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泰和
-
2 # 我喜歡吃空氣01
蘇軾和蘇轍是同進士,而父蘇洵未中進士,三人史稱三蘇,宋仁宗初年,三蘇進東京,被歐陽修賞識,三蘇的文章很快被推崇到極致。
-
3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蘇軾是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一起赴京,但父蘇洵未參加考試。蘇軾與蘇轍同榜應試及弟,當時轟動京城。這年是北宋嘉祐二年(1057),當時蘇洵四十九歲,蘇軾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
蘇洵未中過進士。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蘇洵去京師禮部考取進士,未被錄取。後來於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蘇洵推託有病未去應詔。蘇洵出仕是韓琦推薦,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韓琦做過北宋宰相,聲望頗高。蘇洵被推薦時其文聲與二子同樣響亮。
-
4 # 青鸞驚鴻
蘇軾與父親蘇洵、小弟蘇轍確實一起進京應試的,當時的京城,是河南的開封府,也就是宋朝的都城。作為父親的蘇洵,之前就有了一些名氣,還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
【01】赴京應試北宋嘉祐初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一起進京應試,並拜見了當時的文學領袖歐陽修。次年,公元1057年,三父子一同應試,一同及第,被京城傳為佳話,“三蘇”從此美名遠揚,蘇洵稱自己為老蘇,蘇軾為大蘇,蘇轍為小蘇。一門三學士,就是指三蘇。
【02】均有官職皇帝老兒讓蘇洵參加舍人院考試,蘇洵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公然推病不去。然後舉家到處旅遊,過著神仙一樣的日子,其間很多熟識的人捨不得他的才華,推薦他做了一些官,公元1061年的時候,蘇軾和蘇轍參加了殿試,分別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和秘書省校書郎。然後三父子告辭,各在一方。
【03】文學成就三蘇是唐宋散文八大家,八人蘇家就佔去三個席位,可見其文學成就對後世的影響。蘇軾的文學成就我們有目共睹,就不多說了。蘇洵的散文多以評論見長,在文壇上多膾炙人口,而且在譜學上也很有成就,創造了現代修譜方法之一的蘇氏譜例,影響巨大。蘇轍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他在書法上也很有造詣。
-
5 # 想象一陣風
唐宋八大家蘇家父子就佔了三個名額
熱播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蘇大強蘇家三父子一個比一個能作,殊不知一千年前蘇洵蘇家三父子也是一個比一個能做,不過,蘇洵三父子卻是提起如椽大筆,做出了"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煌煌文章。
蘇洵、蘇軾、蘇澈父子三人曾經一起赴京應試。父親蘇洵名落孫山。兩個兒子一舉高中。蘇洵感慨萬分:“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北宋1056年,三蘇遊京,蘇洵帶二個兒子蘇軾、蘇澈進京應試。1057年,二十二歲的蘇軾和二十歲的蘇轍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作為老師和父親,四十八歲的蘇洵再次名落孫山。蘇洵對兩個兒子一舉高中欣喜萬分,對於自己屢次落第不由感慨萬分:“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蘇洵,《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講的就是蘇洵。蘇洵年輕的時候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足跡遍天下。第一次應鄉試舉人落第。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一把火燒乾淨,從頭再讀《論語》、《孟子》、韓愈及諸子百家之書。每日端坐在書齋裡,認墨為糖希望心無旁騖,足不出戶達六、七年,終於融會貫通古今典籍。歐陽修評價他的《衡論》、《權書》、《幾策》可與劉向、賈誼媲美,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文名大盛。
蘇洵以散文見長,言辭犀利汪洋恣肆,極富雄辯色彩。歐陽修贊其“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時有諺語:“蘇文生,吃菜根;蘇文熟,吃羊肉。”喻意熟讀蘇洵的文章就可以榜上有名榮華富貴。
蘇軾,文壇領袖,詩、詞、文、書、畫皆成就斐然。作為一個純粹的文人,蘇軾堪稱獨步天下笑傲古今。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其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其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其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有《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傳世;其門下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
蘇軾是鼎鼎大名的美食家大吃貨。蘇軾知杭州時太湖氾濫。蘇軾指揮疏浚西湖,築蘇堤。過年時百姓抬豬擔酒給他拜年,蘇軾搞出了著名的“東坡肉”還有”東坡肘子“;蘇軾一路吃到廣東“日啖荔枝三百顆”。
蘇轍,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然而掩蓋在父兄盛名之下蘇轍也沒轍。蘇轍和父親蘇洵一樣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哥哥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蘇轍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以錢貸民,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
蘇轍與父蘇洵、兄蘇軾創立了蘇氏蜀學,是蘇氏蜀學的集大成者。蘇氏蜀學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時代潮流的產物,是當時頗有影響的學術派別。
-
6 # 全峰山
相傳是有這回事,"世稱三蘇"。順便說一下父親蘇洵(字明允1009一1066),北宋散文家。因發奮較晚,又屢考不中,改變學習方法和攻讀內容,終於下筆傾刻千言。
仁宗嘉祐年間(1056一1063),他和蘇軾、蘇轍一同入京,並得到歐陽修的推舉(還讚了蘇軾),並把蘇洵的《幾策》兩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進獻給皇帝,由此文名大著,當時許多學者爭相仿學。
宰相韓琦上奏朝廷詔試蘇洵,他託病不應試,授秘書省校書郎,隨後又以霸州文安縣主簿,參加修禮書《太常因革論》一百卷,書成未及上報,就病逝。
蘇洵的著作以史論和政論為主。《六國論》中六國破滅,原因是"賂秦″,此論被選為佳作,併為新中國中學文言論文之範文。
-
7 # 大氣層
修覺山牌“紀勝亭酒”得名於《蘇軾文集.書子由紀勝亭詩》。嘉祐元年(1056),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二人進京趕考於修覺山紀勝亭大醉以致“紀勝醉倒娥眉扶”。
回覆列表
公元1057年,蘇洵,軾,轍父子三人一同進京趕考,並同時高中進士。驚動京師,傳為佳話。文壇領袖歐陽修曾感慨地對人說:“恐怕三十年後,人們只知道有蘇文,不知道有我歐陽修的文章了”。蘇洵也喜之望外,作了一首小詩:“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當朝皇帝宋仁宗也很高興,過了不久就給父子三人委派了官職。