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俏額娘
-
2 # 冰釋心晴
小區裡有沒有差不多大的寶寶,沒事就可以約一下,還有同月齡同地區的寶寶 沒事都可以約呀 週末一塊參加活動都可以啊
-
3 # 社會生活博覽
當孩子出生時,就會對外界的人們作出相應的反應,從此孩子就踏上了與人溝通、與人交流、健康成長的人生旅途。 所以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幫助孩子結交一些同齡玩伴,對提高孩子的情商,以及以後的人生成長,都非常重要。
如何幫孩子結識同齡玩伴呢?
1、引導孩子主動打招呼
在生活中,爸媽要引導孩子主動與人說話,比如主動說“阿姨好,或哥哥好”等。一開始,可以先稱呼周圍熟悉的人,見到了就要叫一聲。之後,可以鼓勵孩子與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如果有人問話,要鼓勵孩子作回答。
2、不要約束孩子的活動
不要總是將孩子抱在手上或怕小朋友之間爭吵,而不讓他自由活動,如果去公園只待一小會兒,一吵鬧就往家抱,這樣寶寶就缺少交往機會。
3、引導孩子學習協同合作
要想辦法,為孩子提供與同伴一起玩的機會,並安排需要一些合作的遊戲。比如,一起蓋房子,一起玩拍手遊戲等,以訓練孩子能與同伴一起玩。這時,當一個寶寶做一種動作或出現一種叫聲時,另一個孩子也會立刻模仿,並且會互相笑笑,這種協同的方式是這時期的特點,由於不約而同的做法,會使他們互相默契而得到快樂。
4、讓孩子多玩過家家遊戲
爸媽要準備好布娃娃、小碗碟等東西,讓寶寶認一認這些都是什麼東西,然後請孩子和大家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
在遊戲過程中,爸爸要以客人的身份進入遊戲,並用評議提示寶寶玩遊戲,比如“客人來了應該說什麼呀?”“我肚子餓了,有飯吃嗎?”等。
讓孩子和同伴玩“過家家”遊戲,還可以讓孩子學著照料患病的娃娃吃藥、休息,以培養寶寶同情心和協作品德。
5、教孩子學會向人問好
家長可以經常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玩,讓他們一起遊戲、聽故事、學唱歌等等活動,以逐步培養寶寶與同伴交往的習慣。從接觸媽媽、爸爸、阿姨、叔叔、爺爺、奶奶、小姨、小姑,以主鄰居或公園的小朋友等等,都是可以成為孩子交往的物件。
-
4 # 光芒四濺的暱稱
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首先,宜掌握以下三原則。
1. 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應從主導轉為幕僚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玩伴的看法與需求也會有所不同,父母的角色要隨之調整。父母從主導轉為幕僚,慢慢的放手就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發展在人際的主動性,以及培養不同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脠賓在其所著的《小朋友的友誼》書中就建議:五歲以下小孩,與玩伴的互動機會由父母來安排;孩子五到七歲,父母就要徵詢小孩的意見後再做安排;八到十歲的小孩,可以在父母的幫忙下由孩子自己安排;孩子十到十二歲,就可以自己規劃活動,但時間和日期必須經由父母的同意。
2. 父母不過度干涉、也不過度操作孩子與玩伴的互動
如孩子的人際發展大致上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安排許多活動。同樣的,對孩子要和玩伴玩什麼?怎麼玩?或者玩出爭執、問題時怎麼辦?除非必要,父母宜鼓勵孩子與玩伴溝通、決定。
3. 安排同齡玩伴的相處經驗,也要安排有混齡的玩伴團體
過去孩子在家族裡有大的帶小的,走出門也有街坊鄰居的大哥大姐可以跟前跟後,但現在孩子從小就少了“生活上的玩伴”,混齡玩伴顯得更為重要。
如果讓孩子選擇玩伴團體,容易選擇同齡的,也很少會選擇和比較小的孩子在一起;因此父母需要幫孩子營造混齡互動的經驗。例如對較大的孩子安排志願服務活動,可以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照顧別人、幫助別人。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5 # 開心玩伴
1.找到玩伴: 家長應主動幫助孩子邀約玩伴,創造與其他孩子玩耍的機會和環境。
2.玩的有趣有意義: 家長應有側重的引導孩子一起遊戲內容,讓遊戲活動有氛圍,有趣,藉助一些常玩道具,如:沙包、大跳繩、皮球等,讓孩子們玩的不僅有趣,更有互動性和意義,增強孩子交流玩耍自信心,培養運動習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曾經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寶貝是3歲上的幼稚園,剛開始去的一個星期都很不適應,每天都哭鬧,一定要我陪著他進教室,我一離開又是哇哇大哭,那段時間我都非常焦慮,當媽的哪有不心疼自己孩子的,哭得我心都碎了,在幼兒園裡面有很多小夥伴在一起玩耍,但他卻顯得有些不合群,我跟班主任老師進行深度溝通之後,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由於小時候很少帶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身邊的玩伴就只有1-2個,所以他在面對一個新的環境和新朋友的時候就有點不知所措,不合群、自私、不愛分享、缺乏安全感導致了他人際交往受阻。
關鍵時候還得靠媽媽出馬,正確的引導將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價值觀。
首先,想要幫助到孩子,我自己一定要作出改變,以前送孩子上學,基本上都是送上去就走,接孩子的時候也是,到點了才去,孩子接著就往家裡趕,我很少去與其他寶貝的家長溝通,顯得有些疏遠,而現在我接孩子的時候會提前20分鐘到門口,看到同班孩子的家長會閒聊幾句,透過跟家長的溝通辨別哪些孩子的性格特點是什麼樣的,是否可以跟我們家寶貝互補一下,我就會在週末的時候主動約他們一起帶孩子出去玩,會帶些吃得和禮物讓寶貝拿去跟小夥伴兒分享,每個周約不同的朋友,這樣孩子自然就把交際圈建立起來了,再回到學校之後願意陪他玩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也愛分享了,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
在課堂上,我會積極主動地跟老師聯絡,我平時很喜歡跟寶寶講故事,偶爾也會鼓勵孩子主動講故事給我聽,我找到班主任老師主動提出跟孩子一起到班上去講故事,我帶著他這麼做了之後,我再鼓勵他學會獨立去班上講故事,這樣堅持了一學期,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認可,找到了自信。
所以我堅信沒有不優秀的孩子,只有不努力學習的父母,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成為孩子的驕傲,才能收穫一個自信、勇敢、善良、活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