組織班級活動要力求普遍參加,並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擔任主角的機會。學生在教學及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形成之後,可有效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五、知識貧乏

    學生課內學習內容比較單純,課外閱讀面又比較狹窄,對怎樣進行心理調節、排除憂慮,以及恰當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的知識則相當缺乏。

    相應對策:

    1、舉辦專題講座,如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怎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講座等,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2、開展心理諮詢。鼓勵有具體疑難、煩惱或難言之隱的學生去求得個別指導。

    3、介紹、推薦有關書籍、文章供學生閱讀。針對共性的問題,可向學生集體推薦;針對個別情況,可向具體學生推薦。也可發動學生互相推薦。從各種優秀書籍中廣泛汲取營養,既可增加知識,又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聖女果從下種到採收需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