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上有心人

    《高老頭》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優秀作品。小說透過隱形富豪高里奧先生被進入上流社會的兩個親生女兒搜刮乾淨後窮困而死的悲劇,描寫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醜陋。小說中的“富”字,相對於封建統治時代的貴族的“貴”字。在巴爾扎克的時代,資產階級已經逐步取代貴族階級,隨著資產階級的上升金錢日益顯示出強大的威力,最終成為社會的主宰,也就是說服“富”漸漸戰勝了“貴”。

  • 2 # 張張張大勝

    對於《高老頭》這本書說實話,我之前並沒有瞭解過,甚至於說根本不知道有這本書。但在中外名著導讀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觀看了《高老頭》的電影片段,又在老師的大致講述後,明白了大致的故事內容。也引起了我對現今社會情況的疑問——我們要如何做好我們的家庭教育呢?

    “人間的真情,美好的愛情,父母的親情……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錢面前顯得是那樣蒼白無力。” 《高老頭》這本書以巴黎社會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資本主義的金錢社會百醜圖。破落貴族子弟拉斯蒂涅來到巴黎上大學,住在偏僻的伏蓋公寓裡。他經不起上流社會燈紅酒綠的誘惑,透過遠房表姐鮑賽昂夫人踏入貴族沙龍,先後結識了兩位少婦。而這兩位少婦,正是與他同住在伏蓋公寓的高老頭的女兒。 高老頭是個資產階級暴發戶,愛女成癖,併為她們花光了所有家財,而自己卻省吃儉用,成了個吝嗇鬼,最終因為貧窮而被女兒拋棄,成為金錢關係的犧牲品,悽然死去。高老頭的父愛,讓兩個女兒踏入上流社會,卻也正是由於他的溺愛,使兩個女兒拋棄了他。“6點鐘,高老頭遺體下了墓穴,周圍站著女兒家中的管事。拉斯蒂涅出錢買來的簡短祈禱詞剛唸完,那些關事便與神父消失得無影無蹤。”即使在高老頭的葬禮上,他的女兒也沒來看他一眼。可憐的高老頭!還有他那可憐的父愛,在燦爛奪目的金錢面前,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最終也只能折服在金錢腳下。

    《高老頭》讓我聯想起了如今現實社會中,許多父母不正常的養育方法,一味的溺愛,不管怎麼樣一定會給予子女們想要的東西,以至於出現了一個個子女和父母產生爭鬥的現象;而那些從小嬌生慣養的孩子們,長大後,和同學相處不融洽,和老師之間就像“仇人”……小說一開始,高老頭便表現自己對女兒的不求回報的犧牲精神:“我的兩個女兒就是我的全部生活。只要她們玩得痛快,活得幸福„„那我穿什麼,住在哪裡,又有什麼關係。她們暖我就不覺冷,她們樂我就不覺悶。”;阿納斯塔奇沒有錢買參加舞會的金絲銀繡的舞衫,這是高老頭已經一窮二白了,但他表示為了女兒願意殺人放火;為了讓但斐納和自己稍稍近一些,對自己的接待也好一些,高老頭不惜賣掉長期年金幫助但斐納和拉斯蒂涅偷情。但當高老頭臥病在床還惦記著女兒的時候,女兒卻依舊聲色犬馬、夜夜笙歌,變現得極為冷血。躺在床上的高老頭幡然醒悟:“做父親的應該永遠有錢……我被女兒拋棄,這是我的報應。”女兒的冷漠態度和高老頭生前的寵愛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愈到後來愈鮮明,對社會的批判也就愈深刻。

    高老頭對愛的定義是盲目的無條件給予、無私的付出,據此認為高老頭的父愛表現了人類崇高的感情,是使人感到驚心動魄的偉大感情,是一種父性的基督。為了滿足女兒的虛榮心,他耗盡所有,這種愛是博大的同時也是畸形的,令人不寒而粟的。太容易得到的東西都不懂得珍惜,因此阿納斯塔奇和但斐納對她們的父親便沒有了尊重和情感,這種父女之情註定脆弱和虛情假意。

    高老頭一直不願承認他們的家庭關係是維繫在金錢上,高老頭給予物質,兩個女兒便報以親近,這不像親情,更像是一種交易。兩個女兒的愛是建立在金錢上的,上流社會不接受這個粗俗的麵粉商,她們便只能跟他偷偷摸摸地見面;他沒錢了,她們便把他像榨乾了水的檸檬一樣丟棄在大街上;甚至父親病重了,她們關心的還是金錢,不願面對現實的高老頭只能在孤獨中帶著悲憤和自以為是的愛死去。這是對人性陰暗面的揭露,是對拜金主義的血淚控訴。他是父愛的代表,卻親手培養出掘墓人。

    高老頭的悲劇在當時的社會具有普遍意義,在當今中國更是具有教育意義。中國人口基數大,全國實行計劃生育,提倡只生一個從而控制人口數量。父母對孩子的愛更是隻增不減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提出的要求父母想盡辦法去實現。照理說,孩子應該是快樂成長才對,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許許多多的現象:有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出言辱罵,考不上理想學校就自殺,父母不給零用錢就惡言相向甚至起殺心,十幾歲了洗衣服還要媽媽代勞等事蹟屢見不鮮,九零後和零零後更是被冠上腦殘等稱號。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我們不能重演高老頭的悲劇。中國正是騰飛之時,更需要敢於承擔、敢於創新、敢於挑戰的下一代。人類的進步在於良好的教育, 包括家庭的、社會的,更在於一代一代人的傳承文明,繼往開來,而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更應該培養出為自己、為社會、為祖國而努力的下一代啊。

    作為家長首先要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兒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溫暖,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孩子“知、情、行”的發展以及外界的要求來決定。所謂?知”是指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使他們初步知道具體的行為準則。最好從形象事例教育著手,英雄模範和發生在孩子身邊的好人好事,往往會獲得孩子的敬仰,並引起他們模仿的自覺性。也可透過看電視、連環畫等形象化的藝術手段,來形成對人的道德認識,陶冶情操,培養性格,啟發行動,使他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情’’是指對待是非的感情態度,父母對好的言行、習慣表示滿意、欣慰,並願意學習和模仿,對壞的言行和不良習慣表示不滿和厭惡。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是榜樣,可使兒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行”是指兒童良好品德和意志行為的培養,給兒童創造實踐的條件。譬如,願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愛吃的東西也樂意和大家分享等,並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這樣做。總之,對年幼的孩子要少說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側重於行為習慣的培養。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就可適當增加一些道理上的講解,使他們逐步養成尊敬父母和師長、團結友愛、文明禮貌、忠誠老實、正直善良、勤勞儉樸、熱愛祖國的良好的道德品德。

    《高老頭》對於我們現在社會就像一個指向標。我認為它給予我們的現實意義並不是說只是展現那個時代的法國社會情況,更是在展現家庭教育的問題,家庭教育不能只是給予子女物質保障,更應該注重對於子女的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三觀,否則,可能就會像高老頭,把子女養育成自己的掘墓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許嵩“別咬我”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