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際名場面
-
2 # 希望星晨58298869
“建安風骨”依稀,“竹林七賢”宛在!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即公元240—249),文學作品繼承了“建安風骨”精神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位“賢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河南輝縣)竹林(地名)喝酒、縱歌、肆意狂歡,後與地名合稱“竹林七賢”。
1.晉朝司馬昭為何要殺害竹林七賢之首嵇康?
嵇康與呂安是好友,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呂安的妻子,漂亮的徐氏,被呂安的哥哥呂巽迷姦,有預謀的被綠讓呂安怒火中燒,他準備向官府揭露呂巽的醜惡罪行.
與呂巽、呂安兄弟都有交往的嵇康,勸呂安“家醜不可外揚”、忍辱負重、委屈求全、以維護家族聲譽,呂安終於撤訴;誰知心術不正的呂巽憂心把柄操於人手,遂惡人告狀,誣陷呂安"撾母"不孝。
司馬昭不問青紅皂白,將呂安下獄;誠實正直的秉性迫使嵇康與呂巽絕交,並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勇敢地出面為呂安作證,匡扶正義。
他不顧個人安危的義舉觸怒了司馬昭,而與嵇康素有嫌怨的鐘會又火上加油,趁機向司馬昭進言、陷害嵇康,司馬昭不明就理,盛怒之下,下令處死嵇康與呂安。
2.從此廣陵散再無人可彈響,是真的嗎?
史載,嵇康行刑當日,3000名太學生請願,要求朝廷赦免他,但終沒有獲得結果;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視死如歸,他淡定地看了看太陽的影子,知道離行刑還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討來自己心愛的絃琴,在刑場上從容輕鬆地撫了一曲《廣陵散》。
曲畢,嵇康把琴放下,不無憂傷地嘆息道:“從前袁孝尼(即袁準)曾經跟我學習彈奏《廣陵散》,而我常常吝惜、堅持不肯教他,從此,《廣陵散》恐怕要失傳了。”說完後,從容引頸就戮,時年40歲。
-
3 # 一往文學
談及嵇康,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便是他"目送歸鴻,手揮五絃"的瀟灑形象;刑前一曲《廣陵散》成天下絕響。史載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辯護遂遭司馬昭殺害。那麼,嵇康的真正死因是幫助"違禮"的呂安?是司馬昭怒後鍾會的讒言?還是另有答案呢?嵇康死後,《廣陵散》再無人續彈,又是否是真的呢?
欲探究晉朝司馬昭為何非要殺害嵇康。我們首先來梳理一下司馬昭和嵇康的身份問題。司馬昭是魏國四代託孤輔政重臣司馬懿的次子,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是曹魏的權臣,又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也就是說,司馬昭在"以晉代魏"的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嵇康呢,是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的丈夫,在曹魏大家族裡是和司馬懿輔佐的魏明帝養子曹芳一個輩分的。官至中散大夫。
從中我們可以大概瞭解,司馬昭和嵇康分處不同的陣營。而曹營的嵇康對司馬氏又採取不合作的態度。據傳司馬昭欲禮聘嵇康為幕府屬官,嵇康便跑到河東郡躲了起來。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康不為之禮,而鍛不輟。良久,會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遭到了鍾會的嫉恨。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投奔司馬氏,並舉薦嵇康代替自己應選官之職,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稱自己"七不堪"、"二不可"。"大將軍(司馬昭)聞而怒焉"。
偏偏嵇中散又在職務和學術地位上享有輿論優勢。他用職務上的"職掌言議,顧問應對"之便與司馬氏鬥爭。他看似縱情背禮,實則嚴守禮教,接連撰寫《太師箴》、《管蔡論》、《卜疑》、《高士傳》和《與山巨源絕交書》駁斥司馬氏的狼子野心,鮮明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態度,給司馬集團以巨大的外界壓力。又在人才價值觀上與司馬氏兄弟抗衡,主張"崇德禮賢",反對"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做法。
由此可見,司馬昭欲嵇康之間的交鋒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魯迅先生所云:嵇康得罪了鍾會只是外因;嵇康獨立於司馬集團之外,又是曹家女婿,這才是內因,才是致死的根本原因。沒有鍾會搬弄是非,也會有別人搬弄是非。總之,嵇康必死無疑。
可以說,康答書拒絕山濤舉薦,是打垮司馬昭耐心的最後一根稻草;受呂安事牽連,是嵇康被殺的導火索;而行刑當日三千太學生集體請願更是讓司馬昭認識到有巨大學術影響力的嵇康不可不除。至於鍾會讒言,嵇康行為放蕩不羈,只是巨大政治背景下的小小誘因與藉口,在歷史雲煙中展示超越其本身的力量了。
至於《廣陵散》,為雙弦彈奏,慷慨激昂,氣勢磅礴。根據樊榮先生的考辨,嵇康臨終時演奏的琴曲《廣陵散》並未失傳,現見於明代朱權編訂的《神奇秘譜》上卷,是以戰國時期聶政刺韓相為創作題材的大型器樂敘事曲。近代琴師楊時白所編的《琴學叢書·琴境》續二中根據各段標題,推測這就是東漢學者蔡邕撰輯《琴操》中所記的河間雜曲《聶政刺韓相曲》。因為《廣陵散》具有殺伐之氣,所以一般琴師不予彈奏。
回覆列表
關於嵇康被司馬昭所害,大致有三個原因:
直接原因:捲入事件嵇康捲入了呂安、呂巽兩兄弟的家庭仇恨之中(呂巽迷姦了兄弟呂安的妻子),呂巽倒打一耙,反誣陷呂安不孝,嵇康為呂安作證,與呂巽絕交,這樁案件成為嵇康被害的導火索。
重要原因:鍾會讒言呂安、呂巽兄弟事件被鍾會所知,鍾會早年仰慕嵇康,但嵇康不待見他,因此鍾會後來對嵇康懷恨在心,於是藉此事發難,向司馬昭進言把嵇康拉下水。
核心原因:反對司馬氏司馬昭得知後,又聽了鍾會的話,決定對嵇康動手,但嵇康畢竟是名士,他也不會無緣無故想殺嵇康的,核心原因在於嵇康對司馬氏一直以來的不合作乃至反對態度,導致了嵇康成為司馬氏的眼中釘肉中刺,他本身是竹林七賢,名聲遠播,卻不站對立場,對於司馬氏來說,無疑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如果嵇康投身司馬氏門下,那麼就算有呂安兄弟事件,就算有鍾會進讒言,司馬昭也不會殺死嵇康的,這一點,從司馬昭對阮籍的態度就可見一斑。
反過來說,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嵇康,已經被劃為異己的範疇,就算沒有呂安兄弟和鍾會兩方面的因素,嵇康也恐怕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至於他死後,廣陵散的確一度失傳,但在明代又突然出現了續絃,隨後保留至今,但是不是嵇康彈奏的版本,就真的不可考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