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務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轉移過程,相對於商業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將其由過去的行業的概念上升為產業的概念,併成為第三產業的基礎產業和主導構成部分,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國內商業、對外貿易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倉儲業等。
商品流通包括經營環節和倉庫環節兩部分內容:
經營環節
商品在轉讓使用價值的過程中,商品價值隨著商品的買賣活動而發生轉移,每轉移一次就發生一筆購銷額,就要進行一次結算。因此,經過一次買賣行為,就形成一道經營環節。經營環節也叫結算環節。
倉庫環節
商品實體在執行過程中的停頓,即商品儲存。商品進出倉庫一次就是一道倉庫環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經營環節和倉庫環節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商品不經過買賣,就不能實現價值的轉移。當商品買賣行為發生後,隨著商品所有權的轉移,交易雙方就要辦理開票、託收、結算、記賬等事務,在完成商品價值轉移的同時,商品實體的運動也跟著進行,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
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商品流通市場成為增長最快的市場,連續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截至2000年,中國的商品流通市場的銷售額在世界已排到第四位,僅次於美、日、德。而且中國商品流通的業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由傳統百貨為主的單一業態發展到百貨商店、連鎖店、折扣店、便利店、大賣場等多種業態,尤其是連鎖超市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中國的商品流通市場實現了快速發展,但與已經發展了近200年的國外商品流通市場相比尚處於低階階段
中國的零售企業大多規模小,前幾名零售商的零售額佔整個零售市場份額的不足20%,在這一點上是很難與國外的大型零售商相比的。雖然,中國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但由於缺乏成熟的商品流通市場,所以規模消費並沒有真正形成,商品流通系統的主導權依然是掌握在製造商的手中。再有,中國的零售企業普遍存在高負債率和低利潤率並存的情況。中國零售企業的負債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平均淨利潤率卻不到2%,這是因為中國零售業的管理技術和硬體裝置相對落後造成的。應當說,中國零售企業的盈利大都是靠供應商的進場費、廣告費、促銷費、節慶費在支撐。由於零售企業處於商品物流的中樞地位,對供應商有一定的優勢,但靠“榨取”供應商來獲取利潤,長此以往勢必會對中國的製造業造成較大的傷害。
2004年12月11日,中國的零售業正式對外開放,國外的零售商已大批次地在中國展開業務。郎鹹平在其一份報告中曾指出,國外的零售商一方面會利用其規模優勢和全球化採購平臺降低商品成本;另一方面會利用其成熟市場的盈利支援新興業務區域的戰略性虧損,從而與中國的零售商展開競爭。面對國外零售商的嚴峻挑戰,根據國際商品流通市場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中國的商品流通商應做好以下幾點:
進行以目標客戶為導向的業態最佳化和服務創新。中國的零售商應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循著國際零售業的發展趨勢,發展符合當前消費者需要的業務模式,在此基礎上加大服務創新的力度,製造品牌溢價效應。
以專業化經營的態度,專注於建立滿足目標客戶核心價值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戰略與經營的差異化。中國的零售商在從中國實際出發的基礎上,要認真學習吸收外國零售商的先進管理技術,圍繞自身目標客戶的核心價值,專注於一點深鑽下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從而避免同質化經營和惡性競爭。
建立易操作的標準和準則,使快速複製與擴張成為可能。中國的零售商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規模經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規模經營可以降低運營成本。而要實現規模經營,連鎖複製是有效的方法。這就需要有複製的標準,按照標準複製來提高複製效率,最終達到規模擴張的目的。
提升零售技術水平,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本文已提到相對於國外零售商來說,中國零售商的管理技術還比較落後,而國際商品流通業的發展特點又說明零售技術是零售商獲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因此,中國的零售商需要在提高零售技術方面多下功夫,這樣才能提高與外國零售商的競爭能力。
面對國外具有先進管理水平和經驗的商品零售商,中國要沉著應對。一方面發揮本土化的優勢,尋找差異化競爭途徑;另一方面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技術,在競爭中快速成長。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務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轉移過程,相對於商業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將其由過去的行業的概念上升為產業的概念,併成為第三產業的基礎產業和主導構成部分,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國內商業、對外貿易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倉儲業等。
商品流通包括經營環節和倉庫環節兩部分內容:
經營環節
商品在轉讓使用價值的過程中,商品價值隨著商品的買賣活動而發生轉移,每轉移一次就發生一筆購銷額,就要進行一次結算。因此,經過一次買賣行為,就形成一道經營環節。經營環節也叫結算環節。
倉庫環節
商品實體在執行過程中的停頓,即商品儲存。商品進出倉庫一次就是一道倉庫環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經營環節和倉庫環節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商品不經過買賣,就不能實現價值的轉移。當商品買賣行為發生後,隨著商品所有權的轉移,交易雙方就要辦理開票、託收、結算、記賬等事務,在完成商品價值轉移的同時,商品實體的運動也跟著進行,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
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商品流通市場成為增長最快的市場,連續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截至2000年,中國的商品流通市場的銷售額在世界已排到第四位,僅次於美、日、德。而且中國商品流通的業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由傳統百貨為主的單一業態發展到百貨商店、連鎖店、折扣店、便利店、大賣場等多種業態,尤其是連鎖超市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中國的商品流通市場實現了快速發展,但與已經發展了近200年的國外商品流通市場相比尚處於低階階段
中國的零售企業大多規模小,前幾名零售商的零售額佔整個零售市場份額的不足20%,在這一點上是很難與國外的大型零售商相比的。雖然,中國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但由於缺乏成熟的商品流通市場,所以規模消費並沒有真正形成,商品流通系統的主導權依然是掌握在製造商的手中。再有,中國的零售企業普遍存在高負債率和低利潤率並存的情況。中國零售企業的負債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平均淨利潤率卻不到2%,這是因為中國零售業的管理技術和硬體裝置相對落後造成的。應當說,中國零售企業的盈利大都是靠供應商的進場費、廣告費、促銷費、節慶費在支撐。由於零售企業處於商品物流的中樞地位,對供應商有一定的優勢,但靠“榨取”供應商來獲取利潤,長此以往勢必會對中國的製造業造成較大的傷害。
2004年12月11日,中國的零售業正式對外開放,國外的零售商已大批次地在中國展開業務。郎鹹平在其一份報告中曾指出,國外的零售商一方面會利用其規模優勢和全球化採購平臺降低商品成本;另一方面會利用其成熟市場的盈利支援新興業務區域的戰略性虧損,從而與中國的零售商展開競爭。面對國外零售商的嚴峻挑戰,根據國際商品流通市場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中國的商品流通商應做好以下幾點:
進行以目標客戶為導向的業態最佳化和服務創新。中國的零售商應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循著國際零售業的發展趨勢,發展符合當前消費者需要的業務模式,在此基礎上加大服務創新的力度,製造品牌溢價效應。
以專業化經營的態度,專注於建立滿足目標客戶核心價值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戰略與經營的差異化。中國的零售商在從中國實際出發的基礎上,要認真學習吸收外國零售商的先進管理技術,圍繞自身目標客戶的核心價值,專注於一點深鑽下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從而避免同質化經營和惡性競爭。
建立易操作的標準和準則,使快速複製與擴張成為可能。中國的零售商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規模經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規模經營可以降低運營成本。而要實現規模經營,連鎖複製是有效的方法。這就需要有複製的標準,按照標準複製來提高複製效率,最終達到規模擴張的目的。
提升零售技術水平,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本文已提到相對於國外零售商來說,中國零售商的管理技術還比較落後,而國際商品流通業的發展特點又說明零售技術是零售商獲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因此,中國的零售商需要在提高零售技術方面多下功夫,這樣才能提高與外國零售商的競爭能力。
面對國外具有先進管理水平和經驗的商品零售商,中國要沉著應對。一方面發揮本土化的優勢,尋找差異化競爭途徑;另一方面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技術,在競爭中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