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21水逆退散

    1.歷史上的修田和種植習俗

    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有耕種梯田的傳統,據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記載,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後為躲戰亂,唐代定居元江南岸哀牢山區,據唐代樊綽所著《蠻書·雲南省內特產》描述“蠻治山田,殊為精好”,證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雖然哈尼、彝、漢、壯、傣、苗、瑤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於不適合水稻生長的高度,或因文化傳統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種植。

    2.科學合理的管理

    在這樣坡度大的山區,如果沒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開之田會前功盡棄。哈尼人以樹為守護神,將林木細分為神樹林、村寨林、水源林,這些樹林決不允許破壞,一旦有人違規,懲罰嚴厲。數個世紀以來,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他們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統。

    在灌溉上,也有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從開溝挖渠、用工投入,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等,無不精心經營。

    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衝肥法”。每個村寨都挖有一至數個公用積肥塘,牛馬牲畜的糞便汙水貯存於內,經年累月,漚得烏黑髮臭,成為高效農家肥,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將其衝入田中。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水、土、肥、田自然生態的完整,在今天看來,堪稱生態農業的典範。

    但是,在這樣的地形區,惟一不足的是,由於山高嶺峻,出門就要爬坡上坎,其勞動強度和難度比平壩地區要大許多倍。因此,“哈尼梯田”更加突現哈尼人的勤勞、智慧。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相和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森林迷路往上還是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