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郎顧天下覆
-
2 # 榮耀歷史
熊廷弼,與孫承宗,袁崇煥合稱為明末遼東三傑,他們都先後執掌遼東抗金大業,他們在任時,後金難有所獲,可謂是遼東柱石。
然而三人的下場都不怎麼好,最好的是孫承宗,被迫辭職回家,袁崇煥則是被判凌遲處死,熊廷弼則是被傳首九邊!沒有他們的遼東,後金勢如破竹,最後進入山海關,滅亡明朝。
很多時候,真的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後金是明朝自己一步步養大的猛虎,最後猛虎吞噬了主人。
熊廷弼兩次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第一次是薩爾滸之戰,明朝12萬大軍全軍覆沒,遼東鎮東,隨後開原、鐵嶺等重鎮相繼失守,後金兵臨瀋陽,整個遼東難民遍地,如果瀋陽再失守,後金將會兵臨山海關,眺望北京城了!
熊廷弼臨危受命,被任命為遼東經略,以大無畏的精神和非常手段穩定了遼東軍心、民心,構築防禦工事,逐漸將局勢穩定下來,沒有讓後金再進一步。
第二次是瀋陽、遼陽全部失守,遼河之東全部成為後金的勢力範圍,朝廷再度啟用熊廷弼以兵部尚書之銜經略遼東,前期穩定了局勢,但是逐步與遼東巡撫王化貞不和。王化貞並不通兵略,但是掌權慾望強,總想主導軍務,他提給朝廷的意見多次被熊廷弼否定,兩人生了間隙,王化貞是東林黨人,而且暗地裡還投靠了閹黨魏忠賢,朝中有人,所以遼東十數萬大軍,熊廷弼只掌握了5000餘人,其餘全部在王化貞手上。王化貞一心想主動進攻,他聯絡蒙古,還往後金派遣間諜內應,自認為一切準備妥當後向後金進攻,導致廣寧慘敗,全軍覆沒。戰敗之後連累熊廷弼一起被革職拿問。
那麼熊廷弼為什麼會被殺呢?1、直接原因:得罪閹黨
廣寧戰敗後,雖然主要責任不在熊廷弼,但是他作為遼東經略,肯定要負責任,當時朝廷給他議定的罪責就是處斬!但是他讓人告訴魏忠賢,願意用4萬金買一條命,魏忠賢答應了,熊廷弼活下來之後,魏忠賢坐等右等也不見熊廷弼送錢過來,大怒,發誓要搞死熊廷弼,在天啟年間,魏忠賢真的是一手遮天,找個理由殺死熊廷弼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這是熊廷弼被殺的直接原因。
2、間接原因:朝中無人
明末轟轟烈烈的黨爭現在讀來都讓人生畏,就是這可怕的黨爭毀掉了大明。
除了我們熟知的東林黨、閹黨,還有楚黨、浙黨、齊黨等許多小政治集團,熊廷弼是湖廣人士,天然屬於楚黨,但是他與東林黨人交好。對於政治集團來說,這種腳踏兩隻船的人最不可靠,所以熊廷弼在楚黨和東林黨都不太討好,這一點在他第二次經略遼東時,東林黨人王化貞得到了大量支援,以致於整個遼東大軍全部是他在掌握,而楚黨、東林黨都沒有給熊廷弼撐腰,孤立無援。
在明末的政治生態中,黨爭是繞不過的坎,而沒有政治資源的熊廷弼一旦犯錯只能是待宰羔羊。
3、間接原因:性格問題
頗有才能的武將一般都剛愎自用,又無比自信,很湊巧,熊廷弼也是這樣的人。
在爾虞我詐的朝堂上,這種性格就很容易得罪人,他第一次經略遼東卓有成效之後,就是被朝堂中的姚宗文、劉國縉、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等人先後參他,這說明熊廷弼在朝堂的人緣何其差,這些人或多或少都與熊廷弼有過節。
4、真正原因:朝堂昏庸
回到開始說的,明末遼東三傑作為遼東的柱石,免職的免職,斬首的斬首,為什麼?還不是整個朝堂,上至皇帝,下到小吏,都爛透了。
言官在朝堂上說幾句捕風捉影的事情,御史上幾道奏摺,就可以把邊疆重臣下獄,皇帝的識人之明在哪兒?內閣宰執天下的作用在哪兒?他們都得已經病入膏肓,正是他們殺掉了熊廷弼、袁崇煥,殺掉了整個大明朝。
-
3 # 望風瑟瑟
熊廷弼是個悲情英雄,他被處死,是明朝的不幸,是時代的悲哀,是黨爭的犧牲品。
熊廷弼,明末著名軍事家,抗擊後金的中堅力量,廣寧失敗被罷官去職,後因捲入魏忠賢和東林黨的黨爭,被陷害斬首後傳首九邊,臨刑前感慨“絕筆嘆可惜,一嘆天地白”,表達了自己的絕望和悲憤。
廣寧之戰失利其實主要原因並非在熊廷弼身上,他第三次經略遼東的時候已經完全被閹黨架空,作為總督只有區區五千軍隊是聽命於他。當然,他作為總督也是有一定失誤的。首先,廣寧之戰時,沒有憑藉優勢兵力固守城池,而放縱王化貞主動出擊。其次,王化貞敗後,還是沒有固守廣寧,當時最少還有兩萬餘人,可以堅守待援但他放棄了廣寧。最後,就算放棄廣寧,但是退一步來說還可以堅守寧遠,錦州,大淩河等要塞,但他卻全部放棄,白白丟給了後金人。誠然,他是被閹黨架空了的總督,但是他手持天子劍關鍵時刻沒敢對閹黨人員下手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
他雖然軍事才能卓絕,有著良好的軍事素養。但是在政治上就是一白痴,他性格剛愎自用,脾氣耿直,得罪了許多人。他甚至想透過東林黨骨幹汪文言給魏忠賢行賄,可是自己又沒錢,忽悠完汪文言的同時還忽悠了魏忠賢一把,最終被魏忠賢抓住把柄,用“遼案”扳倒了東林六君子,真是豬隊友一個,最後落得個東林黨想殺他,閹黨也想殺他,趁死都沒有人為他說話,甚至東林黨都要落井下石。
所以說,熊廷弼之死,固然是主要原因由於黨爭,可是何嘗不是死於自己之手?性格的缺陷,戰略失誤都是害死他的因素!可惜,可嘆!
回覆列表
做為當時經略遼東的關鍵人物,熊廷弼對於明朝的遼東防線至關重要。熊廷弼不僅快速安定了遼東的局勢而且正確認識到當時的局勢下益守不益攻,因為敵人過於強大,攻不一定能勝,即使勝利了受益也不會很大。但是守的勝算就大了很多,而且對面敵人的自給自足能力太差,只要自己守住了不讓敵人搶到物資,時間一久就一定能給敵人之命打擊。
熊廷弼認識到了這一點,可是沒有用。因為熊廷弼雖為遼東經略,但是能調動的人馬只有五千人。真正掌握遼東防區內所有軍事力量的是巡撫王化貞,而王化貞是一個典型的冒進主義者。王化貞平素不學習軍事,輕視大敵,好說大話。文武將吏的規勸一點也聽不進去,與熊廷弼尤其牴觸得厲害。王化貞心腹孫得功早已降清,正是相信了孫得功的計策,王化貞發動廣寧全部兵力去解西平之圍,結果大敗。此時的熊廷弼還在生王化貞的氣,就建議主動把所有人員撤進關內,最後的結果就是因為二人的戰敗失地被問罪被捕。
熊廷弼這個人也器量狹小,剛愎自用,火氣一觸即發,盛氣凌人,朝臣大多都厭惡他。在和王化貞鬧矛盾時就有人參奏他,想罷免他的官職。而且熊廷弼是東林黨人,正巧碰上魏忠賢清算東林黨人的風頭上。就這樣,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被下詔處死,並把他的首級在北方的九處軍鎮輾轉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