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澗那眼清泉
-
2 # 遺忘的閃爍
女兒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中的公主,但不能將親情用物質來衡量,家中有哥哥或弟弟時,親情也是一種付出,父母總是希望兒女過的幸福,往往子女會認為父母偏心,那是沒有換在父母的想法去思考,而父母所做的並不是錯的,覺得對自己不公平。
在我們有一個現實必須要去面對,女孩長大了會出會組成新的家庭,父母也會和女兒分離,女兒會在新的家庭依靠自己和另一半的努力創造幸福的條件,父母是守不了女兒一生的生活的。往往這關鍵或成長之後,父母會多為兒子多去考慮一些,這是做父母的人之常情,那怕這兒子並沒有女兒孝順和懂事,父母依然會執著的為兒子儘可能的給予,這就是父母無私的愛。
而在這個時候往往女兒會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公平了,自己在父母心中到底算什麼,覺得父母將自己養大了什麼都沒有給予。父母將自己撫養長大並不容易,父母對待兒女的心都是一樣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幸福,往往父母會將依靠給到兒子,因為女兒成家後有自己的生活,兒子會多一份依靠,當然有時候也是靠不住的。
物質是生活的基礎,需要靠自己努力,父母給予的是給予的,沒有給予就要自己努力。親情不能計較得失,只能是付出回報父母,若是要計算這樣計算那樣的親情就會疏遠了這份情感。當然也有可能這問題是說自己出嫁的時候父母需要一筆彩禮,但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或許是為了給自己以後一個保障,父母不善於對自己子女的表達,而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私的,那怕是父母為自己考慮要一筆彩禮,父母養育自己20年,而自己跟著自己的愛情去成立了新的家庭,對晚輩來說也是應該的。
親情是不能計較得失和對比的,遇到困難還要多與父母溝通做思想工作,多聽聽父母真實的想法。
-
3 # 六月的自我成長
“對於父母來說女兒到底算什麼?”這個話題聽起來讓人感覺很沉重。
剛剛看到有一個觀點談大意是說到女兒長大後發現自己並不是父母的全部,我看到這句話時反而覺得女兒以前是個小孩,但當她意識到自己不是父母的全部的時候,她就開始走向成長了。
無論是女兒,還是兒子,與父母的關係都是一樣的、同等的,因此我將這個題目改成“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到底算什麼”來進行論述。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父母的全部。我們每個人,與我們的父母都是相互獨立的個體,但我們同時也是父母的“延續”,我們的身體裡流淌著父母的基因。
01 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的互助關係
英國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這首詩告訴我們,孩子是透過父母而來,父母給了孩子靈魂安居的肉體,但是父母並不能擁有和掌控孩子,孩子擁有活出自己生命色彩的權利。
父母對於子女來說,只是引導孩子成長的“監護人”,就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長,這樣一種互助的關係。
02 孩子來到父母身邊,也是幫助父母來做人生功課的
我有一位同學雁子就說,她經常能夠感覺她的兒子給她的愛比她給與兒子的愛要更多,更加沒有條件。
孩子不管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尤其是越小的孩子,他們在還沒有貧富貴賤的分別心之前,對父母是一種全然的接納和需要的,他會無條件的渴望父母的愛,也會無條件去擁抱父母,吸吮母親的乳汁,他們從不會對父母有過一絲挑剔。
孩子來到父母身邊,也是來幫助父母成長、滋養父母生命的。
孩子對於父母,不全然是索取,他們也有對我們做父母的展示愛。
03 孩子是父母的延續
一行禪師在《與自己和解,至於你內心的內在小孩》這本書裡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的延續,同時也是歷代祖先的延續。
一行禪師在書中用玉米種子來做比喻,當一粒玉米種子被播種之後,那顆種子並沒有死,而是開始長出嫩芽、長成一株玉米杆。
這個時候,“種子和杆並非是兩個不同的實體,一個是另一個的延續。玉米杆是玉米種子的未來;而玉米種子是玉米杆的過去。他們不是同樣的東西,但也不是不同的東西。你與母親不是完全的同一個人,也不是完全不同的人。”
對於我們人類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父母的延續,父母又是他們父母的延續,人類就是這樣繁衍而延續下來的。
我們與父母無法分割。
因而,從這個層面來說,我們做父母的,又應該將孩子看成是我們生命的一種延續,要像幫助自己一樣去幫助我們的孩子進行成長。當孩子有錯誤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這種錯誤是來源於我們父母身上的延續,當我們看到這一點,我們就會跳出對孩子錯誤行為的過分苛責。
綜上所述,關於“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到底算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我們做父母的,既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鼓勵這個獨立而獨特的生命個體自由舒展;同時也要將孩子看成是我們自身的一種延續,不將孩子的問題割裂成僅僅是孩子的問題,而逃避我們自身成長的責任。
回覆列表
對於女兒來說,曾幾何時,父母是她們的全部,然而她們卻漸漸知道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她們並不是父母的全部,尤其是對非獨生女兒來說。
我的朋友家裡有個弟弟,從小到大,她一直以為爸媽對他們姐弟是一樣的,甚至因為她是女生還會多疼愛她一點。可是長大以後,父母的做為讓她越來越困惑痛苦,讓她懷疑以前二十幾年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個假相。
爸媽掏了這輩子的積蓄首付一百萬給弟弟在上海買房,她知道的時候房子都已經買好了,那一刻她覺得有一碰冷水狠狠潑向她,她的心瞬間被澆了個透心涼,原來她早就被父母弟弟排除在外。
父母沒覺得他們有什麼不對,給兒子買房是他們的責任,考慮到兒子壓力,連房貸都是他們承擔的。每次跟兒子兒媳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打電話跟朋友吐槽,只要他們生活中遇到任何事他們解決不了的,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聯絡朋友,在網上給他們買東西,充話費,甚至讓女兒請假幫父親去辦事,從來都沒想到找兒子給他們解決。
讓朋友痛苦的地方就是在於這個,平時把她當成貼心小棉襖,她結婚也會給她陪嫁15萬,可是父母的心卻不由自主偏著弟弟,整天不想麻煩弟弟,煩心事不願跟弟弟說,卻沒考慮到女兒的難處。
這就像網友說的家產給兒子,養老靠女兒,雖然父母說,以後不靠他們姐弟養老,可是等到父母老了不能動了,她又怎能置身事外,真實的讓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