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蝴曉蝶

    這句話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並不一定適用現在。

    一、出處

    首先來看看這兩句的出處,出自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從軍行》,這兩句也成了古今重武輕文的代表,把“百無一用是書生”當成了典型,有那麼點輕視文人的意思。

    二、表達的意義

    俗話說,亂世武將有用武之地,太平盛世治世時才用文臣。

    初唐時期,唐朝的邊境並不穩定,經常烽煙四起,當時的士人都想透過戰功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兩句詩就把那些士人的想法刻畫得淋漓盡致,很大程度上帶有個人英雄主義、個人崇拜的色彩。

    三、具有時代侷限性

    現在看來,文臣武將各有其用處,即使是太平盛世,照樣要保持武將的戰鬥力,因為戰亂隨時可以發生。

    正所謂,強的戰鬥力才是維護和平的保障,沒有強的戰鬥力就隨時會被人欺負。

    但是,這並不等於武將就是一切,文臣就毫無作用,如果沒有文臣治,內部矛盾叢生,那武將又如何有一個良好的後盾呢?

  • 2 # 民俗大文化

    很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大家知道“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句話出自何處,又是誰人創作的嗎?這句詩詞是出自唐代作家楊炯的《從軍行》,完整的詩句叫做: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本句詩詞作者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是初唐時期頗有才華的文人,合稱為“初唐四傑”。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面意思為寧可當一名小小的百夫長,也比一介書生強。其實詩詞的背景發生在唐朝初年,正直戰亂年代,當時吐蕃、突厥大舉進入甘肅一帶。而當時戰亂較多,朝廷比較重武輕文,需要比較多的能人異士。

    整體詩句的意思為: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城中,壯士的心懷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 大雪紛飛,軍旗都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之聲。 我寧願做個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最後一句詩詞“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更表達出當時一些文人的憤慨之情,更有一種棄筆從戎為國效力的豪情壯志。有句話說的好叫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哪個重武輕文,戰亂不斷的年代,文人們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字裡行間裡更是透漏出初唐廣大知識分子為國建功立業的共同心願。

    筆者認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在等待著為國效力,有的時候看到軍人的時候都會有一種由心而發的自豪感和一心想為國衝鋒陷陣保衛家園的熱血之心。文人能排兵佈陣,武士能遵守安排衝鋒陷陣,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的繁榮昌盛,世代平安!

  • 3 # 長安說書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首先,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楊炯的處境來分析。唐朝初建,邊關戰事不斷,四處征戰。

    整個大唐初期,不論文人,還是志士都是激進昂揚的,他們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成為社會棟樑之才。

    楊炯的《從軍行》一方面酣暢淋漓地表達了自己渴望征戰沙場,報效朝廷的想法。另一方面,我們其實也可以讀出一個國家初建時期的焦點所在,文人可能在當時並不被器重。就好像一個國家根基不穩,經濟落後,政府哪裡還有精力去發展文化事業。所以,自然而然地激進昂揚,飽滿向上的建功殺敵情結成了一時的主流。

    其次啊,楊炯是一個神童。他才高八斗,11歲的時候已經入朝為官。不止楊炯,初唐所有詩人的文風都是積極向上的,這是一個大的背景,也是這一時段的潮流。還有王勃,17歲入仕。駱賓王也是一個執筆能寫詩,上馬能殺敵的少年英雄。

    楊炯的這首《從軍行》,也是極富藝術特色的。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烽火,西京(長安),牙璋,鳳闕,紅旗飄動,鼓聲陣陣……

    種種意象,呈現的畫面感非常強烈。烽火照西京。一個“照”字,便已牽動詩人的心絃,也描繪出長安戰事千鈞一髮,刻不容緩,引起詩人心底的慷慨激昂。牙璋,鳳闕,鐵騎,龍城…戰前集結,沙場點兵,調兵遣將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另外,詩的跨度和想象力也異常豐富。前一刻還是牙璋,鳳闕(類似於兵符,虎符),下一秒就已鼓聲喧天,鐵騎踏在塞外,黃塵飛揚,兵馬繞城……這種豐富飽滿的想象,其實都來自詩人強烈的情感。

    楊炯由此感嘆: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最後,其實初唐四傑——王楊盧駱的命運都是非常慘淡的。我們看到他們才華橫溢,少年得意。但他們都是非常苦悶壓抑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不盡如意的遭遇。想潔身自好,又不得不在權貴的縫隙裡求生存。或罷官,或流放,都是常態。王勃,年僅27歲溺水身亡,盧照齡晚年疾病纏身,投水而死。駱賓王因一篇《討武氏檄》而公然忤逆武則天,最後在戰爭中不知去向……

    致敬經典,尊重傳統。我是獨孤思月,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 4 # 爭取向上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句詩源自唐朝著名詩人楊炯的《從軍行》。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句話,這句話適合相應的社會階段。

    楊炯作為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之所以有這句話,是源自大唐社會的需要。楊炯抑鬱半生,芝麻小官,所以一生都渴望建功立業,可一生都未能如願。“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就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廝殺邊疆,殺敵報國。可他作為一名小官吏,沒有機會來馳騁沙場,殺敵建業。雖然他自己是文官,可他渴望做一名武將。所以這句話是適合大的環境是建國初期或者國家創業階段,需要武將來打江山。小環境適合是個人渴望亂世立業,投筆從戎。

    國家政權穩定,邊防有保障,相比較而言文官作用大於武將了。文官維持朝廷正常運轉,武將拱衛邊疆。此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就不太適合。比如大明朝萬曆皇帝,文官把持朝廷,武將聽命朝廷文官。那時候連萬曆皇帝都無法和成熟的文官體質抗衡,消極怠工。那時的胡宗憲、戚繼光都是受命於張居正。所以此時文官作用大於武將。

    社會的發展需要不同的人才,亂世出英雄——武將,治世出能臣——文官。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成就朝廷大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備過年給父母挑一款手機,哪款用起來既流暢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