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痛風哥小曹

    最早的文字起源於結繩、結草記事,看到自然界裡的一切,慢慢的利用開始了畫字(象形文字)。

    最後倉頡綜合民間各種記事畫的字創造出一種統一的象形文字,經過後人慢慢的改進昇華,逐步有了甲骨文。

    改進後有了大篆,但秦始皇時期,統一使用小篆。

    最後一步一步演化到現在的文字!

  • 2 # comboylan

    最早的文字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出現的,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表意字是中國漢語形成歷史中最早的一種文字,漢字經歷了表意字,表音兼表意,變音字,三個歷程。其中表意字是指根據所概括內容的意義 所創造的字,在漢字的初始階段,沒有筆畫,沒有字母,從畫圖和實物記事慢慢發展,很自然的把依靠最多的意義首先融入字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侷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絡。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它們整齊規範,並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最初的甲骨文,已經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意義。而埃及等文明古國均無此程度,這是為什麼呢?許多科學家認為:1.還有更早的文字沒有被發現;2.甲骨文一開始就是有抽象意義的。如果是後者,那麼為什麼埃及等文明古國均無此高度?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淨,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鑽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並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後,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儲存下來。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後來如秦時的小篆與秦隸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鐘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至今故宮博物院記憶體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將文字統一。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

    但是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範,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型。這種字型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稱之為——“漢隸。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鬆自如。西漢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溫室大棚定植後的黃瓜怎麼樣壯苗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